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用更為客觀的想法取代扭曲的認知,徹底駁斥那些讓你自己瞧不起自己、自我尋找煩惱的謬論。一旦開始這些步驟,你就會感到精神振奮,自尊心增強,無價值感就會煙消雲散。
6、製定切實易行的日常活動表,每天結束後填寫回顧、分析日記,既能使你擺脫不願活動和不想做事的處境,又能給你帶來活動後的滿足,逐步消除懶怠與內疚。
7、學會自我稱讚,自我欣賞。不管生活中是否還存在著這樣、那樣不盡人意的事,都要學著自我稱讚,自我欣賞,適度轉移和釋放壓力,壓力太重時,就做些輕鬆愉快、放鬆心情的事,等心態調整平和後,再繼續去工作。要坦然地對待不良的刺激,以保持情緒的穩定,心境良好。
8、保持適度運動。
每天適當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運動,比如快走、慢跑、散步、踢毽、體操等,堅持1-2個小時,可以排解陰霾的心情。如果有條件的話,建議你嚐試一下衝浪運動,從衝浪板摔下來的經曆,可能遠超過四平八穩地站在衝浪板順著海浪滑向陸地的經驗。不過不管成功或失敗,隻要抱著衝浪板走進海水,所有的煩惱都拋之腦後,而且這種快樂之情往往持續好幾天,感覺猶如站在世界的頂峰,會充滿征服高山大海的興奮和驕傲。
34.趕走空虛
【故事鏈接】
麗欣供職於南非一家鑽石機構的中國辦事處,身為市場部推廣經理,她經常要策劃一些活動,由於產品價位昂貴,多半跟一些汽車、名牌服飾、高爾夫或貴賓會所聯辦,接觸的客戶群都可謂事業有成,甚至小有名氣。
她高學曆、高薪水,化著精致的靚妝,注重品位,講究情調,看《ELLE》、《時尚》,追隨雜誌引導的潮流節拍享受生活,出入高尚寫字樓和智能化的住宅小區;沒有法定的伴侶,身邊卻不乏異性。更傾向於網戀。麗欣說自己在網上的愛情已經進行了好幾場,隻是持續時間都不長:“我大約每兩個月失戀一次,當然,每兩個月我也熱戀一次,夠快的是吧?如果是在現實世界中,我想我就夠得上是愛情‘激進分子’了。”
她現在“熱戀”的對象是一位博士。她說:“我喜歡像他這樣愛思考的男人,我會和他談很多:熱烈的夢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境、心理的低…他總是會耐心地傾聽,細致地和我討論。”博士的見識麵很廣,麗欣覺得博士提升了她的思想境界,對他滿是欣賞。午夜時分,兩人常相約上網,談些寂寞、想念的話題,不過她現在還沒有答應博士的見麵的邀請。“我真的很怕有一天,他的愛會蒸發。”
【心理解析】
“空”在《辭海》中即“虛”也,指中無所有;“虛”,即“空”也,與“實”相對。空虛是指無實在內容、不充實,百無聊賴、寂寞的消極心態。即人們常說的“沒勁”,是心理不充實的表現。
精神上的空虛是不思進取、無所事事或不願事事造成的。因為不思進取,就沒有人生奮鬥的目標,就不會有奮鬥的激情和成功的歡愉。正是因為成天無所事事或不願事事,沒有追求,才會感到生活很無聊、心靈空乏虛無,就會感到寂寞難忍。於是,為了擺脫這種心理上的饑餓,就有可能因尋求刺激而去抽煙、喝酒、賭博、甚至鬧事,以此來排遣時間。甚至還有極個別的人還會走上偷盜、奸淫等犯罪的道路。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空虛其是一種消極情緒。這是它最重要的一個特點。被空虛乘機俘虜了的人,無一例外地是那些對理想和前途失去信心,對生命的意義沒有正確認識的人。他們有的消極失望,以冷漠的態度去對待生活,或者是毫無朝氣,缺乏激情,遇人遇事便搖頭。他們為了能夠擺脫空虛,有的人抽煙喝酒,打架鬥毆,或者是毫無目的地遊蕩、閑逛,沉迷於某種遊戲,之後卻仍是一片茫然,無謂地消磨了大好時光。空虛帶給人的,隻有百害而無一利。
通常空虛會在以下兩種情境之中經常出現:一種是生活條件優越,無需為生活上的諸事煩惱和忙碌,習慣並滿足於享受,看不到也不願去想人生的真實意義,沒有也不想有積極的生活態度;另一種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對人們通常追求的目標不屑於追求,而自己設定的目標又無法達到而難以追求,結果是無所追求,心靈更加虛無空蕩,精神更無從著落。
