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中國,每當“六一”兒童節前後,總會出現少兒出版的“黃金期”。
出版社忙著出書,家長們忙著付賬,孩子們忙著選書買書,購銷兩旺,幾乎年年如此。然而,雖然中國兒童文學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閱讀市場——近4億兒童,但如今熱銷的兒童文學圖書中,明顯存在“翻譯多於創作”的現象。在最近的暢銷書排行榜上,外國兒童文學譯著占到兒童類暢銷書榜前10位中的一半以上。為什麼外版書能在兒童圖書市場唱主角?中國到底有沒有好的原創兒童文學作品?中國能否每年出版質高量大的原創兒童圖書?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中國兒童文學缺少原創
中國現代意義上的兒童文學不過百餘年曆史,茅盾曾說過,“‘兒童文學’這個名稱,始於五四時代”。在那之前,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大多是朗朗上口、易讀易記的《三字經》、《幼學瓊林》等。中國最早的兒童報紙是1903年出版的《童子世界》,最早的兒童文學叢書是1909年出版的《童話》,而中國第一個翻譯外國兒童文學的熱潮,出現在五四運動之後。
雖然起步較晚,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卻比較快。20世紀30年代有《大林和小林》,40年代有《木偶戲》,50年代有《寶葫蘆的秘密》,70年代有《飛向人馬座》,80年代有《皮皮魯全傳》,90年代有《男生賈裏》……進入新千年之後,兒童文學市場開始出現大繁榮,作品數量以每年超過10%的速度增長,幾乎全國所有出版社都在出版兒童圖書,但是,真正的原創精品卻數量有限。急功近利的浮躁風氣波及兒童閱讀領域,使得出版界講究“拿來主義”,用引進版權的方式盡快製造暢銷書;作者追求“速食主義”,快速生產作品,快速賺取稿費;家長主張實用主義,希望孩子看書後就向天才更進一步。兒童文學作家梅子涵也看到了這種現象,他說:“《鼠小弟》係列文字,作者大概一兩天寫一句。我估計中國作家寫《鼠小弟》差不多一個係列一個星期就寫完了。還有一本很有名的書《打瞌睡的房子》,文字寫了3個月,修改了100次;其圖畫用了一年時間,成了一本傑作。
這就是速度與一個國家圖畫書和兒童文學發展的狀態之間的關係。”
社會環境如此,再加上中國兒童文學本身存在的問題,致使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麵臨一條長征之路,“路漫漫而其修遠兮”。在德國歌德學院組織的“德國當代童書插畫展”係列活動上,資深的童書策劃人敖德談到,中國兒童文學作家存在三個問題:第一,寫的故事不好玩,很多作者不會講故事,不能引起孩子的興趣;第二,並不真正了解孩子,所以作品就很難走進孩子的內心;第三,作品缺少幽默感。
德國兒童文學麵麵觀
德國不僅湧現了像席勒、歌德、托馬斯·曼和君特·格拉斯這樣的重量級作家,如今以柯奈莉亞·馮克(Cornelia Funke)、凱伊·邁爾等為代表的德國兒童文學作家也深受國內外歡迎。據德國書商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兒童文學占了德國每年出版書目的15%。近年來,兒童文學每年增長20%左右。其中,冒險類和幻想類的兒童文學最受歡迎。像柯奈莉亞·馮克的《墨水之心》(Iukheart)、《墨水之血》(Iukspell)、《墨水之死》(Iukdeath)三部曲,僅德語版的銷量已達到近700萬冊。這些圖書被譯成40多種語言,《墨水之心》還被搬上銀幕。2007年度德國兒童書獎評委會首席評委Dirgit Dankert教授介紹說,每年德國有8000種新圖畫書麵世,占德國圖書出版總量的8.8%,這個比例是相當高的。這些圖畫書在出版之後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出現在國際市場上,而德國市場上的引進版圖畫書大概占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