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榮侍郎(茂實)

承。留心欲究竟此一段大事因緣。既辦此心。第一不要急。急則轉遲矣。又不得緩。緩則怠墮矣。如調琴之法。緊緩要得中。方成曲調。但向日用應緣處。時時覷捕。我這個能與人決斷是非曲直底。承誰恩力。畢竟從甚麼處流出。覷捕來覷捕去。平昔生處路頭自熟。生處既熟則熟處卻生矣。那個是熟處。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無明業識思量計較心識。晝夜熠熠如野馬無暫停息底是。這一絡索。使得人流浪生死。使得人做不好事。這一絡索既生。則菩提涅槃真如佛性便現前矣。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故古德契證了便解道。應眼時若千日。萬象不能逃影質。應耳時若幽穀。大小音聲無不足。如此等事。不假他求。不借他力。自然向應緣處活鱍鱍地。未得如此。且將這思量世間塵勞底心。回在思量不及處。試思量看。那個是思量不及處。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雲無。隻這一字。盡爾有甚麼伎倆。請安排看。請計較看。思量計較安排。無處可以頓放。隻覺得肚裏悶心頭煩惱時。正是好底時節。第八識相次不行矣。覺得如此時。莫要放卻。隻就這無字上提撕。提撕來提撕去。生處自熱。熱處自生矣。近年以來。叢林中有一種唱邪說為宗師者。謂學者曰。但隻管守靜。不知守者是何物。靜者是何人。卻言靜底是基本。卻不信有悟底。謂悟底是枝葉。更引僧問仰山曰。今時人還假悟也無。仰山曰。悟則不無。爭奈落在第二頭。癡人麵前不得說夢。便作實法會。謂悟是落第二頭。殊不知。溈山自有警覺學者之言。直是痛切。曰研窮至理。以悟為則。此語又向甚處著。不可溈山疑誤後人要教落在第二頭也。曹閣使亦留心此事。恐其被邪師輩所誤。比亦如此書。忉忉怛怛寫。與此公聰明識見。有大過人處。決不到錯認方便語作實法會。但某未得與之目擊。私憂過計耳。聞老居士亦與之是道友。因筆不覺葛藤。無事相見時。試問渠取書一看。方知妙喜相期。不在眼底。彼此氣義相投。又非勢利之交。寫了一紙。紙盡又添一紙。不暇更事形跡。此書亦如是。前書托是個中人。故曰。切不可道老老大大著甚來由。若如此則好事在麵前。定放過矣。寫時雖似率易。然亦機感相投。亦不覺書在紙上。荷公信得妙喜及便把做事。日用應緣處。便恢張此個法門。以報聖主求賢安天下之意。真不負其所知也。願種種堪忍。始終隻如今日做將去。佛法世法打作一片。且耕且戰。久久純熟。一舉而兩得之。豈非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乎。

又。

示諭。鍾鳴漏盡之譏。為君上盡誠。而下安百姓。自有聞弦賞音者。願公凡事堅忍。當逆順境。政好著力。所謂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為報佛恩。平昔學道。隻要於逆順界中受用。逆順現前而生苦惱。大似平昔不曾向個中用心。祖師曰。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請於逆順境中。常作是觀。則久久自不生苦惱。苦惱既不生。則可以驅魔王作護法善神矣。前此老老大大著甚來由之說。言猶在耳。豈忘之耶。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以居士前十餘載閑。自有閑時時節。今日仕權在手。便有忙底時節。當念閑時是誰閑。忙時是誰忙。須信忙時卻有閑時道理。閑時卻有忙時道理。正在忙中。當體主上起公之意。頃刻不可暫忘。自警自察。何以報之。若常作是念。則鑊湯爐炭刀山劍樹上。亦須著向前。況目前些小逆順境界耶。與公以此道相契。故不留情。盡淨吐露。

答黃門司節夫

收書並許多葛藤。不意便解如此拈弄。直是弄得來。活鱍鱍地。真是自證自得者。可喜可喜。但隻如此。從教人道這官人不依本分亂說亂道。他家自有通人愛。除是曾證曾悟者方知。若是聽響之流。一任他鑽龜打瓦。更批判得如來禪祖師禪好。盡吃得妙喜拄杖也。且道。是賞伊罰伊。一任諸方更疑三十年。

