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不務正業(1 / 2)

總共就倆選擇,要麼奏請朝廷撥付更多錢糧廣施救濟以安民心,要麼就默許魚寒繼續招募按時辰算工錢的兼職城管胡作非為。這要是放在了別的地方,至少得有超過九成的大宋朝廷命官會選前者,畢竟他們就算可以不考慮尋常百姓的生活,不也還得顧忌一下自己的名聲,希望混個流芳百世啥的?

可要把同樣的選項放在了喻口縣,除了少數像洪適那樣不識時務的老家夥之外,怕是大多數人都寧願對魚寒的倒行逆施視而不見。原因也很簡單,大宋朝廷從沒有把歸正之人當作是自己的子民,迫於各種喧囂塵上的言論劃出這麼塊地方來安置流寇就已經是仁至義盡了,還指望朝廷把他們養得個膘肥體壯的在此安居樂業?這不是胡鬧是什麼?

況且諸如山陽等地雖也會接納歸正人,但至從朝廷莫名其妙地新設了個喻口縣之後,其餘地方就有了更多的選擇,總會有意無意地把那些看上去桀驁不馴的青壯給拒之門外糊弄到魚寒的地盤上呆著。就些個身強體壯有具備反抗精神在北地與金人頑強抗爭過的流寇,即便是官家不再擔心他們突然有一天憶及曾經被拋棄的事實起兵造反,滿朝文武不也還得為額外支出一大筆款項又撈不回任何好處而心疼上大半年?

董大人走了,蹲在喻口縣衙跟朱熹東拉西扯了兩天,隻留下幾句無關痛癢的場麵話就走了。而隨著他的離開,魚寒還真就在幾天後得到了楚州刺史的批複,允許喻口縣招募不超過一百名的衙役,至於那什麼兼職城管之類的就自己看著辦,反正朝廷是既不會給錢又不會承認的!

“這些個大人物,還真把咱都當作了要飯的?四百石糧食,虧他們拿得出手!”要說這董大人跑到喻口來遛達了一圈,回去後還真帶來了不少好處,不僅讓魚寒如願以償獲得了招募人手的批複,還主動幫忙爭取到了更多的救濟物資,至少這糧食就要比以前多出了每月一百石。隻不過聽淩文佑那財迷話裏的意思,似乎對此並不太滿意。

“汝這孽徒!我大宋雖是富強卻也時有災害發生,朝廷能為我喻口一地撥付四百石糧食已是天恩浩蕩,汝豈可在此胡言亂語?”心生怨懟是一回事,嘴裏說出來的又得是另外一回事,像朱熹這種大儒是永遠不可能把對朝廷的不滿給表露出來的。所以即便眼下正在為了保命而做出些大逆不道的事,他還是會訓斥自己的混蛋弟子順便為朝廷大唱讚歌。

“恩師,如今這裏就咱倆,您老說這些話也不嫌累得慌?”平日裏就沒少做欺師滅祖的破事,淩文佑現在還能把朱熹這些糊弄人的嘮叨給聽進耳朵裏去?況且做為一個混蛋的兄弟,貪心不足那也是必要的。“還天災呢,去冬至今報上去的災禍也不過那麼幾起,可除了石埭之外朝廷可沒發多少賑濟。”

“那……那不是因為去歲朝廷秋糧入庫不足麼?”說這話的時候朱熹也很沒底氣,雖說他們是出了京,但與洪適之間也還偶有書信往來。要說這乾道五年還真不愧是風調雨順,較大的災害隻發生在了江南東路的石埭、旌德兩地,朝廷也在第一時間就做出了應對,調集了足夠的錢糧進行賑濟。隻不過或許是因為年成不錯朝中重臣又太忙的原因,以至於他們忘記了邊境線上還有受金人小規模襲擾中渡、花厴鎮等地損失其實也並不小。

“秋糧入庫不足?”這很可能是淩文佑在離京之後聽到的最大笑話,可誰讓說這笑話的是他恩師呢,所以也隻能是報以戲謔一笑道:“這到也是,如今咱每月都能通過那些個私販從興化的官倉裏弄出三千多石的糧食,也難怪朝廷連應該給咱喻口的糧食都隻能撥付兩成!”

那還不都是你有個混蛋兄弟想法勾搭上了往北地運糧的禍害?很想破口大罵,可最終還是忍住了,隻不過一想到那個最近今天又沒了蹤影的小混蛋,朱熹似乎也找到了轉移話題的借口。“為師突然想起,那孽障身為喻口縣令為何又多日不曾露麵?”

這老家夥,每次都玩這一套!畢竟還太年輕,在很多方麵都缺乏足夠經驗的淩文佑先是在心裏罵了一句,這才慢條斯理地提醒道:“恩師怎地忘了?魚賢弟不是在忙著試製甲胄麼?今天上午幼安先生都在說要過去看看呢!”

“試製甲胄?”想一想好像還真就有這麼回事,上午辛棄疾走的時候還邀請過自己,隻不過因為一忙就給忘記了。為了掩飾自己的尷尬,更是為了彌補過失不給人落下個言而無信的口實,打算立即趕過去的朱熹這才佯裝憤怒地唾罵道:“真是豈有此理,身為一縣之首竟而不務正業去專研那些個旁門左道。汝這孽徒且前頭帶路,看為師不給那孽障來個當頭棒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