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們可通過某部動畫片的成功來發現法國動畫的瑰麗多彩。由法國年輕大學生製作的動畫短片《章魚的愛情》(Oktapodi)就是一個例子,這部動畫片最近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提名獎。2007年,瑪爾雅娜·薩特拉比(Marjane Satrapi)與樊尚·帕羅諾(Vincent Paronnaud)在戛納電影節上推出的《我在伊朗長大》(Perséepolis)獲得了評審團獎。這些都是法國有生命力的經濟和藝術創新工作的具體表現。

自21世紀初以來,法國每年在銀屏上推出20多部動畫長片,其中四分之一是國產片。這些動畫片在國內受到好評,在國外也獲得了巨大成功,是法國動畫領域眾多製片公司精心製作取得的豐碩成果。無論是從屬於大集團的還是獨立的製片公司,都為法國電影院或電視台製作了許多有創新的或適合大眾需要的動畫片。

它們中有1984年成立的瘋影動畫公司(Folimage)和1997年成立的阿爾方南(Alphanim)動畫公司,還有國際馬拉鬆動畫公司(Marathon International)以及克西蘭動畫公司(Xilam)等等。今天,參加法國動畫製作協會活動的有50多家公司。迪迪埃·布魯內(Didier Brunner)執掌的船主動畫公司(Les Armateurs)剛剛慶祝了它成立15周年的紀念日。正是該公司製作了動畫片《嘰哩咕與女巫》(Kiri kouet lasorcièere),這部由米歇爾·奧塞洛(Michel Ocelot)1998年導演的動畫長片為法國動畫帶來了新的靈感。

當1995年諸如日本動畫片《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獲得成功,以及日本動畫導演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宮崎駿(Hayao Miyazaki)開始在日本本土之外贏得觀眾的時候,法國的動畫創作也逐漸在大銀幕上獲得公眾的認可。得益於滾雪球效應,法國的動畫產量日益增加。2003年,西爾萬·肖梅(Sylvain Chomet)與他的《美麗城三重唱》(Triplet tesde Belleville)在當年的戛納電影節上獲得了榮譽。2007年又有了《我在伊朗長大》和呂克·貝鬆(Luc Besson)導演的《亞瑟與迷你王國》(Arthuretles Minimoys)係列動畫片的成功。《亞瑟與迷你王國》係列動畫片當年吸引了海內外1540萬觀眾。

法國同時還製作動畫電視節目,吸引了國內外眾多電視台負責人。2007年,法國向國外電視台發行的動畫電視節目的銷售總額達4170萬歐元。法國動畫電視節目出口最多的地區是西歐(德國、意大利)和北美(加拿大)。

如此欣欣向榮的景象同時也得益於法國眾多藝術工作者的精湛技藝。法國動畫界現有近2500名從業人員。有些外國動畫製片商將部分動畫製作搬到法國來做,看中的便是法國相對廉價的勞動力。法國動畫片則通常在本國製作,這是為了在創作過程中能更好地保持技藝的一致性和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