產生精神空虛的原因:
一、從社會因素的角度來說,造成精神空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沒有精神支柱。
精神支柱是一個人的動力的源泉,也是一種信仰,更多的時候表現的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能激發人不斷奮發進取,但是社會的發展不會是一成不變的模式,它也不會按照人們心目中所想象的軌跡去發展,人們所理想的社會模式常常被一些捉摸不定的、難以適應的社會形態所取代。而單一的和固定的價值體係往往會被多元化的價值觀所取代。在這種情形下,人本來的信仰、精神支柱就可能會滅失,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一種無所適從的茫然感。
2、個人價值的抹殺。
如果一個人沒有的自尊、自愛和自信,就不會有社會責任感和對社會做貢獻的動力。如果不考慮個人價值的存在,或者個人的價值被過多地抹殺,那麼人就會覺得活著沒有什麼意思。一個人如果長期受到嚴厲、機械的壓製,他的成就長期得不到別人或者社會的承認,或者老人們得不到子女的贍養,都會導致空虛心理的產生。
3、不正常的人際交往。
在現實生活中,人需要交流和溝通,隨著時間的發展和個人的後天努力,有些人的政治和經濟地位會突飛猛進、一躍而起,於是便會建立了新的社交圈。但是常常會因為經濟地位變高了,便會懷疑別人與他們交往的動機不純,難以與他人建立和並維持這種非功利性的比較平等真誠的友誼,並使得一些老朋友之間也出現了鴻溝,使得原來無話不談的局麵已不複存在。在外總是一副強者的形象,不願讓外人看到自己也有難處,因而羞於啟齒向人訴苦,加重了孤獨感和空虛感。
二、從個人因素的角度來說,造成空虛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 自信心缺乏。
如果一個人的早期的生活非常不幸,比如父母早逝或生活在離異家庭,長期得不到溫暖與關懷,猶如“路邊草”,任人踩踏便會自覺很低賤,於是自暴自棄,看不到前途和光明。社會上的流浪兒,閑雜人員大半是屬於這一類。
2.錯誤的認知能力。
一個人的認知能力很重要,如果在認知能力上發生錯誤,尤其是在對社會現實和人生價值存在錯誤的認知,而將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對立起來,隻知道追求個人利益,隻講權利而不知也要盡社會義務。當社會與個人利益發生衝突時,就隻知道個人得失,一旦個人的要求不能得到滿足,就“萬念俱灰”,這種情形是造成目前很多人產生空虛心理的最為普遍的原因。
3. 缺乏目標,沒有追求,生活沒有動力,無法滿足日益匱乏的精神需求。
人作為一個個體存在有來自於各個方麵的需求,大致有生理方麵的需求、物質方麵的需求、社會方麵的需求與精神方麵的需求幾方麵。每個人都在努力地創造和積攢財富,但是財富與其所帶來的快樂並非成正比例。當財富集聚到一定程度後,卻對金錢沒有了以前的那種新鮮感、快樂感和滿足感,甚至會對之產生麻木乃至厭倦。於是他們中的一些人在生活中便沒有了目標,沒有了動力,在百無聊賴中度日,或者是想方設法尋求一些更新或更強的刺激。比如,一些人聚賭豪賭、縱欲的就屬於這一類情況。
【心理危害】
空虛是隨時可以產生的。周圍隨處可見:比如,有的人剛進入一個新的公司,因沒有及時地被周圍人接受,就會產生不被理解、無所依托的感覺;有的人由於能力差、交際能力也不強、不被信任、不被尊重;有的人被沉重的生存壓力所束縛,就會覺得生活並不像自己所想像的那麼詩意……這個時候,空虛都很有可能會乘虛而入。如果你是一個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差的人,那麼你就容易被空虛所征服。
精神空虛所帶來的危害很大,一會損害國家的利益;二會損害集體的利益;三會損害自己的利益。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麵:
1、易受暗示及現有環境的擺布。
