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弄清題幹的語言構成形式

題幹的結構,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著語句含義由哪些方麵構成,分析結構可以提示考生答題時如何組織好語言。

(3)弄清題幹中作者和命題者的話

題目中出現作者的語句,一般是學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對象,而命題者的話一般起到引導學生明確解答重點或者提供限製條件的作用。

(4)變含蓄為直接,變分說為概括

考試中的現代文閱讀材料多為散文,語言不僅有豐富的內涵,還很講究藝術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動細膩,有的形象具體,具有這些特點的語句在高考中曆來成為考查的重點。

組織答案的時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關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關段落所傳達的信息的共同點,然後利用文中附著信息共同點的那些具體的、形象化的語句,把這些具體形象化的語言轉換為抽象,概括性的語言,即為所需答案。

(5)多從原文中尋找和整合答案

現代文閱讀的考查目的在於把握並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傳達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來理解作品,多從原文中尋找答案。

但並不是直接摘抄,有時以文章中的詞或句為基礎略作改寫來作答,有時要求綜觀全文,從各段中提取相關信息加以整合。這類題在高考中出現最多。另外,要弄清試題中常用的名詞術語。

表達方式,常用的表達方式有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說明等。寫作手法,考要清楚,狹義的寫作手法即“表達方式”,廣義的是指寫文章的一切手法,諸如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先抑後揚、象征、開門見山、托物言誌等。修辭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擬人、反複、誇張、排比、對偶、對比、設問、反問等。

語言特點,一般指口語的通俗易懂,書麵語的嚴謹典雅,文學語言的鮮明、生動、富於形象性和充滿感情色彩的特點。分析時,一般從修辭上進行分析。感悟,多指發自內心的感受、理解、領悟等。說明文的類型,事物、事理說明文;平實、生動說明文。

說明方法,一般有舉例子、分類別、列數據、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畫圖表、摹狀貌等。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考生在答題時,可答得具體些,如:空間順序,邏輯順序。說明對象,指文章說明的主要人或事物。

論證方法,中學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論證、事實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歸謬法。論證方式,立論和駁論。理論論據,包括名人名言、俗語諺語、公式定律等。事實論據,一切事實、史實、數據等。

以上各“常用術語”,暗中考查學生的語文基礎,同時也是題目賦分點所在,學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問”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