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尺木淨土聖賢錄王臣傳論曰。王臣入道。視居士較難。急功名者。以進取為先。耽逸樂者。以靜修為苦。非夫夙植善因。堅持正願者。其有不自崖而反乎。若此諸公。不捨塵勞。同皈淨域。斯可謂現宰官身而說法者矣。至如柳子厚。白樂天。蘇子瞻。趙子昂。諸公。讚歎皈依。淨因有在。而臨當捨識。瑞應罕聞。良由智惑於多岐。病生於有愛。文人結習。自古固然。生死到來。決難僥倖。後之君子。當知鑒戒焉。
飭終門
平日積功累行。去愛絕非。本為末後臨終作預辦之計。若至末後臨終之時。忽又畏死傍偟。中情惑亂。豈不大負初心。其時必須竭力把持。拋棄一切正念分明。方有趨向。是功行固在平時。而喫緊尤在末後也。輯飭終門。
唐善導和尚臨終往生正念文。知歸子問曰。世事之大。莫越生死。一息不來。便屬後世。一念差錯。便墮輪迴。小子累蒙開誨念佛往生之法。其理甚明。又恐病來死至之時。心識散亂。仍慮他人惑動正念。忘失淨因。伏望重示歸徑之方。俾脫沈輪之苦。師曰。善哉問也。凡一切人。命終欲生淨土。須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淨惡業。種種交纏。若得捨此穢身。超生淨土。受無量快樂。解脫生死苦趣。乃至稱意之事。如脫敝衣。得換珍服。但當放下身心。莫生戀著。凡遇有病之時。便念無常。一心待死。可囑家人及看病人。往來問候人。凡來我前。為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閒雜之話。家中長短之事。亦不須輭語安慰。祝願安樂。此皆虗華無益之語。若病重將終之際。親屬不得垂淚哭泣。及發嗟歎懊惱之聲。或亂心神。失其正念。但一時同聲念佛。待氣盡了。方可哀泣。纔有絲毫戀世間心。便成罣礙。不得解脫。若得明曉淨土之人。頻來策勵。極為大幸。若依此者。決定超生。即無疑也。又問曰。求醫服藥。還可用否。答曰。求醫服藥。初不相妨。然藥者。隻能醫病。不能醫命。命若盡時。藥豈奈何。若殺物命為藥。以求身安。此則不可。餘多見世人因病持齋。方獲少愈。復為醫者以酒食血肉佐藥。其病復作。信知佛力可救。酒肉無益也。又問曰。求神祈福如何。答曰。人命長短。生時已定。何假鬼神延之耶。若迷惑信邪。殺害眾生。祭祀鬼神。但增罪業。反損壽矣。大命若盡。小鬼奈何。空自慞惶。俱無所濟。切宜謹之。當以此文貼向目前。時時見之。免致臨危忘失。又問曰。平生未曾念佛人還用得否。答曰。此法僧人。俗人。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決無疑也。餘多見世人於平常念佛禮讚。發願求生西方。甚是勤拳。及至臨病。卻又怕死。都不說著往生解脫之事。直待氣消命盡。識投冥界。方始十念鳴鐘。恰如賊去關門。濟何事也。死門事大。須是自家著力始得。若一念差錯。歷劫受苦。誰人相代。思之思之。若無事時。當以此法精進修持。是為臨終大事。
宋仲明法師居山陰報恩寺。素無戒檢。偶因感疾。謂同學道寧曰。心識散亂。何藥可治。寧曰。但隨息念佛為上藥。明依法念之。至七日困甚。寧又令觀想佛像久之。忽言二菩薩至。已而曰。佛來也。瞑目而化。
龍舒淨土文曰。下品下生者。乃臨終時地獄形相已現。能至心十念南謨阿彌陀佛。則變地獄形相為蓮華。亦生淨土。此佛慈悲至深。威力至大。故能如此。是所謂十念者。乃生前自十聲念阿彌陀佛。非謂身後請人念也。生前自念者。臨命終時。佛與菩薩自來迎接。故必生淨土。身後請人念者。未可知也。經雲身後人為作功果。七分得一。生前自作者。得千百倍報。人何苦不於生前每日十聲念佛。必待死而請人念乎。
又雲。譬如鐵石雖重。賴舟船力。可以渡江。一針雖輕。不賴舟船。江不可渡。蓋謂人有重罪。仗佛力者。可生淨土。罪惡雖輕。不仗佛力。亦不得生。又如平生為惡。一日招安。遂為良民。仗佛力而消罪惡者。亦復如是。又如蟣蝨萬死萬生。不能一裏。若附人身。千裏可至。仗佛力。而生淨土者。亦得如是。切勿疑也。有罪惡念佛而不可以往生。但起見佛得道。還度一切冤親之心。則無不生也。或雲。人平生為惡。殺害眾生。苦虐人民。臨死念佛。亦得往生。其所殺所苦之眾生。懷冤枉之心。何時而可解乎。答曰。生淨土得道之後。皆度脫一切冤親。豈不勝冤冤相報。彼此無出期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