精神空虛、情緒緊張、意誌薄弱,易受暗示及環境的擺布不能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缺乏作出決定或根據自己作出的決定去行動的能力。並有酗酒、嗜煙、聚賭等不良行為。例如一些犯罪團夥及迷信團夥的成員,之所以受團夥頭目的操縱、擺布,就是因為空虛喪誌,不能自控。
2、否定一切,內心孤獨。
地位的轉變常常使得他們懷疑別人與他們交往的動機不純,是為了錢而來交朋友,蠻橫、怠慢、冷淡等心理表現,懷疑一切,否定一切,對過去對外界關心的逐漸減弱,而將注意力逐漸轉向自己的內部世界,不願讓外人看到自己也有難處,煩惱羞於啟齒向人訴苦,加重了所固有的孤獨、空虛感。
3、富貴病。
這種情況大多見於社會上的一些“款爺“和”富豪“。由於他們的身份與地位較為特殊,也給他們帶來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煩惱。例如對花天酒地生活的厭倦,對錢越多人越孤獨的感慨,對巨額財富歸屬與生命安全的擔憂等等。往往為了解除這些煩惱,他們有些人不是將財產投入再生產,而是豪賭、縱欲,在享樂中尋找刺激,在刺激中尋找歡樂。
4、得過且過,“混日子”。
這是一種很常見的危害。也是一種病態的行為。所謂的“混”就是隨大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得過且過,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實際上就是沒有遠大理想,缺乏動力,把社會責任推給給別人,自己則坐享其成。
【心理逃脫術】
有關心理專家指出,現在的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人更應該注重內心的需求,合理、有效地安排時間,做到有張有弛,讓內心得到滿足,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內心空虛的無奈。
怎麼才能擺脫空虛呢?
1、保持好心態,積極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
人們長期生活在同一環境中,但由於心理素質不同,有人遇到挫折就會偃旗息鼓而輕易為空虛所困擾,有人卻能麵對困難毫不畏縮而始終愉快充實。因此,有意識地加強自我心理素質的訓練,就能夠將空虛及時地消滅在萌芽狀態而不給它以進一步侵襲的機會。
2、多讀書 ,充實生活。
讀書是填補空虛的有效方法之一。多讀名人傳記,以名人的奮鬥史作為人生的楷模,不時反思自我,正確認識自我,分析自我的人生軌跡與心理變化軌跡。從書中感悟人生的奧秘,了解困惑與抉擇的得失,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從而確立一種"積極有為的心態,使人從寂寞與空虛中解脫出來。讀書能使人找到解決問題方法的鑰匙。讀書越多,知識越豐富,生活也就越充實。
3、積極參與社會活動。
人生活在社會之中,就像魚生活在水中一樣,離開了他人,離開他人的幫助,人將無法生存。有心理學家統計,人生80%左右的煩惱都與自己的人際環境有關。對別人吹毛求疵,動輒向他人發火,侵犯他人的利益,不注意人際交往的分寸,都將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煩惱。
4、多交朋友,學會宣泄。
內心有了煩惱,失意或徘徊時,特別需要有人給以力量和支持,予以同情和理解。找個好朋友傾訴衷腸,適當宣泄一下自己的感受,以便及時得到他們的幫助。人隻有獲得社會支持與鼓勵,才不會感到空虛和寂寞。
5、努力、忘我地工作 。
工作是擺脫空虛極好的措施。 實踐長才幹,實踐出成績。成績能強化個人價值,滿足個人的自尊、自愛、自信的需要。當一個人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工作時,就會忘卻空虛帶來的痛苦與煩惱,從工作中看到自身存在的社會價值,不斷為自己增添新的動力,使人生充滿希望。
6. 調節情緒,學會放鬆 。
對較嚴重的精神空虛症可以采用音樂自我心理療法。
