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2 / 3)

譬猶三鳥出網。同適無患之域。

三鳥在網喻凡。出網喻聖。既出網鳥。空空無患礙。

無患雖同。而鳥鳥各異。

三鳥在空。必有遠近之異。喻三乘證一理。有淺深不同。

不可以鳥鳥各異。謂無患亦異。

不可以鳥三。而說空有三。喻所證一理無差。

又不可以無患既一。而一於眾鳥。

又不可以空一。而一於三鳥。喻能證三乘自異。

然則鳥即無患。無患即鳥。無患豈異。異自鳥耳。

此結喻也。由三鳥冥虗故說同。空有遠近。以喻三乘契理一。理有淺深也。

三法合答。

如是三乘眾生。

合上三鳥。

俱越妄想之樊。

樊謂樊籠。合上出網。

同適無為之境。

同得無為之法。合上同到太虗。

無為雖同。而乘乘各異。

法本自一。人根有三。

不可以乘乘各異。謂無為亦異。

不可執權教三乘。而廢一實。以理無二故。

又不可以無為既一。而一於三乘也。

又開顯一實。不待泯三乘。以根有優劣故。

然則我即無為。無為即我。

三人同證一理。一理隨根有三。此則答前物我冥一也。

無為豈異。異自我耳。

法自一。人自三。此答前彼岸豈異異自我耳。前則異中辨同。此則同中辨異。

四釋所以。

所以無患雖同。而昇虗有遠近。

釋喻也。

無為雖一。而幽鑒有淺深。

釋法也。理雖一味。二乘但以生空智鑒。曰證生空真如。菩薩以二空智鑒。曰證二空真如。則人有利鈍。鑒有淺深。而所證理等無高下。

五結成答意。

無為即乘也。乘即無為也。

結人法不異也。

此非我異無為。以未盡無為故有三耳。

結一乘不待泯三。非謂人三異於法一。但於一法未能究盡。故有三乘。

就一明三。文二。初法同人異問中二。初章名。

詰漸第十二

詰難也。漸階次也。因聞上法同而人異。故今詰難。既同證一法。何以人有三種之漸次耶。

二正問三。初明斷證同。文二。初汎陳迷悟。

有名曰。萬累滋彰。本於妄想。

迷也。惑障不一故雲萬。皆能纏縛有情曰累。滋多也。彰顯也。妄想者無明也。由迷至理。妄念忽動。萬惑俱興也。

妄想既祛。則萬累都息。

悟也。三乘同證無為。破妄出纏。隻合等無高下。此以三乘俱破惑出離。同證一理。疑三乘人未盡無為之漸也。

二正敘所同三。初智同。

二乘得盡智。

即生空智。我生已盡故。

菩薩得無生智。

即二空智。推檢我法。四俱無生。謂不自不他。不共不無因故。生之與法無生故空。又清涼五地疏雲。盡無生智者。無生是滅。因亡曰盡。即盡智也。後果不起。名為無生。即無生智。此盡無生。是其滅體。無學之智。如是而知。意在取滅為滅諦道。據斯所釋。則二乘但以因亡取滅曰盡智。菩薩兼果喪為滅。曰無生智。乃道諦中智有上下。取滅有淺深。故分二名也。

二斷同。

是時妄想都盡(本除)結縛永除。

末喪也。是時者。三乘到無學之時也。言妄想都盡者。惑除也。三乘無學。俱無發業潤生。故曰結縛永除。

三證同。

結縛既除。則心無為。

三乘既無十使繫縛。則障盡智圓。同契無為真理二乘以我空證。菩薩以二空證也。然三界繫縛。正在煩惱障。能發業潤生故。所知障即無此能。但以菩薩入假利生。恐障法空理。故須雙伏雙斷。今就三乘出離證真。俱約煩惱障論。故雲結縛永除。則心無為也。

心既無為。理無餘翳。

三乘心契無為。於理更無餘障。

二引證同義。

經曰。是諸聖智不相違背。不出不在。其實俱空。

此引證智同也。雖所了生空與二空不同。而能了智不相違背。大悲菩薩了三界故不出。一切二乘離三界故不在。其實俱證空理故同也。

又曰。無為大道平等不二。

此引證所證理同故也。

既曰無二。則不容異二。

再定理智同一之義。既曰所證理無二。則知能證心不可說異也。

三正詰漸次。

不體則已。體應窮微。而曰體而未盡。是所未悟也。

體者解也。三乘起智斷證既同。同證空理。本合歸一。不解則止而不論。解則必臻微妙。何以前雲未盡無為故有三耳。未曉此旨也。此一章為乍聞實教談一理無差之人。未曉權中差別之旨。便欲壞三立一。而不知實教接權。但就三會一。非獨即三而一。亦不妨即一而三。不知此者。未為得旨耳。

二就法顯人答。文二。初章名。

明漸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