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達·芬奇密碼》當年在日本如何銷售上千萬冊?(2 / 3)

記者:責任銷售有諸多優勢,對於銷售能力強的書店有哪些實惠?

社長:責任銷售的優勢在於,維持了再銷售製度(“再販製度”,是日本的圖書定價製度。基本含義是圖書由出版社定價,通過圖書交易公司監督書店實行。書店在銷售過程中,無權漲價或降價——編譯者注),避免了再銷售製度崩潰將引起的過度競爭,給書店本身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利益。在如今出版物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銷售能力強的書店與銷售能力弱的書店感受是不一樣的。我的想法是,用《達·芬奇密碼》一書,讓銷售能力強的書店帶動銷售能力弱的書店,把中小書店都變成銷售能力強的書店,這樣我們與其合作也會更有利。像“NET21”那樣的書店,本身實現了集團化,形成了合力,我們與之合作就非常愉快。下一步還要繼續加強合作。

記者:東京書店組合聯合會曾對中小書店發過一份“調查表”,其中有“向角川書店采購《達·芬奇密碼》一書是否受阻”的提問。過後,該聯合會還公布了調查結果以及相關建議。

社長:聯合會“調查問卷”歸納方式有問題,《全國書店新聞》僅僅刊登聯合會的報道也存在問題。事實上,沒有參加責任銷售的書店,也通過圖書交易公司采購了《達·芬奇密碼》。當然,對於聯合會的“調查問卷”,我們也聽到不少相反的議論。

記者:聯合會的調查結果,我們《新文化》報也刊登了。在《達·芬奇密碼》一書的發行問題上,無論中小書店有多大意見,“責任銷售”4個字的確映襯著書店行業重組的影子。即使對圖書交易公司而言,“責任銷售”也意味著要搭建新的結構。

最近在東京舉辦的以“責任銷售製”為主題的論壇上,爭論十分激烈。有發言者認為,推行責任銷售製在實際上把他們看做“另類”。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看法代表了許多書店的心聲。

社長:有的書店店主提出,發行銷售圖書的條件,應當是由一家書店或多家書店與圖書交易公司協商,出版社不應當參與。這大概是東京書店組合聯合會的意思。不過,我們認為,更多的中小書店還是積極主動的,還是想著如何多賣圖書。

對於責任銷售製,中小書店應當更加積極響應才對。

記者:小資本的企業不努力向大型企業發展,就很難生存,這是常識。但是,做大做強是需要才能和運氣的。許多書店不能持積極進取的姿態,是不是與以前的配書政策和過度的回款結賬競爭有關?出版社和圖書交易公司是否也有責任?

社長:出版物流通問題,不能隻從某個書店來考慮,對出版社、圖書交易公司、書店三者來說,這是一個永恒的問題。我一直在想這樣一個問題,書店行業的現狀嚴峻,但為什麼其他行業卻源源不斷地進入這個市場?說明書店行業獲得成功的餘地依然很大。與其他產業相比,出版產業的三者努力還不夠。我們社推行責任銷售製,是對中小書店最現實的支持。

重視中小書店的存在,是大事而不是小事。這次發行銷售《達·芬奇密碼》雖然有一定的條件,但我覺得任何書店都能夠參與進來;地域不同,隻要誌向相同的朋友、夥伴也能夠參與進來。參與這次《達·芬奇密碼》發行銷售的,都是“單個”參與的,作為“團體”參與的聞所未聞。

記者:由於圖書交易公司也要負擔不能退貨的損失責任,所以號召書店參與《達·芬奇密碼》發行銷售的聲音也顯得很謹慎。

社長:我們社不可能讓所有的書店都理解。這次引入責任銷售製,反響比預想的要強烈,效果比預想的要好,所以,今後還打算繼續推行責任銷售製。不要說圖書,就是雜誌,有的書店能賣,有的書店就是賣不動;有的外銷人員賣得多,有的外銷人員就是賣得少。為什麼呢?主要就在於書店能否隨時掌握作者和讀者的信息,並運用這些信息去促銷。這次發行銷售《達·芬奇密碼》,聽說不少地方的書店“振臂一呼”,讀者就蜂擁而至,一天的銷售量超過一月的銷售量。如果這種情況在更多地方的書店出現,如果其他圖書、雜誌的發行銷售也出現這種情況,出版物市場不就欣欣向榮了嗎?

書店對我們的做法有不同聲音,可以理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最終還是要看書是否賣得出去,是否賣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