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下)(1 / 3)

朱元璋按照這一方針,集中主力先攻打陳友諒,而對張士誠則采取守勢,控製了江陰等戰略要點,以防張軍向西發展;並拉攏方國珍,以牽製張士誠。應天之役,就是朱元璋這一戰略方針實施過程中的第一個回合。

同朱元璋對陳友諒的態度一樣,陳友諒也把朱元璋視作自己的主要對手,從而積極籌劃消滅之。公元1360年農曆閏五月初一,陳友諒率舟師10萬,越過朱軍所據的池州(今安徽貴池),攻取太平,奪占采石後。陳友諒進駐采石後,躊躇滿誌,便殺死徐壽輝,自立為皇帝,國號漢,改元大義,初五,他約張士誠夾攻朱元璋。

當時,與朱元璋相比,陳友諒的兵力占有很大的優勢,陳軍的舟師尤為強大。在陳友諒優勢兵力大舉東犯麵前,朱元璋的部下,有的主張舉城投降,有的主張退守鍾山(今南京紫金山),也有的主張先決一死戰,打不贏再跑。朱元璋采納了劉基“伏兵伺隙擊之”的建議,決定在應天與陳友諒決戰。他為了防止陳友諒與張士誠聯手,陷己於兩麵受敵的困境,並利用陳友諒求戰心切,驕傲輕敵的心理,決定巧妙用間,誘敵深入,設伏聚殲,擊敗陳軍。

為此,朱元璋先讓陳友諒的老友、元朝降將康茂才寫信給陳友諒詐降,表示願為內應,並約定在江東橋(今南京江東門附近)會合,以呼“老康”為暗號。

在巧妙用間的同時,朱元璋按照設伏聚殲陳軍的既定方針,根據應天(今南京)的地形條件作出如下軍事部署:命令常遇春、馮國勝、華高等率兵3萬埋伏於石灰山(今南京幕府山)之側;命令徐達等率兵列陣於南門外;因獲悉陳友諒打聽新河(今南京城西南)地形,遂派遣趙德勝率兵橫跨新河築虎口城;派遣楊壕率兵進駐大勝港(今南京城西門三十裏);命令張德勝、朱虎率舟師出龍江關(今南京興中門外);朱元璋自率主力埋伏於盧龍山(今南京獅子山)。並規定作戰信號:陳軍入伏擊圈,舉紅旗;伏兵出擊,舉黃旗。命令各軍嚴陣以待。在此之前,朱元璋派遣將軍胡大海自婺州(今浙江金華)、衢州率兵西攻信州(今江西上饒),對陳友諒的側後實施威脅和牽製。

陳友諒收到康茂才的詐降信後,信以為真,便顧不得等待張士誠的出兵配合,於五月初十率軍自采石進抵大勝港。待到江東橋連聲呼喚“老康”不應,方知上當受騙,被動中倉促派遣士卒萬人登岸立柵。

朱元璋在盧龍山上看到陳軍進入伏擊圈,遂乘其登岸立營未固之際,舉起黃旗,發出出擊信號。一時間鼓聲震天,伏兵四起,水陸夾擊。陳軍遭此突然打擊,陣勢大亂,爭相登舟而逃。此時正值江水退潮,陳軍的巨艦擱淺,移動不得。陳軍士卒被殺和落水而死者甚多,被俘2萬餘人。陳軍諸將見情勢危急,紛紛向朱軍投降。朱軍繳獲巨艦百餘艘。陳友諒本人乘坐小舟僥幸逃回江州(今江西九江)。此時,張士誠守境觀望,未敢出兵助陳。朱元璋揮師乘勝追擊,奪回安慶、太平,並占領了信州、袁州(今江西宜春)等地。這場關係到朱元璋君臣生死存亡的應天之戰,終於以朱元璋的大獲全勝而告結束。

