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上)(1 / 3)

一、《火攻篇》通解

導語

本篇主要論述了在戰爭中如何有效利用自然力,以火攻敵的問題,包括火攻的種類、條件、實施方法以及火後的應變措施等,並重申了他的慎戰思想。孫子認為以火助攻,是提高軍隊戰鬥力,奪取作戰勝利的重要作戰樣式。他把火攻歸納為五大類,即火人、火積、火輜、火庫、火隊。指出火攻必須具備“發火有時,起火有日”的氣象條件和“行火必有因,煙火必素具”等物質條件才能成功。孫子主張火攻與兵攻相結合,明確提出“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即利用縱火所引起的敵情變化,及時地指揮軍隊發起攻擊,以擴大戰果。本篇中又一個重要內容,是孫子的慎戰思想。他強調君主和將帥對戰爭要慎重從事,指出國君不可以憑個人喜怒而發動戰爭,將帥也不可以逞一時意氣而輕率動武。無論是戰是和,都必須以利益的大小或有無為依據:“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安國全軍之道”。

火攻,指用火攻敵。曹操注:“以火攻人,當擇時日也。”王皙注:“助兵取勝,戒虛發也。”皆符合孫子本篇主旨。

原文

孫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①,二曰火積②,三曰火輜③,四曰火庫④,五曰火隊⑤。行火必有因⑥,煙火必素具⑦。發火有時,起火有日。時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⑧、壁⑨、翼⑩、軫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火發於內,則早應之於外。火發兵靜者,待而勿攻,極其火力,可從而從之,不可從而止。火可發於外,無待於內,以時發之。火發上風,無攻下風。晝風久,夜風止。凡軍必知有五火之變,以數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水可以絕,不可以奪。

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費留。故曰:明主慮之,良將修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複喜,慍可以複悅;亡國不可以複存,死者不可以複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注釋

①火人:指焚燒敵軍的人馬。“火”用作動詞,即焚燒。下同。②火積:指焚燒敵軍的委積(糧、草)。③火輜:指焚燒敵軍的輜重。④火庫:指焚燒敵軍的武庫。⑤火隊:指焚燒敵軍的運輸設施。隊,通“隧”,道路的意思,這裏指運輸設施。⑥因:條件。⑦素具:平素就有準備。素,平素,平時。⑧箕:二十八宿之一,蒼龍七宿的末一宿。⑨壁:二十八宿之一,玄武七宿的末一宿。⑩翼:二十八宿之一,朱鳥七宿的第六宿。軫:二十八宿之一,朱鳥七宿的末一宿。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必須根據五種火攻後敵情的變化而適時策應。因,根據。“五火”指以上五種火攻的方法。應,策應。極其火力:讓火盡量燃燒。極,盡。從:跟從。這裏指進攻。以數守之:等待火攻的條件。數,指前麵所說的“發火有時,起火有日”等火攻條件。以火佐攻者明:用火來幫助進攻可以壯大其聲勢。佐,幫助。明,顯,指效果顯著。強:指增強其威力。絕:分割、斷絕。奪:剝奪,這裏指焚毀敵人的物資器械。不修其功者凶:不能鞏固其勝利成果的就很危險。修,修治,這裏引申為鞏固。凶,禍,這裏是危險的意思。命曰費留:這就叫做“白費”(指白白耗費財力、物力)。命,名,叫做。費留,曹操注雲:“若水之留(流),不複還。”水不複還即“白流”。一說“費留”是指耗費時日,久留外地。慮:考慮。修:這裏有研究的意思。非得不用:不能取勝就不用兵。得,得到,收獲,這裏有取勝的意思。用,指用兵作戰。興師:興兵作戰。慍(yùn):憤怒,惱怒。全軍:保全軍隊。

譯文

孫子說:火攻有五種形式:一是焚燒敵軍人馬,二是焚燒敵軍委積,三是焚燒敵軍輜重,四是焚燒敵軍軍庫,五是焚燒敵軍的運輸設施。實施火攻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火攻器材必須平素就準備好。放火要看準天時,起火要選好日期。天時是指氣候幹燥的季節,日期是指月亮運行到“箕”、“壁”、“翼”、“軫”四個星宿位置的時候。月亮運行到這四個星宿的時候,就是起風的日子。

凡用火攻,必須根據五種火攻後敵情的變化而適時策應。在敵營內部放火,就要及時派兵從外麵接應。火起之後而敵軍依然毫無動靜,就應該等待而不可貿然進攻;讓火盡量燃燒後,再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可以進攻就進攻,不可以進攻就停止。火可從外麵燒起,就不必等待內應,隻要時機成熟,就點火。火從上風點起,不要從下風進攻。白天風刮得久了,夜晚就會停止。軍隊必須懂得這五種火攻的變化形式,然後耐心等候條件,實施火攻。

