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過半的大時代(下) (5)(3 / 3)

正是中國獨特的地理形態,才決定了中國相對封閉和獨立的生存環境,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才決定了中國的農業文明和經濟可以在相對安寧的環境中發展,直到曆史條件與自然條件下所允許的最高高度。

主題介紹:曆史中的思維病根——任人擺布的經濟木偶——民眾的守夜人

5.1:曆史中的思維病根

關於大國崛起原因的討論,我們已經找到了答案。

這個答案就是外向型思維。

所謂的外向型思維,即意味著國家的外向型戰略,無論用和平的手段開拓世界市場,還是用堅船利炮來完成這一目標,其最終結果都是在金融和商業領域昂首而立。

當我們弄清楚這個問題的時候,實際上就意味著新問題的開端。

為什麼我們從未有過外向型思維?

為什麼我們出現過“走出去”的契機,卻又無聲無息地消弭?

以及,當我們的生活發生了一係列變革時,是否意味著我們的目光已經落在國門之外?在未來的10年裏,我們究竟會走得更遠,還是停留在原地躑躅不前?

有關這些問題的答案,遠非隻言片語所能夠說清楚,未來是不確定的,我們也不可能完全看清楚,因此,我們唯有從過去的經驗中汲取力量,從曆史的雪泥鴻爪中尋找答案,

我們常常說,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性格,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特點,殊不知性格與特點,都是在特定的環境中形成的。

在地緣政治學的考量中,濃厚的地理性因素,決定了國家和民族的生存環境,也決定了國與國、民族與民族生存環境的區別。

比如說,曆史上的中國,一直是一個單麵臨海的大陸性國家,而類似英國、美國,以至於更古老的羅馬、無不是地處海島、半島、或雙麵臨海的海洋性國家,地處歐洲大陸核心的德國,其生存環境則是諸國環抱,處於地緣政治學所稱的核心地帶。

由於存在著這樣的差異,才使得一個國家的發展戰略,具有了極大的地理特征。

比如說,在中國的東部是橫無際涯的太平洋,西南方有喜馬拉雅山脈作為屏障,南方是人跡罕至的橫斷山脈與熱帶叢林,西北方有高寒的帕米爾高原,正北方則是令人望而生畏的西伯利亞荒原。

正是這種獨特的地理形態,才決定了中國相對封閉和獨立的生存環境,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才決定了中國的農業文明和經濟可以在相對安寧的環境中發展,直到曆史條件與自然條件下所允許的最高高度。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之所以在三千年內從未“走出去”,其原因就在於在獨特的地理形態下,我們已經習慣於關起門來謀求發展,當這種習慣積澱日久,成為我們的民族性格時,也就意味著它從屬於我們思維模式的一部分,任何離經叛道的企圖,都會被視為洪水猛獸,遭到全社會的合力痛擊。

5.2:任人擺布的經濟木偶

當我們習慣於關起門來尋求發展的時候,一個令我們意想不到的問題出現了。

長時期的內部戰略模式,使得我們的經濟缺乏足夠的抵抗能力,特別是當外部因素出現不利情況的時候,所導致的問題往往會更加嚴重。

當我們習慣了根據自己的感覺,對國際形勢的環境去進行判斷時,很難準確的形成對趨勢前瞻性的判斷與把握。

正如這一次經濟危機中出現的情況那樣,當歐美國家的危機惡化之後,我們不但未能做出有效的防範,甚至於還抱著一種幸災樂禍的態度,然而,當危機進一步惡化之後,我們卻驚訝地發現,我們所受到的危害,要遠遠大於身處危機策源地的歐美國家。

人人都知道的事實是,在過去的十年裏,我們處在價值鏈的最末端,所付出的辛苦與工作量最大,卻有著最小的收益,與此正相反的是,整個美國卻在此同時,靜悄悄地消耗掉了本不屬於他們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