應天之戰的失敗,使得陳友諒集團的內部矛盾更加激化,從此,將士與陳友諒離心離德,政令軍令也無法得到貫徹執行。朱元璋利用陳友諒的這些弱點,不斷向西推進自己的勢力範圍。僅僅在公元1361年一年之間,就相繼攻克了蘄州、黃州、興國、黃梅、廣濟、樂平、撫州等地,實力日益得到加強,基本上扭轉了陳強朱弱的戰略格局,為公元1363年鄱陽湖大戰最後消滅陳友諒勢力奠定了基礎。

朱元璋能夠取得應天之戰的勝利,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善於用間,使敵人陳友諒作出錯誤的決斷。朱元璋注重“先知”,做到“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即從了解陳友諒性格為人的康茂才等人那裏,把握住陳友諒驕傲自大、恃強輕進的特點,對症下藥地巧妙行間。孫子說:“因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康茂才是陳友諒的老友,根據這一情況,朱元璋對陳友諒采取了“因間”手段,讓康茂才寫信詐降,誘使陳友諒輕敵冒進,然後用部署周密的伏兵大破之,贏得戰爭的勝利。由此可見,應天之戰,是巧妙使間與出奇製勝作戰策略的完美結合,充分反映了朱元璋料敵如神、應變自如的卓越軍事才能。

二、上智為間必成大功

原文

三軍之事,莫親於間,賞莫厚於間,事莫密於間。

故惟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

譯文

在軍隊人事中,沒有比間諜更親信的,獎賞沒有比間諜更優厚的,事情沒有比使用間諜更機密的。

所以,明智的國君,賢能的將帥,如能用高超智慧的人做間諜,一定能成就大的功業。

評析

《用間篇》是《孫子兵法》的最後一篇,與首篇《計篇》相映生輝,使孫子的“知彼知己”思想貫穿始終。

孫子用整整一篇的篇幅來論述“用間”,由此可見他對這個問題十分重視。孫子認為:戰爭相持數年不決,就是為了爭取最後一天的勝利,如果吝惜爵位和金錢,而不重用間諜,就會因不知敵情而招致失敗。

孫子把間諜分為五種類型:“鄉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鄉間”,是利用敵國的鄉野之民充當間諜;“內間”,是利用敵方的官吏充當間諜;“反間”,是利用敵方間諜充當我方間諜;“死間”,就是將假情報傳播於外,讓潛入敵營的我方間諜得知,並傳給敵間,使敵人受騙,一旦真情敗露,我間不免被處死。反之,能活著回來報告敵情的,就是“生間”。

如何使用間諜呢?孫子的觀點是:第一,物質上給予優厚待遇;第二,感情上給予親近、信任;第三,使用上注意保密。孫子的這種使用間諜的原則,現在仍然具有普遍意義。

在今天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誰搶先一步掌握信息,誰就在市場競爭中居於主動地位,穩操勝券;誰落後一步,誰就會被排斥在市場的大門外,甚至導致公司破產、名敗身亡。因此,現代市場競爭非常重視市場調查、策劃。對美國1558家大公司的調查表明,1224家公司毫不隱諱地說:他們擁有自己的商業情報網絡,經常對對手搞工業間諜活動。美國海灣石油公司說:他們一年就“流失”了數千份提取、提煉石油新技術的資料。其中,有的資料一份就值100萬~500萬美元。法國也是如此,以1980年為例,僅有據可查的工業間諜盜竊案就有58562起,損失達幾十億法郎。美國著名的安全問題專家貝奎透露:美國廠商每年至少損失200億美元的科技情報資料。日本某公司多年來想竊取我國景泰藍的製作秘密,均未成功。最後,他們收買了一個“華僑”,將我國製造景泰藍的技術竊走,製造出了足以亂真的“日本景泰藍”。因此,我們要切實做好科學技術情報保密工作,不要讓外國人的“用間”計謀得逞。

運用

偷一台蘇聯噴氣式發動機

前蘇聯的圖—104噴氣機是高科技的結晶,令西方人垂涎三尺。蘇聯民航機在法國巴黎布爾歇機場設有一個倉庫,這就為法國人獵取蘇聯人的先進航空技術提供了一個場所。法國間諜人員勒魯瓦先依靠潛入倉庫偷竊飛機零件或者用特製砂紙擦下點金屬粉末等方法獲取零零散散的蘇聯航空技術,在屢屢得手後,法國間諜機關幹脆下了一個指令給勒魯瓦:偷一台蘇聯噴氣式發動機!