用火來輔助軍隊進攻,效果明顯,用水來輔助軍隊進攻,威勢強大。水可以分割、隔絕敵軍,但是不如火攻那樣可以焚毀敵人的物資器械。

凡是打了勝仗,攻取了土地城邑,而不能鞏固其勝利成果的就很危險,這種情況叫做“費留”。所以說,明智的君主要慎重地考慮這個問題,賢良的將帥要認真研究這個問題。形勢不利就不行動,沒有取勝的把握就不用兵,不到危急關頭就不開戰。君主不能因一時之怒而發動戰爭,將帥不可因一時之憤而出兵作戰。符合國家利益就行動,不符合國家利益就停止。憤怒可以重新變為歡喜,惱怒可以重新轉為高興,但是國家滅亡了就不能複存,士卒死了也不能再生。所以,聰明的君主應該慎重對待戰爭,優良的將帥應該警惕戰爭,這才是安定國家和保全軍隊的重要原則。

戰例

赤壁之戰

公元208年,曹操與孫權、劉備在今湖北江陵與漢口間的長江沿岸地區進行了一次戰略會戰,曆史上稱為“赤壁之戰”。它對確立三國鼎立的形勢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在這次戰爭中,孫、劉五萬聯軍麵對總兵力達24萬之多的強大曹軍,能正確分析形勢,找出其弱點和不利因素,采取密切協同、以長擊短、以火佐攻、乘勝追擊的作戰方針,打敗了曹軍,成為曆史上運用火攻,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打敗袁紹,進而統一了北方,占據了幽、冀、青、並、兗、豫、徐和司隸(今河南洛陽一帶)一共八州的地盤,形成了獨占中原的格局。曹操在爭奪中原的戰爭過程中,實行了抑製豪強、選拔賢能、推行屯田等一係列改良措施,建立起一支有較強戰鬥力的軍隊。在結束對烏桓的戰爭後,曹操的後方基本穩定,這使他進一步激發了奪取全國封建統治權的欲望,於是便積極做準備向南方進軍,他在鄴城修建玄武池訓練水軍,並派人到涼州(今甘肅)授馬騰為衛尉予以拉攏,以避免南下作戰時側後受到威脅。

當時,南方的主要割據勢力有兩個,一是吳國的孫權,他占據揚州的吳郡、會稽、丹陽、廬扛、豫章、九江等六郡。這些地方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在當時遭受戰亂較少。而北方人的南遷又給當地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因此東吳的經濟有了長足的進步,國力有所增強。在軍事上,孫權擁有精兵數萬,有周瑜、程普、黃蓋等著名將領,內部團結,加上據有長江天險,因而成為曹操吞並天下的主要障礙。

南方另一個主要割據勢力是荊州的劉表。他基本上采取了維持現狀的政策。但這時劉表本人年老多病,處事懦弱,其子劉琦和劉琮又因爭奪繼承權而鬧得不可開交,所以政權並不穩固。

至於劉備,在當時還沒有自己固定的地盤,他原來依附袁紹,官渡之戰後投奔劉表。劉表讓劉備屯兵新野、樊城,為自己據守阻止曹軍南下的門戶。但劉備並非尋常之輩,他的雄心是“匡複漢室”,所以趁著這個機會積極擴充軍隊,網羅人才。當時他擁有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謀士、猛將,是曹操吞並天下的又一個重要障礙。

公元208年7月,曹操親率大軍南下,他的第一個戰略目標是直取荊州。因為荊州不僅物產豐富,而且地處長江中遊,是南北交通要道。占據了荊州,既能夠控製今湖北、湖南地區,又可以順江東下,從側麵打擊東吳;向西進軍則可以奪取富饒的益州(今四川)。同年8月,劉表病死,其次子劉琮繼任荊州牧。9月,曹操進抵新野,劉琮不戰而降。

劉備在樊城獲悉劉琮投降的消息後,急忙率所部向江陵(今湖北江陵)退卻,並命令關羽率領水軍經漢水到江陵會合。江陵是荊州的軍事重鎮,是兵力和物資的重要補給基地。曹操擔心江陵為劉備所占有,便親自率領輕騎5000人,日夜兼行300裏,追趕行動遲緩的劉備軍隊,在當陽(今湖北當陽)的長阪坡擊敗劉備,占領了戰略要地江陵。劉備僅僅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幾十騎人馬突圍逃到夏口(今湖北漢口),同關羽的1萬多水軍以及劉表的長子劉琦率領的1萬多人馬會合後,退守長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

