美國MK7型三聯裝406mm艦炮(1 / 2)

美國MK7型三聯裝406mm艦炮

概述

406mm口徑艦炮在美國海軍曆史上曾起著重要作用。19世紀20年代,美國海軍戰列艦上均裝有Mk2型406mm/45艦炮。作為製勝法寶,該炮在美國海軍服役了一個多世紀。

進入20世紀後,艦艇性能有了較大提高,作戰距離不斷增加。因此,Mk2型艦炮的射程已不能滿足要求。在艦炮稱雄一世的那個年代,迫切需要改善它的作戰性能。

為此,1938年美海軍提出了50倍口徑406mm艦炮的設計要求並開始研製,1943年研製工作完成並將該艦炮命名為MK7型三聯裝406mm艦炮,裝備在美國4艘“依阿華”級戰列艦上,每艘裝備3座。目前,MK7型三聯裝406mm艦炮已隨4艘“依阿華”級戰列艦的退役一並封存起來。

MK7型三聯裝406mm艦炮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口徑最大的重型艦炮,它曾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美侵越戰爭、1991年海灣戰爭等重大事件,並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它曾多次被封存,又多次被啟用,可以說,每每發生重大事件時,MK7型三聯裝406mm艦炮就被啟用,而且其作用菲淺。

在所有艦炮武器中,MK7型三聯裝406mm艦炮參戰次數最多,其各種作戰性能在經過多次實戰後,不斷得到改善提高。因此,盡管其服役年限已超過半個世紀,但它在現代海戰中的作用任何艦炮仍無法取代,這已是不爭的事實。

1995年初MK7型三聯裝406mm艦炮同4艘戰列艦一並退役。但隨後的兩年中,美國海軍不少高級官員積極到處遊說保留2艘“依阿華”級戰列艦,以便執行應急任務。

1995年6月29日,在參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的表決中曾以17:3的絕對優勢通過了在海軍艦艇登記薄中保留至少2艘戰列艦的決定。在參議院報告中陳述說,“戰列艦的火力無論在精度、密度,還是在破壞力上在目前美海軍裝備中是一流的”。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艦上9門406mm艦炮的重要作用。

406mm艦炮戰時能夠發射高爆彈和穿甲彈炮彈,其威力大;艦上貯彈大(1220發),滿足了持續火力打擊的要求;它的最遠射程達43km,其發射平台可免遭岸防火力及水下武器的攻擊。例如,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美海軍“硫磺島”級兩棲攻擊艦“特裏波利”號和“普林斯頓”號宙斯盾巡洋艦曾被伊拉克水雷炸傷,但是盡管曾有兩枚伊拉克的巡航導彈試圖攻擊參戰的美“威斯康星”號和“密蘇裏”號中的一艘,但這兩艘戰列艦卻安然無恙。

1997年12月30日,由海軍作戰部部長辦公室公布的一項備忘錄中對2艘戰列艦保留一事確定下來,並分別由海軍作戰部部長於1998年1月21日簽字及海軍部長於1998年2月12日簽字後正式生效。

在80年代期間所實施先進的艦炮武器係統技術改造計劃中,研製了重量為295kg的406mm重型炮彈,其射程能達到185km。如果裝上了GPS製導部件,它將成為一種廉價、殺傷力呈指數上升的ERGM。因此,406mm艦炮有望再度東山再起。

技術特點

MK7型三聯裝406mm艦炮是目前服役最長的一種老式艦炮,從艦炮結構本身上看既大又笨重,無可取之處。例如,該炮塔四周的保護裝甲的厚度高達數百毫米。

該炮各部分分布於6個甲板層,最上層裝炮塔,內有3根炮管,第二層裝高低瞄準機,第三層裝方向機、高低機,第四、五層裝炮彈艙,第六層裝發射藥儲存艙。

但該炮在多次重大事件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以至於如今仍贏得美海軍乃至海軍陸戰隊的高度評價,其中的主要原因,該炮具有射程遠、精度高、炮火猛烈且威力大(在1968~1969年間的侵越戰爭中,該炮發射的炮彈能穿透10米厚的鋼筋混凝土築成的掩體,這在當時任何武器都不能與之相媲美)等優點。

況且,多次實戰經驗已證明,在對陸攻擊戰中,任何其它武器,例如艦載飛機,欲想達到諸如406mm大口徑炮所擁有的高精度和大威力,須在很低高度上飛行且飛行速度也要很低,這樣很容易被低劣的對空武器打掉,也就是說,須付出損失大量飛機的高昂代價。如果用多艘載有203mm和406mm艦炮的巡洋艦和戰列艦組成的編隊支援地麵部隊,飛機的損失將會大大減小。

在1986年5月,美海軍曾批準一項406mm艦炮對岸炮火支援改進工程,主要內容是配備新型火控係統和開發各種新型炮彈,可望使406mm艦炮的作戰性能能明顯提高。為此,經改進後的406mm艦炮係統將增加如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