勒魯瓦大吃一驚:“發動機?那可是裝在飛機上麵的啊!怎麼可能去明目張膽地拆卸人家的飛機?”

但是,天無絕人之路,機會來了——一架圖—104飛機上的發動機出了問題,蘇聯人從國內運來一台新發動機,在卸下舊發動機後,蘇聯人將它放入木箱中,加了鉛封,送進了倉庫,並且命令有關人員從陸路用火車將舊發動機運回國。

勒魯瓦利用蘇聯人既吝嗇又謹慎的特點,在一夜之間組建了一個運輸公司,擊敗了所有的競爭對手,奪得了為蘇聯人運輸發動機的差事。在啟運之前,勒魯瓦將從機場通往火車站的所有道口都布置了間諜,又把沿線所有的警察都換成自己的部下,還進行了幾次“奪機”演習。

蘇聯人把啟運發動機的時間安排在一個傍晚。當發動機裝上車後,勒魯瓦及其助手駕車行駛在前,蘇聯人緊緊跟隨在後,訓練有素的法國間諜硬是“擠”到了勒魯瓦與蘇聯之間。在經過一個十字路口時,勒魯瓦駕車剛剛駛過,紅燈亮了,“擠”進來的法國間諜緊急刹車,一下就把蘇聯人擋住了。蘇聯人也不是好惹的,一打方向盤,越過前麵的法國間諜車,企圖闖過紅燈。不料,勒魯瓦早有安排,蘇聯人的汽車剛駛入十字路口,一輛舊卡車風馳電掣而至,“哐啷!”兩車撞在一起。

片刻之後,蘇聯人從驚惶中清醒過來,發現自己的車子還能行駛,啟動車子就想跑。但是,舊卡車司機跳下車,擋在了蘇聯人的前麵,扯住蘇聯人大喊大叫。人們不知發生了什麼事,紛紛圍攏上來,交通立刻陷入癱瘓。“警察”不慌不忙地走過來,把卡車司機和蘇聯人帶到了警察局。

勒魯瓦得手後,一路綠燈,一口氣開到法國某空軍基地——那裏早已聚集了法國最優秀的航空工程技術人員,他們有條不紊地對鉛封取樣、啟封、開箱、吊出發動機。然後,分解發動機、拍照、繪圖、測數據……淩晨五點,他們將這台當時在世界上屬於第一流的噴氣式發動機組裝好,按原樣加上鉛封,裝上勒魯瓦的卡車,運到火車站。

警察局內,蘇聯人大吵大鬧,但辦案人員卻漫不經心。好不容易結案了,已經是清晨六點。蘇聯人趕到火車站,仔細檢查了包裝箱和鉛封,沒有發現任何可疑之處,還以為自己是虛驚一場。

通過這次行動,法國人掌握了蘇聯人獨占的高機密航空工程技術,大大縮短了自己與蘇聯人在航空工程技術上的差距。

20世紀神通最大的間諜——佐爾格

1941年,日本國。

身兼陸軍大臣、內政大臣要職的首相東條英機氣咻咻地指著對方叱罵道:“飯桶!6年了,再不破譯,軍法從事!”