曹操占據江陵之後,企圖乘勝順流東下,占領整個長江以東的地區。謀士賈詡認為應利用荊州的豐富資源,休養軍民,鞏固新領地,然後再以強大優勢迫降孫權。但是由於曹操對荊州的軍事行動進展順利,獲得大量的軍事物資和降兵、降將,實力大增,因而滋長了輕敵情緒,因而堅持繼續向江東進軍。

在曹操進兵荊州以前,東吳曾經打算奪占荊州與曹操對峙。劉表死後,東吳又派魯肅以吊喪為名去偵察情況。魯肅抵達江陵時,劉琮已投降曹操,劉備正向南撤退。魯肅即在當陽的長阪坡會見劉備,說明聯合抗曹的意向。劉備正在困難之際,便欣然接受了這個建議,並派諸葛亮隨魯肅前去會見孫權。諸葛亮向孫權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指出:劉備最近雖兵敗當陽長阪坡,但是還具備水陸2萬餘眾的軍事實力。曹操兵力雖多,但是長途跋涉,連續作戰,非常疲憊,就像一支飛到盡頭的箭鏃,它的力量連一層薄薄的綢子也穿不透了;何況曹軍多是北方人,不習水戰,且荊州是新占之地,人心不服。在這種形勢下,隻要孫、劉兩家攜手聯合,同心協力,便一定能夠打敗曹軍,造就三分天下的形勢。孫權讚同諸葛亮的分析,打消了對聯合抗曹的顧忌。

但是東吳內部也存在著反對抵抗、主張投降的勢力。長史張昭等人為曹操的聲勢所懾服,認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兵多勢眾,又挾新定荊州之勝,勢不可當;況且雙方實力相差懸殊,東吳難以抵禦曹軍的進攻,不如趁早投降。張昭是東吳的文臣領袖,他這樣的保守態度,使得孫權左右為難。這時主戰派魯肅力勸孫權召回東吳最高軍事統帥周瑜商討對策。

周瑜奉召從鄱陽趕回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他同魯肅一樣,也主張堅決抗擊曹操。他認為:曹操雖然統一了北方,但是後方局勢並不穩定,馬超、韓遂對涼州的割據,對曹操側後是一個很大的威脅。曹軍舍棄北方軍隊善於騎戰的長處,而同吳軍進行水上較量,這是舍長就短。加上時值隆冬,馬乏飼料,北方部隊遠來江南,水土不服,必生疾病。這些都是用兵的大忌。曹操貿然東下,失敗不可避免。接著,周瑜又向孫權分析了曹操的兵力,認為曹操的中原部隊不過十五六萬,並且疲憊不堪。荊州的降兵最多有七八萬人,而且心存恐懼,沒有鬥誌。這樣的軍隊,人數雖多,並不可怕,隻要動用精兵5萬,就可以打敗曹軍。周瑜深入全麵的分析,使孫權更加堅定了聯劉抗曹的決心。於是,就撥精兵3萬,任命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讚軍校尉(軍事參謀長),率領軍隊與劉備會師,共同抗擊曹操。

公元208年10月,周瑜率兵沿長江西上到樊口與劉備會師。爾後繼續前進,在赤壁(今湖北嘉魚東北)與曹軍打了一個遭遇戰,曹軍戰敗,退回江北,屯軍烏林(今湖北嘉魚西),與孫、劉聯軍隔江對峙。

這時曹軍中疾病流行,又因曹軍多是北方人,不習慣於水上的風浪顛簸,便用鐵環把戰船連結起來。周瑜的部將黃蓋針對敵強我弱,不宜持久戰,和曹軍士氣低落、戰船連接等實際情況,建議采取火攻,奇襲曹軍戰船。周瑜采納了這一建議,製定了“以火佐攻”,因亂而擊之的作戰方針。