運用音樂來調節個體的情緒和行為。而旋律悠揚的樂曲能使人情緒安靜而輕鬆、愉快。如輕音樂能使人情緒安靜而輕鬆、愉快,令人增加生活的樂趣和了解生活的意義,從而增進人對生活的能動性和自信心。
35.擺脫悲觀
【故事鏈接】
王某,女,22歲,是一個年輕的女孩,大學三年級學生。上大學後看了尼采的許多哲學著作,對人生采取越來越消極的態度,總是覺得人生就像小說描寫的那樣“來去匆匆”,毫無意義。時常覺得生活沒有目的,做什麼都提不起勁,很孤獨,周圍的環境又覺得很無趣,也想改變,但又覺得自己能力不夠,很消極,越來越自卑,不愛說話。從大學二年級開始,她從網上收集了大量有關世界末日到了的材料,覺得活著已經沒有意思,不斷地將自己許多心愛之物贈送好友。係裏領導發現其行為反常,讓其母親從家鄉趕到學校,並與女兒同居住一室。可是有一天大清早,母親尚在睡夢中,王某卻悄悄地溜出宿舍,從宿舍大樓頂上跳下當場身亡。
【心理解析】
悲觀是指一個人沒有追求和目標,沒有寄托和精神支柱,感受不到生活的意義。人的精神需要外物來滋養,需要正確的信念來支撐。一旦追求的理想受挫產生了錯誤的人生觀或極度自我貶低,哪裏還有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悲觀是一種內心表現。每當我們聽到一些人說著諸如“唉,真沒意思”、“唉,這個世道我算看透了”之類的口頭禪時,我們就說他是個心靈悲觀的人。但實際上,真正悲觀的感覺往往隻能意會,無法言傳,隻有悲觀者自己才能真切地體驗到,他人是難以深入體驗的。所以,這使得感覺悲觀的人不太容易實現與他人的交流和溝通,如果自己再不積極努力的話,隻會越來越緊地被悲觀所包圍。
如把戀愛與交友作為一種生活意義,一旦出現什麼變故,人的情緒馬上就會受到波動,便對自己產生過於低的評價;再比如,如果一個人具有絕對化的思維方式就不能很靈活地處理人際關係問題,他們一般會認為在朋友與戀人與他的關係發生變故後,自己就不能再建立另外的好朋友關係和戀人關係了。他們會自認為的生活意義已經消失了,便會產生悲觀感,一切都沒有意義起來。
悲觀心理產生的原因:
1、信仰和角色衝突,精神支柱的消失。
精神支柱是一個人的動力的源泉,也是一種信仰,大多的時候表現的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能激發人不斷奮發進取,在社會生活中常指被大眾所公認的價值體係和人生榜樣。比如一些偉人及其思想學說;一種理想社會的模式;一些自幼所接受的來自社會來自家庭的各個方麵的道德倫理,諸如“好人一生平安”、“好人有好報”等道德觀念。但是社會的發展不會是一成不變的模式,它也不會按照人們心目中所想象的軌跡去發展,人們所理想的社會模式常常被一些捉摸不定的、難以適應的社會形態所取代。多元化的價值觀往往取代了單一的、固定的價值體係。在這種情形下,原來的社會精神支柱可能會消失,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一種無所適從的茫然感。
2、自我價值的抹殺。
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有賴於群體意識和社會價值,但是社會價值和群體意識又是構建基礎之上的。沒有個人的自尊、自愛、自信,就不會有社會責任感和對社會作貢獻的能力。如果不考慮個人價值的存在,或者過多地抹殺個人存在的價值,人就會覺得活著沒什麼意思。青少年若受過於嚴厲的管教、成人的能力長期得不到社會的認可、老人得不到子女的關愛,都會覺得生活沒有意義,而導致悲觀心理的產生。
3、錯誤的認知,缺乏自信。
在認知能力上發生錯誤,尤其是在對社會現實和人生價值存在錯誤的認知,導致缺乏自信。還有如果一個人的早期生活非常不幸的話,比如父母早逝或生活在離異家庭,長期得不到溫暖與關懷,猶如“路邊草”,經常被人踩踏便會自認為很低賤,於是便自暴自棄,自己都看不起自己,更看不到前途和光明。社會上的流浪兒,閑雜人員大半是屬於這一類。
4、目標太高,使自己因難以實現目標而失去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