被叱罵的人是東京反間諜局局長大阪,他是東條的親信,曾在關東軍憲兵司令部工作。6年來,一道道神秘的電波不分晝夜地從日本這個島國上飛入空中,令大阪傷透了腦筋。電波是誰發出去的?發給誰?那是些什麼內容?盡管日本的反間諜機關使用了德國最新儀器進行“測位”,但還是一無所獲。

大阪使用了一切手段,對一切可疑的人都進行了嚴密的監視。盡管沒有任何證據,但大阪還是下令拘捕了一個叫做宮城的畫家。在審訊中,宮城突然跳窗而出,企圖自殺。在宮城家中,大阪搜出了一些奇怪的信件,於是,一場大規模的搜捕開始了。

過了3天,前首相近衛的顧問兼秘書尾崎秀實被捕。隨後,日本法相岩村簽署了逮捕帝國元老西園寺的孫子及前首相的兒子犬養的拘票,但是,對於拘捕德國使館的新聞專員佐爾格這樣的大舉措,法相和大阪都不敢擅自定奪。

大阪就是為這事來向東條英機彙報的。東條英機將怒氣發泄完,飛快地簽署了這份非同一般的拘捕令。

希特勒所屬的德國是日本最親密的盟國。

裏哈爾德·佐爾格出生在俄國的南高加索,母親是俄國人,父親是德國人。佐爾格的祖父弗裏德利赫·佐爾格是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親密戰友,也許是血緣關係的原因吧,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佐爾格就立誌要為解放全人類而奮鬥終生。

佐爾格奉蘇共中央命令搞情報工作始於1931年,當時他在中國。1933年,佐爾格回到希特勒統治的德國,在取得納粹黨駐報社特派員的信任後,他被派到日本東京。佐爾格謹慎地組建了“拉姆紮小組”,其核心成員是:佐爾格、法國記者勃蘭科·武凱利奇、日本畫家宮城四德、《朝日新聞》記者尾崎秀實。

1937年,日本記者尾崎秀實成了近衛首相私人顧問。1年後,佐爾格的好友奧特上校被提升為德國駐日大使。這兩項人事變動為佐爾格的拉姆紮小組提供了重要的情報來源。

僅在最後3年,佐爾格就向蘇共中央發出了65420組密碼,即32.7l萬個字!

這些情報包括:日本侵華的絕密計劃、諾門坎事件的軍事部署、希特勒進攻蘇聯的計劃、德意日三國軍事同盟談判內容及德軍在蘇聯邊境集結情況、日本的汽油貯備量、日本不向蘇聯西伯利亞進軍的情報……

日軍南京大屠殺的一幅幅駭人照片及相關數字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佐爾格在中國時現場拍攝和記錄下來,寄回當時的德國而保存下來的。

拉姆紮小組包括九個國家的成員:日本人、蘇聯人、德國人、朝鮮人、中國人、美國人、南斯拉夫人和丹麥人,報務員是德國商人馬克斯·克勞森。

1943年9月,佐爾格和尾崎秀實被日本帝國主義者處以死刑,宮城和武凱利奇也先後死於獄中。

佐爾格及其拉姆紮小組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所作出的貢獻將永垂不朽。

“男裝麗人”川島芳子

川島芳子,是清朝皇室肅親王善耆的第14位公主,肅親王的曾祖父是皇太極的第一王子。川島芳子於1912年隨其養父到了日本,學會了精湛的騎術和超群的槍法,她喜歡把自己打扮成一個美俊的男人,因此有“男裝麗人”之稱。在日本的生活不僅使川島芳子有了一個日本名字,也為川島芳子的諜海生涯敲開了大門。

川島芳子投身諜海幹的第一樁大事就是謀殺“東北王”張作霖。川島芳子利用自己是肅親王第14公主的身份輕而易舉地進入了張作霖在天津的私邸。川島芳子本想見到少帥張學良,但張學良正忙得不可開交,便派貼身副官鄭某接見川島芳子。鄭某一見川島芳子即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將張作霖的行蹤和盤托出,日本人因此得以在皇姑屯將張作霖送上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