周瑜利用曹操驕傲輕敵的弱點,先讓黃蓋寫信向曹操詐降,並與曹操事先約定了投降的時間。曹操不知是計,欣然接受。黃蓋率蒙衝(一種用於快速突擊的小船)、鬥艦數十艘,滿載幹草,灌以油脂,並加以偽裝,插上旌旗,同時預備快船係掛在大船之後,以便放火後換乘。當時,正刮著東南風,戰船航速很快,向曹軍陣地接近。曹軍以為這是黃蓋真來投降,皆“延頸觀望”,毫不戒備。黃蓋在距曹軍2裏許處,下令各船同時放火。一時間“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直衝曹軍。曹軍船隻首尾相連,分散不開,移動不便,頓時成了一片火海。這時,風還是一個勁地刮,火勢遂向岸上蔓延,一直燒到了岸上的曹軍營寨。曹軍被這突如其來的大火燒得驚慌失措,潰不成軍,燒死、溺死者不計其數。在長江南岸的孫劉聯軍主力船隊乘機擂鼓前進,橫渡長江,大敗曹軍。曹操被迫率軍由陸路經華容向江陵方向撤退,行至雲夢時曾一度迷失道路,又遇風雨,道路泥濘,以草墊路,才使騎兵得以通過。一路上,人馬自相踐踏,死傷累累。孫、劉聯軍乘勝水陸並進,一直追到南郡(今湖北江陵境內)。曹操留曹仁、徐晃駐守江陵,樂進駐守襄陽,自率殘餘部隊逃回北方。赤壁之戰至此以孫權、劉備方麵大獲全勝而告結束。

赤壁之戰,是我國曆史上火攻的典型戰例。在這次戰爭中,弱小的孫權、劉備聯軍麵對屢戰屢勝、兵鋒甚銳的曹操大軍,在知彼知己的基礎上,針對曹操驕傲輕敵、舍長用短的特點,利用地理、天時方麵的有利條件,果斷采取“以火佐攻”的作戰方針,乘敵之隙,一舉而勝之。在具體作戰過程中,孫、劉聯軍也認真貫徹了孫子《火攻篇》中所倡導的基本原則。首先,他們充分做好了實施火攻的準備,即準備了充足的火攻器材和用於突擊的蒙衝等物,這就是所謂的“行火必有因,煙火必素具”。他們也做到了“發火有時,起火有日”,即充分利用東南風大起的機會,及時地放火焚燒曹軍的戰船。孫子說:“火發於內,則早應之於外。”周瑜、劉備等人在實施火攻襲擊成功的情況下,不失時機地率領主力船隊橫渡長江,乘敵混亂不堪之際,奮勇攻擊曹軍,從而擴大了戰果,贏得了最後的勝利。孫、劉聯軍在赤壁鏖戰的突出表現,證明了它的統帥集團不愧為諳熟“凡軍必知有五火之變,以數守之”這一火攻原則的卓越代表。

孫子在《火攻篇》中寫道:“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費留。”曹操在奪取荊州後,不能“修其功”,拒絕了賈詡關於先穩定新占領區再伺機攻打東吳的正確建議,輕敵冒進,輕易開戰,在作戰部署上又犯連接戰船等錯誤,加上對孫、劉聯軍可能實施火攻的情況茫然無知,疏於戒備,輕信黃蓋的詐降欺騙,終於導致失敗,葬送了統一全國的大好機會,其教訓是非常深刻的。

二、巧借東風以火佐攻

原文

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

譯文

用火來輔助軍隊進攻,效果顯著;用水來輔助軍隊進攻,威勢強大。

評析

在孫子眼中,水攻、火攻等是軍事進攻的輔助手段,這些手段強而有力,產生的效果急速而劇烈,隻要成功運用,往往會給敵人帶來毀滅性的打擊,或迅速地發展自己。因此,火攻完全可以看做是孫子時代的化學戰、生物戰、核子戰。

火攻的作用機理在於:借助這種手段,激化客觀存在著的主要矛盾,讓矛盾的一方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轉變,削弱敵人,發展自己。火攻的實施,有著許多條件限製,運用火攻的過程,就是對火攻必備條件認識、分析和把握的過程。火攻的精妙之處,就在於一個“借”字,這是決策者充分運用智慧和不懈努力的結果。在現代商戰中,思維敏捷的商人們是“巧借東風”的行家裏手。1992年3月,湖南常德舉辦了首屆桃花源遊園會、國際文化研討會,商品成交額達9.18億元,引進外資項目57個,這是借“古”(東晉大文學家陶淵明寫了《桃花源記》一文)生財;巴西的貝利是一代(足)“球王”,“貝利”成了著名商標,這是借“名”生財;浙江溫州人通過海外華僑的商店出售自己的產品,這是借“地”生財;日本的吉田忠雄辦起拉鏈廠時,拉鏈質量很差,他買來美國生產拉鏈的機器,又首創用各種不同合金材料製作拉鏈,其產品占全世界總產量的35%,年銷售額達20多億美元,這是“借雞下蛋”生財……總之,巧妙“借”得外在輔助力量,事半功倍,是傑出的軍事家、企業家、教練員、運動員和科學家們穩操勝券、事業有成的重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