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傳家要傳打不垮的好心態 (1)(3 / 3)

小小年紀,攀比心可真不小啊!

對於孩子的攀比心,家長一定要謹慎對待。火火媽曾經看到這樣一個很成功地引導孩子攀比心的案例——

一個三年級的孩子要求爸爸給他買手機,因為班裏好幾個同學都有手機了,所以他覺得,他也要有。這位爸爸沒有立即拒絕,而是問了孩子三個問題:1.你買這個手機要做什麼用呢?2.這部手機要一千多元,太貴,可否想其他辦法?電話費問題怎麼解決?3.如果買了影響學習怎麼辦?

最後,孩子認真想了想,便再也不提買手機的事了。

這位家長在後麵補充說道:“當孩子出現攀比心理時,首先要弄清原因,然後再予以疏導,給他一個主動思考的過程,讓他自己做出最終決定。”

【家長備課】攀比的心態要不得

班主任張老師的家長會發言——如何疏導孩子的攀比心理

攀比也是很正常的心態,說實話,我相信每個人都或多或少都有攀比心,包括我自己和在座的家長。一年級學生的自製和自控能力都比較差,因此盲目的攀比自然會分散精力,影響孩子的學習,物質上的攀比還會加重家庭的經濟負擔、養成並助長孩子的虛榮心及奢侈浪費的生活習慣,還會講孩子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引入誤區。但是,孩子有攀比心並不全是壞事,因為有時候攀比心可以成為前進的動力,它能促使孩子去努力學習、努力克服困難、努力獲得獎項等等。攀比心有好有壞,一年級的孩子心智尚不成熟,因而關鍵在於家長如何引導。

小學階段的孩子表現的欲望都很強,都具有與人“比”的欲望。然而許多小學生沒有真正理解比的內涵,使得競爭比較的興奮點發生了傾斜,熱衷於物質的、淺層的、暫時的攀比。要將孩子的攀比心引導正途上來,家長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了解造成孩子攀比心理的原因。一年級的孩子,攀比的內容各式各樣,可能比誰有好吃的、玩具高級,也可能攀比成績、攀比交際能力。孩子們在攀比的時候,普遍心理就是“別人都有,所以我也應該有”。因此,別人買了新書包,我該有;別人買了名牌服裝,我也應該有;別人有了新式玩具,我更應該有。這就是典型的孩子式的攀比邏輯。

其實,當孩子出現攀比心理時,家長不要大驚小怪,更不要一味地打壓,因為那樣隻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或是讓他們因害怕被批評而越來越不敢說實話,變得謹小慎微。如果孩子的要求在家庭中沒有得到滿足,心理上還可能會受到負麵的刺激,會令他去尋求外界的“幫助”,這樣就很容易被一些居心叵測的人利用。理智的做法是,先聽聽孩子的想法,問問孩子想要什麼,以及為什麼想要它,然後根據具體情況做合理的正向引導。例如當孩子要求買一件“別人都有就他沒有”的玩具時,家長可以用孩子已經有的玩具、物品或特長來和別人比,讓孩子知道自己有的東西別人也沒有,自己有的專長別人也沒有。然後再給孩子講些道理,告訴孩子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別人所有的東西,每個人的條件是不同的,所獲得的東西、所具備的能力也不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