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不務正業(2 / 2)

朱熹帶著淩文佑匆匆出了縣衙大門,準備去找茬順便挽回些顏麵,可如果這個當朝名士的眼神再稍微好一點能夠看到城外鹽場邊那個工棚正在發生的一切,就會知道其實不用他老人家親自跑去當頭棒喝,某個小混蛋現在就已經是有些頭疼不已了。

“小友,依某之愚見,你造的這紙甲已經比現今軍中所用勝上了不止一籌,怎地還有不滿意之處?須知貪多易噎,欲速則不達……”看著桌上那幾副剛造出來重量更輕防禦力卻絲毫不減的新製紙甲,辛棄疾實在是鬧不明白魚寒到底是設定了多高的標準,以至於對這些經受住刀劈斧砍利矢射擊後都還能提供一定防護力的甲胄有什麼不滿。

後人常說的一句玩笑話叫做“借我三千城管,複我浩蕩華夏!”,魚寒可沒這種本事,別說是三千就算給他三萬人馬那也頂多隻能用來保命而已。借著城管的名義編練私兵,魚寒的想法很簡單,那就是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先把這些人培養成就如同從羅殿帶出來那些青壯一樣的種子,以便於在必要的時候通過他們以老帶新迅速壯大隊伍。

可問題是,以喻口如今的收入情況來看,要組建三千多人的武裝力量確實不容易。短期內已經無法獲得新的資金來源,就隻能是想盡一切手段減少支出。但吃喝肯定是不能省的,不僅要保持現在每人每天兩斤糧食的標準,更要想辦法讓即將展開訓練的青壯們獲得更多肉類食物。不然就算朱熹那榆木腦袋再能吹得個天花亂墜暫時把人給糊弄住,在飯都吃不飽的情況下還怎麼讓人上陣殺敵?怎麼維持住高昂的士氣?

基本的生活必須為繼,好在一支軍隊除了吃喝以外還有很多別的需求,也可以在其它方麵想點辦法來省錢。雖然特別想擁有一支全火器的劃時代精銳,可苦於手頭根本就沒有那麼多的物資可供使用,更無法僅靠一個喻口縣就建立起龐大的後勤保障力量,魚寒能夠選擇的也隻能是繼續這個時代的戰爭方式跟人玩冷兵器。

武器的試製工作還不能展開,因為有一件最重要的原材料正在通過各種特殊渠道進行緊急采購當中,剩下的也就隻能是先在用以防禦的盔甲方麵打主意。別看魚寒的腦袋不大靈光,也沒能耐跟別的穿越者一樣搞發明創造,但做為一個專業的贗品商人他要仿造一些“前人”之作還是勉強可以湊合的。

龍亭侯蔡倫在發明造紙術的時候沒想過用這東西來製造盔甲,但在盛唐河中節度使徐商的帶領下紙製的盔甲被想到並研發成功。“襞紙為鎧,勁矢不能透。”《新唐書》中的這句話也足以說明了紙甲的安全性是非常可靠的能夠被大量用於實戰當中,所以到了宋代這種省錢輕便的防禦用品更是成了軍隊的製式裝備。

寧宗時期泉州知州真德秀曾上書樞密院,言及“今本寨乃有鐵甲百副,今當存留其半,而以五十副就本軍換易紙甲。”,更是證明了紙甲不但具有和鐵甲相近的防護效果,還能在某些特定環境比如水師作戰中發揮出一定的優勢。

防護效果已經得到了實戰的檢驗,造價又還相對低廉,至少每個月能賣給烏達補好幾百壇工業酒精的魚寒還會沒辦法解決原材料的供應問題?況且這造紙甲又不是製作宣紙,撈紙什麼的手藝要求也沒那麼高,在如今勞動力嚴重過剩的喻口城內找幾百個心靈手巧的青壯來打下手也不是什麼難事。

要仿造出比大宋官軍所用更精良的紙甲,這對魚寒來說並非不可能。唯一的問題也就是,合格的紙甲在經過壓實裱骨等工藝使其具有足夠韌性強度之後,為了保證一定程度的防水性還必須以桐油浸泡並刷上一層土漆,而這就會給帶來了一個新的麻煩。經過這樣加工出來的紙甲在防火性能上又有所欠缺,而魚寒總不能在未來的戰爭中規定敵人不能對他的軍隊使用火攻之類的打擊方式吧?

鐵甲沒錢造,紙甲解決不了防火的問題又不敢大規模的仿製。世人都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但偏偏魚寒現在就必須想辦法解決這個水火不相容的問題,否則紙甲在戰場上被點燃了那可真不是在鬧著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