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2)(1 / 2)

1.職業

有的人認為個人投資理財首先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即如何將有限的生命進行合理的分配,以實現比較高的回報。你所從事的職業決定了你能夠用於理財的時間和精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可你理財的信息來源是否及時充分,由此也就決定了你的理財方式的取舍。例如,如果你的職業要求你經常奔波來往於各地,甚至很少有時間能踏實地看一回報紙或電視,顯然你選擇涉足股市是不合適的,盡管所有的證券公司都能提供電話委托等快捷方便的服務,你所從事的職業也必然會影響到你的投資組合。

2.收入

投資理財,首先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對於一般普通家庭而言就是工資收入。你的收入多少決定了你的理財力度,那些超過自身財力,“空手道”式的理財方式不是一般人能行的。所以很多理財專家常告誡人們說將收入的1/3用於儲蓄,剩餘1/3用於投資生財。按此算來,你的收入就決定了這最後1/3的數量,並進而決定了你的理財選擇。比如,同樣是選擇收藏作為理財的主要方式,但資金太少而選擇收藏古玩無疑會困難重重。相反,如果以較少的資金選擇投資不大、但升值潛力可觀的郵票、紀念幣等作為收藏對象,不僅對當前的生活不會產生影響,而且還會獲得相當的收益。

3.年齡

年齡代表著閱曆,是一種無形的資產。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需要承擔的責任不同,需求不同,抱負不同,承受能力也不同。所以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理財方式。對於現代人而言,知識是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必須考慮將一部分資金投資於教育,以獲得自身更大的發展。當然,年齡相對較大的人在這方麵的投資可以少些。因為年輕人未來的路還很長,偶爾的一兩次失敗也不用怕,還有許多機會重來,而老年人由於生理和心理方麵的原因,相對而言承受風險的能力要小一些。因此,年輕人應選擇風險較大、收益也較高的投資理財組合,而老年人一般應以安全性較大、收益比較穩定的投資理財組合為佳。

4.性格

性格決定個人的興趣愛好以及治知識麵,也決定其是保守型的,還是開朗型的;是穩健型的,還是冒險型的,進而決定其適合哪種理財方式。個人理財的方式有很多種,各有其優缺點。比如,儲蓄是一種傳統的重要的理財方式,而國債是眾多理財方式中最為穩妥的,股票的魅力在於收益大、風險也大,房地產的保值性及增值性是最為誘人的,至於保險則以將來受益而吸引人們,等等。每一種投資理財方式都不可能讓所有人在各個方麵都得到滿足,隻能根據個人的性格決定。如果你是屬於冒險型的,而且心理素質不錯,能夠做到不以股市的漲落喜憂,那麼,你就可以將一部分資金投資於股票。相反,如果你自認為屬於穩健型的,那麼,儲蓄、國債、保險以及收藏也許是你的最佳選擇。

組合投資——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

【經濟學釋義】

在麵對不可預知的金融投資風險時,建立組合投資計劃,通過減少“可分散風險”,從而間接地提高了預期收益。

【與讀者侃經濟】

組合投資有三句箴言:“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即組合投資並不意味著把錢過度分散,過度分散反而會降低投資收益;“把雞蛋放在不同類型的籃子裏”,不同類型的籃子是指相關係數低的投資產品,例如股票基金與債券基金各買一些,這樣的組合才能發揮組合投資的優勢。

美國經濟學家馬科維茨1952年首次提出投資組合理論,並進行了係統、深入和卓有成效的研究。他認為,風險為整個投資過程的重心,一項投資計劃若沒有風險,困難將不存在,但利潤亦相應低微。風險意味著可能發生的事較預期發生的更多!我們並不期待居住的樓宇發生火災,但火災可能發生,為了避免這種可能損失,隻有買保險;同理,我們不希望所持的股票跌價,然而它可能下跌,因此我們不把所有資金購買一種股票,即使它看起來前景那麼美好。馬科維茨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來解答投資者如何在風險和收益之間做出取舍,即如何建立一個風險和報酬均衡的投資組合。

人們進行投資,本質上是在不確定性的收益和風險中進行選擇。投資組合理論用均值一方差來刻畫這兩個關鍵因素。所謂均值,是指投資組合的期望收益率,它是單隻證券的期望收益率的加權平均,權重為相應的投資比例。用均值來衡量投資組合的一般收益率。所謂方差,是指投資組合的收益率的方差。我們把收益率的標準差稱為波動率,它刻畫了投資組合的風險。

由於投資者類型和投資目標不同,我們合理選擇投資組合時可以選擇下麵三種基本模式:

1.冒險速進型投資組合

這一投資組合模式適用於那些收入頗豐、資金實力雄厚、沒有後顧之憂的個人投資者。其特點是風險和收益水平都很高,投機的成分比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