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原東德最大的文藝出版社奧伏鮑出版社的“生死存亡”,不僅引起德國出版行業的關注,也成為德國大眾媒體競相報道的熱門話題。
危機時刻總是福星高照
2010年夏季的某一天,人們原以為已經“消失”的奧伏鮑出版社,卻高調參加了莫裏茲廣場“創造中心”——其中一部分也是自家新社址——修建開工典禮。
在開工儀式上,奧伏鮑出版社打出的廣告宣傳主題詞是“奧伏鮑重新動起來了!”這似乎預示著該社即將開展振奮人心、振奮德國社會的出版活動。其實,自創立伊始,奧伏鮑出版社一直就處在風口浪尖之上。
奧伏鮑出版社曾是德意誌民主共和國(前東德)具有代表性的出版社。該社創立於1945年,與前東德的戰後重建、拉開社會主義建設的序幕同步。從那時開始,奧伏鮑出版社一直是前東德出版業的領頭羊之一。該社忠實執行前東德的文化政策,一直以文學出版為中心。奧伏鮑出版社既出版過歌德、席勒等古典作家的作品,又出版了托馬斯·曼、海爾曼·海塞等現代作家的作品;既有像貝托托·布萊希特、阿爾諾爾·茨韋格等組成的豪華作家群體,又為前東德培養出像克裏斯諾·沃爾夫、克裏斯托夫·海因等大批新作家。奧伏鮑出版社的文學作品以內容優良、價格低廉而為前東德的國民所熟知。在貫徹社會主義文化政策上,奧伏鮑出版社在前東德所有出版社中是最出色的。
1989年,東西德統一以後,和其他“人民所有企業”一樣,奧伏鮑出版社也麵臨著生存的危機。拯救奧伏鮑出版社的,是法蘭克福的不動產投資家伯爾尼托·F.
龍格維茨。1991年9月,伯爾尼托·F.龍格維茨以自己的私人財產為抵押,從負責處理“人民所有企業”的信托機構那裏收購了奧伏鮑出版社。與此同時,他還收購了盧坦和列寧庫出版社。在此基礎上,他成立了奧伏鮑·塔舍恩畢希出版社。
1994年,龍格維茨又收購了萊比錫的古斯塔夫·賽彭博亞出版社。1999年,龍格維茨再與德國西南電視台合作,成立了戴亞·阿戴亞出版社,由此形成了主要出版文學、少兒、實用等領域的精裝書、口袋書和有聲圖書的奧伏鮑出版集團。
然而,2008年3月,根據德國聯邦法院的判決結果,奧伏鮑出版社的所有權屬於前東德的文化同盟,所以,1991年信托機構將奧伏鮑出版社賣給龍格維茨的行為是違法的,而1995年龍格維茨向文化同盟支付的5000萬歐元也是無效的。
2008年5月,龍格維茨發出通告,表示今後不再向奧伏鮑出版社及奧伏鮑出版集團注資。這樣一來,奧伏鮑出版社由於喪失支付能力,隻好率先申請破產保護。
奧伏鮑出版社的破產手續從當年9月份開始辦理,不曾想很快就出現了另一個“拯救者”。10月中旬,柏林的企業家馬蒂阿斯·科赫發表聲明,宣布從龍格維茨手中購買涉及奧伏鮑出版社的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