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風波譎詐,一招不慎便可能身受覆頂之災,國有資本受到多方麵因素限製,盡管其有著雄厚的實力,但龐大的軀殼也意味著轉身的艱難,即便有望獲得勝利,也難免在過程中傷痕累累。
由此,讓競爭力更強,操作更靈活的民營資本去適應國際市場的新規則,無異於將“正規軍”從戰場中抽出,改由”遊擊隊”來負責將戰爭進行到底。那麼,這樣的戰略,究竟收到了怎樣的戰果呢?
3.3:規則的犧牲品
即使以今日之眼光來看待,十年前那場”國退民進”的變革的力度之大,也足以令我們感喟。
從上個世紀末開始,直到2003年這場運動進入尾聲,在全部四年的時間裏,中國國有企業的戶數,從23.8萬戶直落至15萬戶,這也就意味著,足足有四成的國有企業,就此消失在我們的視野當中,其中甚至包括了許多我們曾經耳熟能詳的名字。
與此相對應的是,這些消失的國有企業並沒有簡單地走向死亡,而是通過這場”國退民進”的運動,成功地轉型為民營企業,而根據調查顯示,有超過25%的民營企業,正是由國有、集體企業改製而來。
當靈活多變的民營資本開始進入國際市場之後,其靈活多變的特性、充滿活力的品質,在短短的時間內就得以顯露出來。
為世界打工,做世界工廠的口號,正是在此時被喊響,而事實上,開始於98年的“中國製造”故事,在2002年的時候開始正式發威,每一個動作都折射出一種前所未有的神奇光芒。
從一係列數據上,我們就可以看出神話的輪廓所在,根據初步的統計,在可查的650類商品中,我國已有上百種產品的產量在世界上名列首位,這不僅為我們帶來了世界第四大生產國的頭銜,更為GDP增長提供了接近40%的貢獻,更令國人榮耀的是,一批名聲顯赫的民營企業乘此而崛起,大有儼然一路諸侯的勢頭。
看上去,以製造業為手段的“民資遊擊隊”,似乎已經在入關之後站穩了腳跟,逐步適應了新規則,並呈現出活力四射的麵貌來。
事實果真如此美好嗎?
我們果真適應了規則,在全球經濟中步步為營,以至於分疆裂土了嗎?
恐怕真實的情況未必如此,至少在我們在08年經濟危機中所顯露出來的問題,就足以證明我們對於規則的理解,還停留在一個相當膚淺的層麵上。
當我們自感對國際市場的遊戲規則已經適應,甚至於可以巧妙地利用之,而自感得計的時候。當我們滿足於世界工廠的美譽時,當我們為初步步入工業社會而興奮不已時,其實已經標誌著我們在規則的陷阱中越陷越深。
在所謂的規則下,中國經濟正遭受著一場“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厄運。
所謂的世界工廠,說白了其實是個貶義色彩極濃的詞彙,假如我們對現代工業的流程稍有了解,就足以知道在產品設計、原料采購、生產製造、顧客確認、品牌建設、終端渠道這六大環節中,價值最低,效益最差的便是生產環節。
我們付出了最辛苦的勞動,承受著最大的壓力,消耗著我們的資源,汙染著我們的環境,所得到的收益卻是最少的,按這樣的情形來看,當我們的民營資本在國際市場上越是”風光”的時候,也就意味著我們吃著越大的虧。
同時,在我們被稱為“世界工廠”的美譽背後,卻埋下了消費品生產嚴重過剩的隱患。
在全國納入監控的650類商品中,其中有620類商品出現了生產過程的局麵,而我國民眾的收入卻得不到及時提高;於是當過剩的生產,沒有得到相應的需求保障時,這些商品就必須依靠國外的市場,而這就導致了我們的經濟嚴重依靠國際市場的消費。
當我們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時,國外市場卻表現出消費過剩,當這兩種“過剩”的情形相互遭遇的時候,便形成了一種看似平衡的局麵,然而這種平衡卻是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付出與收益嚴重不符的代價來實現的。於是,當國際經濟出現動蕩的時候,中國的實體經濟遭到最嚴重的損傷,也就成為題中應有之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