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論主引頌證破。於中有二。一正破。二流通。初有十七行頌。是正破。後有三行。是流通。初正破中。束成六分。一正顯真空分。第二明佛遍知分。第三置答物分。第四因相不測分。第五果生先後分。第六業報難知分。就正顯真空分中。初是羅漢尼說。次是世尊說。今則是初。論雲。有阿羅漢尼。名世羅(此雲小山)為魔王說。
汝墮惡見趣 於空行聚中
妄執有有情 智者達非有
如即攬眾分 假相立為車
世俗立有情 應知攬諸蘊
釋曰。汝墮惡見趣者。摽魔過也。汝此魔王墮惡見趣。身見名惡。一障聖道。二為癡覆。三為惑因。稱之為惡。趣向生死。為流轉因。因之為趣。惡見即趣。名惡見趣 於空行聚中妄執有有情者。正釋惡見也。五蘊和合。名為行聚。都無作者。稱之為空。執實有情。為惡見也 智者達非有者。顯真空也。有情是假。聖達非有。既除我執。故顯真空 如即攬眾分至攬諸蘊者。舉喻釋成。初則喻顯。後則法合。攬輪輞等以成其車。車則是假。攬五蘊法以成有情。情何得實。
其次世尊。於雜阿笈摩中。為婆羅門婆抱梨說(婆抱梨此雲棗。父母憐子。目此棗名也)。
婆抱梨諦聽 能解諸結法
謂依心故染 亦依心故淨
我實無我性 顛倒故執有
無有情無我 唯有有因法
謂十二有支 所攝蘊處界
審思此一切 無補特伽羅
既觀內是空 觀外空亦爾
能修空觀者 亦都不可得
釋曰。婆抱梨諦聽能解諸結法者。勸聽法也。結謂結縛。解結妙法汝能聽之 謂依心故染亦依心故淨者。標所說法也。心染即染。心淨便淨。汝依淨心結能解矣 我實無我性顛倒故執有者。釋前依心染也。都無實我。橫計作者。倒想起其心成染焉 無有情無我唯有有因法者。標依心淨也。果由因起。名有因法。但由因力。果遂得生。果由因生。實無作者。故無我見也。因果和合。假名為人。故無有情也。達有因法。情我見滅。心便淨矣 謂十二有支至亦都不可得者。釋前有因法也。十二有支。蘊處界三。此一切法唯有因果。無數取趣。但有情身無數取趣。即是內空。外非情法。亦複法空。修此空觀 亦不可得。詳此經頌。是佛世尊於小乘經密談大乘。真空之理於是盡矣。犢子部難。若無實我。是則世尊非一切智。要因真我。非刹那滅。方頓遍知。以心心所刹那刹那異生滅故。故心心所非頓遍知。論主答雲。但約相續有堪能故。知一切法名一切智。非由一念能頓遍知。
從此已下舉頌以答。即是第二明佛遍知分。於中有二。一舉頌正明。第二引頌證成。今則是初。頌曰。
由相續有能 如火食一切
如是一切智 非由頓遍知
釋曰。火食一切。豈一念火能燒一切。但約相續說燒一切。佛智亦爾。但據相續名一切智。
從此第二引證。犢子部問。如何得知。約相續說。知一切法非我遍知。論主答雲。說佛世尊有三世故。犢子部問。於何處說。
從此論主引頌成證。如有頌曰。
若過去諸佛 若未來諸佛
及現在諸佛 皆滅眾生憂
釋曰。此頌既說有三世佛。故約佛智。於相續位。知一切法不由於我能頓遍知。以佛世尊三世攝故。彼此計我體是佛世尊。複說我體非三世攝。此頌既說佛在三世。故汝計我非是世尊。我既非佛。明知遍知不由於我名頓遍知。理亦應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