答孫知縣

蒙以所修金剛經相示。幸得隨喜一遍。近世士大夫。肯如左右留心內典者。實為希有。不得意趣。則不能如是信得及。不具看經眼。則不能窺測經中深妙之義。真火中蓮也。詳味久之。不能無疑耳。左右詆諸聖師翻譯失真。而汩亂本真。文句增減。違背佛意。又雲。自始持誦。即悟其非。欲求定本是正舛差。而習偽已久。雷同一律。暨得京師藏本。始有據依。複考繹天親無著論頌。其義吻合。遂泮然無疑。又以長水孤山二師。皆依句而違義。不識左右敢如是批判。則定嚐見六朝所譯梵本。盡得諸師翻譯錯謬。方始泮然無疑。既無梵本。便以臆見刊削聖意。則且未論招因帶果毀謗聖教墮無間獄。恐有識者見之。卻如左右檢點諸師之過。還著於本人矣。古人有言。交淺而言深。招尤之道也。某與左右素昧平生。左右以此經求印證。欲流布萬世於眾生界中種佛種子。此是第一等好事。而又以某為個中人。以個中消息。相期於形器之外。故不敢不上稟。昔清涼國師造華嚴疏。欲正譯師訛舛。而不得梵本。但書之於經尾而已。如佛不思議法品中所謂。一切佛有無邊際身。色相清淨普入諸趣。而無染著。清涼但雲。佛不思議法品上卷。第三葉第十行。一切諸佛舊脫諸字。其餘經本脫落。皆注之於經尾。清涼亦聖師也。非不能添入及減削。止敢書之。於經尾者。識法者懼也。又經中有大琉璃寶。清涼曰。恐是吠琉璃。舊本錯寫。亦不敢改。亦隻如此注之經尾耳。六朝翻譯諸師。皆非淺識之士。翻譯場有譯語者。有譯義者。有潤文者。有證梵語者有正義者。有唐梵相校者。而左右尚以為錯譯聖意。左右既不得梵本。便妄加刊削。卻要後人諦信。不亦難乎。如論長水依句而違義。無梵本證。如何便決定。以其為非。此公雖是講人。與他講人不同。嚐參琅玡廣照禪師。因請益琅玡。首楞嚴中。富樓那問佛。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之義。琅玡遂抗聲雲。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長水於言下大悟。後方披襟自稱座主。蓋座主多是尋行數墨。左右所謂依句而不依義。長水非無見識。亦非尋行數墨者。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菩提。經文大段分明。此文至淺至近。自是左右求奇太過要立異解求人從己耳。左右引無著論雲。以法身應見如來。非以相具足故。若爾如來雖不應以相具足見。應相具足為因得阿耨菩提。為離此著故。經言。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可以相成就得阿耨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等者。此義明相具足體非菩提。亦不以相具足為因也。以相是色自性故。此論大段分明。自是左右錯見錯解爾。色是相緣起。相是法界緣起。梁昭明太子謂。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菩提。二十二分中。以此分為無斷無滅分。恐須菩提不以具足相則緣起滅矣。蓋須菩提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多不住緣起相。後引功德施菩薩論末後。若相成就是真實有。此相滅時即名為斷。何以故。以生故有斷。又怕人不會。又雲。何以故。一切法是無生性。所以遠離斷常二邊。遠離二邊。是法界相。不說性而言相。謂法界是性之緣起故也。相是法界緣起故。不說性而言相。梁昭明所謂無斷無滅是也。此段更分明。又是左右求奇太過。強生節目爾。若金剛經可以刊削。則一太藏教凡有看者。各隨臆解。都可刊削也。如韓退之指論語中畫字為畫字。謂舊本差錯。以退之之見識。便可改了。而隻如此論在書中何也。亦是識法者懼爾。圭峰密禪師。造圓覺疏鈔。密於圓覺有證悟處。方敢下筆。以圓覺經中一切眾生皆證圓覺。圭峰改證為具。謂譯者之訛。而不見梵本。亦隻如此論在疏中。不敢便改正經也。後來泐潭真淨和尚。撰皆證論。論內痛罵圭峰。謂之破凡夫臊臭漢。若一切眾生皆具圓覺。而不證者。畜生永作畜生。餓鬼永作餓鬼。盡十方世界。都盧是個無孔鐵錘。更無一人發真歸元。凡夫亦不須求解脫。何以故。一切眾生皆已具圓覺。亦不須求證故。左右以京師藏經本為是。遂以京本為據。若京師藏本。從外州府納入。如徑山兩藏經。皆是朝廷全盛時賜到。亦是外州府經生所寫。萬一有錯。又卻如何改正。左右若無人我。定以妙喜之言為至誠。不必泥在古今一大錯。上若執己見為是。決欲改削要一切人唾罵。一任刊版印行。妙喜也隻得隨喜讚歎而已。公既得得遣人。以經來求印可。雖不相識。以法為親。故不覺忉忉怛怛相觸忤。見公至誠。所以更不留情。左右決欲窮教乘造奧義。當尋一名行講師一心一意與之參詳。教徹頭徹尾。一等是留心教網也。若以無常迅速生死事大己事未明。當一心一意。尋一本分作家。能破人生死窠窟者。與伊著死工夫廝崖忽然打破漆桶。便是徹頭處也。若隻是要資談柄。道我博極群書無不通達。禪我也會。教我也會。又能檢點得前輩諸譯主講師不到處。逞我能我解。則三教聖人。都可檢點。亦不必更求人印可。然後放行也。如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