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教師的人格魅力(2 / 3)

從教師個人角度來看,培養人格魅力,首先要加強自身的修養。教師的高尚人格不僅應反映在內在的精神境界上,而且還體現在外在言談舉止上。教師要把人格理想作為發展的價值參照係,從點滴入手,不斷完善自己的理想人格,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麵向21世紀的新型教師。具備淵博的知識和過硬的教育能力,教育教學遊刃有餘,無疑是教師人格魅力的關鍵,善於處理、協調學生以及同事之間的關係,創造融洽和諧的工作氛圍,也是教師人格的重要方麵。教師的才華如雲中白鶴,會使學生產生一種羨慕感、敬佩感,產生感召力和吸引力,使學生自覺不知覺地模仿教師,從而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愛因斯坦說過;“學生對教師的尊敬的唯一源泉在於教師的德與才,無德無才的教師是絕對不可能受到學生的愛戴與尊敬的”。教師還要有出色的表達能力和雄辯的口才。要能識人、用人,有領導能力,把班級領導組織得有聲有色,這樣教師的魅力就自然顯現出來了。另外還要勇於創新,緊跟時代潮流,富有時代氣息,不拘泥於老一套的方法和理念,能給學生帶來時代感、新鮮感、自豪感。

其次要豐富教師的文化底蘊,強化教師人格根基。教師必須不斷潛心學習,努力拓寬自己的知識視野,不斷地提高和拓寬自己的知識麵,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教師的知識愈豐富,他個人對知識、科學、生活的態度就愈鮮明,學生就會從他身上看到智慧的光芒,敬佩他們的老師,並且學習他們老師追求知識的精神。

再次,教師要以“平常心”對待一切事物,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接納他人,以誠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要揚長避短,培養自己良好的個性;要熱愛教育工作,為提高工作質量不斷提高自己;要期望適度,步步落實目標,不斷體會成功的快樂,增強自信心;要培養多種興趣與愛好,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境界。

第四,要關愛每一個學生。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者最可貴的品質之一就是人性,對孩子深沉的愛兼有父母親昵的溫存和睿智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那種愛”。熱愛和保護學生是教師的神聖天職,是教師的必備素養,教師生涯中最大的事情就是一個心眼為學生,教育事業就是愛的事業。在老師心裏,教好每一個學生是老師的天職,要容得下性格脾氣各不相同、興趣愛好有差異的所有學生。馬克思說:“隻有用愛才能交換愛,隻有用信任交換信任。”一個老師要得到學生的信任、理解和愛戴,要在學生中樹立起自己的威信,要教育好學生,要帶好一個班,就必須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在平等交往,真誠相待的過程中與學生建立起深厚的師生情誼,這樣教師的人格魅力就會像甘泉一樣流淌出來。

一個老師具備了崇高的德行、廣博的才學、良好的性格和氣質,他就能成為一個有人格魅力的教師。有人格魅力的老師不但對學生學業發展有巨大的激勵作用,而且還對學生情感優化起陶冶作用,對學生道德升華起示範作用,對學生意誌強化起促進作用,這些作用都是巨大的。教師的人格魅力可以影響一個班的發展,影響學生的一生。

三、怎樣塑造教師人格魅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對教師職業的要求是越來越高,教師除了具有堅實的專業素養外,還需要多方麵的良好素質,才能具有吸引力、向心力和感染力,才能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一)知、能卓爾,贏得學生敬仰

“既然大家都要仰頭和你說話,請給他們一個仰視你的理由。”這是NBA著名球員沙奎爾·奧尼爾的父親在奧尼爾成名前對他說的一句話。作為一名教師,都想得到學生的尊敬,更想贏得學生的敬仰,這很正常,但務必給學生一個敬仰的理由。有些教師很失敗,學生們厭惡他、討厭他,甚至若幹年後一提到他就嗤之以鼻;有些老師為人師表,德立杏壇,得到學生的尊敬,但未必贏得學生的敬仰。贏得敬仰的理由是什麼?首要的一條是要有淵博的知識和卓爾的能力,你在學生的眼中如果是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博學先生,他們怎麼不敬仰你呢!這種敬仰從哪裏來?隻有持續不斷的讀書!

記得柏拉圖在《理想國》中這樣告訴我們:“完整的人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他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充滿熱愛,二是他能圍繞著自己的事業不斷地從書中獲得知識。如果一個人兩方麵都具備,我們就可以稱此人為‘完整的人’,如果一個人在兩者之中缺少一項,那麼這個人就會成為‘殘缺的人’。”

不愛讀書的教師,大多目的不純正。不讀書的教師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不能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去科學地引導學生的成長,而是投家長、上級、輿論所好從事著自己的教育教學。比如,在大多數公眾的眼中,好教師的標準就是敬業,就是讓學生一直在“學”。為了獲得這樣一種美譽,這樣的教師認為學生的玩是在浪費時間,放學後也不願讓學生回家,不熬到天黑絕不罷休,即使是放學後還要為學生布置一些好像一直也寫不完的作業。殊不知,小學階段的學生,其生命正處在快速的發育成長時期,由於我們的“敬業”,學生的潛能和心智卻遭到了摧殘。久而久之,學生的個性被扭曲了,感情淡漠了,對生活也缺少激情了,而這些“教績”卻成了我們某些教師到處炫耀的資本,但同時,我們的學生卻蒙受了無可挽回的損失。

假如一個教師不讀書,我們基本可以確定他是一名缺少教育藝術和智慧的老師。這個結論可能不會得到那些不愛讀書的教師的認同,但我們通過以下現象就會發現,不讀書的教師對學生的關注點,僅僅局限於非常狹窄的範圍內:學生讀書還是不讀書,寫作業還是不寫作業,聽話還是不聽話……而這些都屬於淺層次的表象。教師真正的教育教學藝術和智慧,在於能夠厘清那些顯性的教育現象背後,都有著深層次的原因在左右著學生的行為。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性格、興趣、心理及成長背景,發現、分析、推理出各種表象中的深層次的原因,才有可能讓學生接受到最適宜的教育。而這種藝術和智慧的提升,需要我們源源不斷地從教育理論和成功教育案例中去汲取、借鑒,從而彰顯我們麵對眾多教育現象中的機智。如果我們不讀書,我們就會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更多地按照個人的價值判斷標準,用情緒和強勢對學生采取大棒政策,這種毫無智慧的教育方法有可能把學生培養成學習機器,卻無法把學生培養成一個完整的人。

假如教師不讀書,我們的課堂教學將會嚴重地遏製生命的正常發展。一節好課,我認為應該有以下幾個方麵的要素:有清晰完整的教學目標,有學生忘我的自學過程,有學生展示才華的空間,有師生、生生思維火花的碰撞,有濃厚興趣的課外延伸。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中,能享受到生命的溫暖並產生足夠的生命自信。如果教師不讀書,就沒有能力挖掘出文本的核心價值,無法進行最有意義的引導。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所謂教往往是教參考書,離開了參考書教學就寸步難行。學生麵對這種無邊無沿的流水席式的教學過程,往往無法找到知識和生命之間的鏈接點,無法找到擴張思維的興奮點。這種課堂,無論是對於老師還是對於學生,都是非常痛苦的。學生在課堂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都與這種沒有生命力量的課堂有著極大的關聯。

一個能體驗到職業幸福的教師,一定是一個既有知識又善於實踐的人。這樣的教師之所以熱愛自己的職業,是因為他在閱讀中能夠產生思想,而思想的產生又會讓人在探索中證實自己的選擇、判斷和生命價值。假如我們不讀書,美好的生命品質不會無緣無故地降落在我們身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