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1 / 2)

從此第二。明能依功德。就中六。一明四無量。二明八解脫。三明八勝處。四明十遍處。五明得依身。六明起定緣。且第一明四無量者。論雲。如是已說所依止定。當辨依定所生功德。諸功德中。先辨無量。頌曰。

無量有四種  對治嗔等故

慈悲無嗔性  喜喜舍無貪

此行相如次  與樂及拔苦

欣慰有情等  緣欲界有情

喜初二靜慮  餘六或五十

不能斷諸惑  人起定成三

釋曰。初句總標。次一句顯唯有四。次兩句出體。次三句明行相。次一句明所緣。次兩句明所依地。次一句明不斷惑。次一句明處及成。無量有四種者。一慈。二悲。三喜。四舍。言無量者。無量有情為所緣故。引無量福故。感無量果故。問此何緣唯有四種。答頌言對治嗔等故(等取害等三障故也)此有四障。一嗔。二害。三不欣慰。四欲貪嗔。對治此四多行障故。建立慈等。慈悲無嗔。性喜喜舍無貪者出體也。慈悲二種。無嗔為體。若依論主慈用無嗔。慈是不害也。喜即喜受。舍即無貪。此慈悲等。若並眷屬。五蘊為體 問若舍無貪性。如何能治嗔。答此所治嗔。貪所引故。若依論主。舍用無貪無嗔二法為體。與樂及拔苦欣慰有情等者。明行相也。與樂是慈。拔苦是悲。欣慰是喜。有情等是舍。謂怨親平等。舍怨舍親。名為舍也。願諸有情。得如是樂。如是思惟。入慈等至。願諸有情。離如是苦。如是思惟。入悲等至。諸有情類。得樂離苦。豈不快哉。如是思惟入喜等至。諸有情類。平等平等。無有怨親。如是思惟。入舍等至 緣欲界有情者。明所緣境。此四無量。普緣欲界一切有情。不緣上界者。謂能治彼嗔等障故。上界無嗔等故。不緣上界也 喜初二靜慮餘六或五十者。明依地也。喜無量。唯依初二禪立 餘六者。謂餘三無量。依六地也。謂四靜慮。未至。中間。或五者。或有師說。唯依五地。除未至地。謂修無量。是容預位。已離欲者。方能修故。故除未至 或有欲令此四無量。通依十地。謂欲界。四根本禪。及四禪近分。並中間。此意欲令定不定地。根本加行。皆無量攝。故通十地。不能斷諸惑者。此四無量。不能斷惑。謂有三義。一謂有漏根本靜慮攝故(前文已釋根本不斷惑耳也)第二勝解作意。相應起故。斷惑要須真實作意。此既勝解故。不能斷。三遍緣一切有情境故。斷惑要須緣法作意。此緣有情故。不斷惑。前文說此治四障者。約加行位製伏嗔等。或此能令斷已更遠故。前說此能治四障。若依根本。四種無量。實不斷惑。問初習業位。雲何修慈等。答謂先思惟自所受樂。便作此念。願諸有情一切等受如是快樂。若彼本來。煩惱增盛。不能如是平等運心。應於有情分為三品。所謂親友處中怨仇 親複分三。謂上中下。上親友者。謂生法身。中親友者。謂財法交。下親友者。謂唯財交 處中為一。怨複分三 上怨仇者。謂奪名譽命及親友中怨仇者。謂奪已身命緣資具。下怨仇者。謂奪親友。命緣資具。總成七品。分別品已。先於上親。發起真誠。與樂勝解。此願成已。於中下親。亦漸次修如是勝解。於親三品。得平等已。次於處中。下中上怨。亦漸次修如是勝解。由數習力。能於上怨。起與樂願。與上親等。修此勝解。既得無退。次於所緣。漸修令廣。謂漸運想。思惟一邑。一國。一方。一切世界。與樂遍滿。是為修習。慈無量成 修悲法者。謂觀有情。沒眾苦海。便願令彼皆得解脫。修喜法者。謂想有情得樂離苦。便深喜慰實為樂哉。修舍最初從處中起。漸次乃至。能於上親。起平等心。與處中等 人起定成三者。此四無量。人起非餘。隨得一時。必成三種。

從此第二。明八解脫。論雲。已辨無量。次辨解脫。頌曰。

解脫有八種  前三無貪性

二二一一定  四無色定善

滅受想解脫  微微無間生

由自地淨心  及下無漏出

三境欲可見  四境類品道

自上苦集滅  非擇滅虛空

釋曰。初句總標。次兩句別明前三解脫。第四句別明次四解脫。第二行頌別明第八解脫。後一頌總明所緣。解脫有八種者。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謂於內身。有色想貪。為除此貪。觀外不淨。青瘀等色。令貪不起。故名解脫。第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謂於內身。無色想貪。雖已除貪。為堅牢故。觀外不淨青瘀等色。令貪不起。名為解脫。第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謂觀淨色。令貪不起。名淨解脫。觀淨色者。顯觀轉勝。此淨解脫身中證得。名身作證。具足圓滿。得住此定。名具足住 四無色定。為次四解脫。此四解脫。各能棄舍下地貪故。名為解脫。第八滅受想定解脫。身作證具足住。棄背受等。名為解脫。依婆娑論。此雲解脫者。謂棄背義也。前三無貪性者。初三解脫。無貪為體。近治貪故 三中初二。不淨相轉。作青瘀等諸行相故。第三解脫。清淨相轉。作淨光鮮行相轉故。此三助伴。皆五蘊性。二二一一定者。謂二二定。一一定也。上二謂。初二解脫。下二謂初二靜慮。以初二解脫。依初二靜慮。起名二二定也。一一定者。一謂第三解脫。此一解脫。唯依第四禪起。名一一定也。以第四禪。離八災患。心澄淨故。有淨解脫。四無色定善者。四無色解脫。以善定為體。非無記染。非解脫故。亦非散善。性微劣故。無色散善者。如命終心也。滅受想解脫微微無間生者。滅定解脫。有解厭背受想。有釋厭背一切有所緣心。有釋解脫定障。故名解脫。微微心後此定現前 入滅定心。總有三種。一者想心。二者微細心。三者微微心。前對想心。已名微細。此更微細。故名微微。從微微心。入滅盡定。由自地淨。心及下無漏出者。明出滅定心也。出滅定心。或起有頂淨心。或起下無所有處。無漏心。如是入心唯是有漏。通從有漏無漏心出。三境欲可見者。初三解脫。唯以欲界色處為境。有差別者。初二境可憎。第三境可愛。四境類品道自上苦集滅者。四無色解脫。各緣自地上地。苦集滅諦。及緣九地類智品道。為所緣境。非擇滅虛空者。無色解脫。亦緣自地。上地苦集諦上非擇滅。及緣九地類智品。上非擇滅。及與虛空為所緣境 問第三靜慮。寧無解脫。答第三定中。無眼識所引。顯色貪故。又自地妙樂。所動亂故。故無解脫 問行者何緣。修淨解脫。答為欲令欣。修淨解脫。前不淨觀。令心沈戚。今修淨觀。策發令欣。或為審知自堪能故。謂前所修。不淨解脫。為成不成。若觀淨相。煩惱不起。彼方成故。問何故經中第三第八解脫。得身證名。非餘六耶。答以於八中。此二勝故。二界邊故。得身證名。第三解脫。唯取淨相。令惑不起。名為殊勝。第八解脫。以無心故。名為殊勝。第三解脫在色界邊。第八解脫。在無色界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