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接下來呢? 換個環境,到廠商去做?或者換個行業,要麼開個咖啡屋?”“不不不,什麼也不想幹,再也不想工作了。”

【心理解析】

厭倦是指對某種活動失去興趣,或感到疲勞,比如厭倦工作、不願起床、上班遲到次數增多、處理公務時心情煩躁、注意力渙散、思維遲鈍、反應遲緩、遺忘率增加,不願再繼續做下去。

職場中的心理厭倦不再是個人情緒上的小毛病,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據美國某研究機構調查:每年因員工心理壓抑給就職公司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3050億美元,超過500家大公司稅後利潤的5倍!而在中國,據業內人士估計:職業壓力帶給企業的損失每年至少在億元人民幣以上。

調查還顯示,從公司高管到專業人員、再到體力勞動者,有68.2%的人正麵臨著較大的工作壓力,而其中有59.5%的人身上正顯現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疲勞,職業人的健康狀況令人擔憂。女性白領壓力不比男性小,而所擔負的社會責任和壓力卻比男性大,女性白領身心更疲勞,麵對工作壓力,女性白領更容易表現出情緒上的疲勞反應。

有關專家分析認為,企事業單位對於人才多樣化的需求提高,未來職場上的許多不確定性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對員工造成了極大的壓力。

另外,個人奮鬥目標遇到發展瓶頸時也會產生心理疲勞。而且調查顯示,由於女性白領壓力不比男性小,而所擔負的社會責任和壓力卻比男性大,由於競爭激烈,工作壓力大導致女性白領精神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下,身心更疲勞,更容易表現出情緒上的疲勞反應。

由於競爭十分激烈,工作壓力加大,直接導致白領精神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下。從心理層麵上講,精神長期高度緊張,又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放鬆調節,必然會導致焦慮、煩躁不安、麻木等一係列心理問題。

一、厭倦的表現。

1、工作、學習時不再有熱情,明明堆著一攤事卻懶得去做,注意力不集中,效率下降,錯誤增多等。

2、全身疲倦乏力、頭痛發熱,無精打采、哈欠連天,作息時間紊亂等,使身體出現亞健康狀態。

3、心情不順暢、感覺壓抑、情緒低落或煩躁、莫明發火等心理問題出現。

二、厭倦的原因。

1、單調、重複、封閉式的工作生活。如果是長期這樣工作,厭倦感是來自人體的敏感遞減效應,屬於人體的本能反應;如果處在較大壓力下工作,如時間緊、任務重等,厭煩感是人體應對壓力時的情緒反應;如果所從事的工作類型與本人的性格特質有較大不同,時間一長也會出現厭煩感。

2、心理狀況:最常見的情況是抑鬱狀態或焦慮狀態下從事工作或其它活動,厭煩都是比較主要的情緒感受;與第一種情況之間的排查辦法,是看僅僅工作時有厭煩?還是什麼時候都厭煩?值得注意的是,長期處於壓力狀態與抑鬱化傾向之間存在一定關聯性。

3、身體狀況:一些生理疾病會直接導致厭煩感出現,如器質性頭痛、頸椎問題、血壓不正常等。

4、環境原因:諸如辦公場地的物理環境、同事之間的人際環境,以及家庭、情感等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也會造成厭煩感出現。

【心理危害】

情緒大體可分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兩種。積極的情緒會使人們精神飽滿,奮發圖強,充滿活力。而消極情緒則會使人灰心喪氣,萎靡不振,產生惰性。對於一個人來說,最大的敵人不是別的,就是自己身上的這些消極情緒。厭倦情緒就是一種消極情緒。厭倦情緒有很多表現,首先,厭倦情緒對事物缺乏應有的熱情,以致失去了蓬勃的朝氣,形成了一種暮氣沉沉的情緒狀態。例如,一些孩子對群體活動感到厭倦,缺乏熱情,別人都去參加體育活動,寧可自己單獨坐在旁邊,也不去參加活動,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一種惰性,使人身上減少了應有的活力。其次,厭倦情緒會使人喪失應有的進取心,對事物的興趣隻存在短暫時間,時間一長就會消失。因此,很難獲得成功。對一位渴望成功的人來說,厭倦是最具破壞性,也是最危險的惡習,因為它使人喪失進取心。一旦開始厭倦,就很容易懶惰,再次拖延,就變成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如果你存心厭倦逃避,你就能找出成千上萬個理由來辯解為什麼事情無法完成,而對事情應該完成的理由卻想得少之又少。

厭倦情緒有時會導致悲觀甚至厭世。 對於一個人來說,這種厭倦情緒盡管不可能達到十分嚴重的地步,但是它卻是發展中的一個大敵。有的人對工作產生厭倦情緒,沒有鑽研精神,無所追求,對一切都沒有興趣學習。閑暇時也隻是單獨地度過時光、無所作為,長時間下去,在他們的心裏會形成嚴重的孤獨感、挫敗感,這在獨生子女中表現尤為突出。

現代神經生理學的研究結果證明,人的大腦皮層調節情緒活動,而情緒活動又受邊緣係統、下丘腦、腦幹網狀結構、植物神經係統的控製。神經係統的這些部位也是人體內髒器官和內分泌腺體活動的控製者。在消極係統情緒狀態下,首先受到影響的是神經係統的功能。持續性的消極情緒會促使神經係統失調,內髒器官功能紊亂,相應症狀由此而來,如出現神經官能症、心律不齊、高血壓症和冠心病、胃腸潰瘍等病症。因此,為了保證身體的健康,必須有效地克服厭煩情緒。

【心理逃脫術】

如何做好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是每個人的必修課,也是成功人士的成功秘訣。那麼如何才能摒棄厭倦,做好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呢?

一、反思自己的處境,重新定位。

在產生厭倦情緒時,你可以先問自己是否能夠對目前困擾你的事情說“不”。如果不能,那麼再想想你的厭倦情緒所造成的譬如拖延、敷衍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這些後果是你可以承受嗎?最後你會發現,不利的後果比目前你所厭倦的要可怕得多。對工作學習產生厭倦感與心理期望有關。在夢想與現實之間的反差太大時,就很容易產生疲勞感,從心理學的角度講,這叫“角色模糊”:因為角色定位不準確而造成的心理失衡。如果人的適應能力不強,尤其是挑戰那些節奏快、壓力大、挑戰性強的事情時,如果目標總是難以達到,人就會處在一種屢戰屢敗的負麵心理狀況時,自然會感到厭倦,即使這東西本來是自己很熱愛的。相反,如果過於輕鬆,其要求遠遠低於自己的能力時,也會令人產生厭倦,因為不斷重複、枯燥的東西,也不能再激發他們的興趣與熱情。所以要結合自己的處境,給自己正確的一個定位。

二、要分析自己為什麼會厭倦,要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

如果是因為對事情不了解而沒有興趣,可以在工作中學習中培養自己的興趣。王石成功攀登珠穆朗瑪峰後,有人問其有何感想,他說:“我常常告誡自己,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厭倦是因為單調、重複、缺乏新鮮感而產生的一種抗拒心理。其實,當你自我激勵、直麵挑戰,保持創新,曆經一段單調而無奈的磨煉,才能找到持久的新意和樂趣。熟悉的地方也有好風景的。

三、保持警醒,正視厭煩感。

從前麵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出,許多厭煩反應的產生都是人的正常反應,並非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我們要做的是了解自己的情緒之路,對外界的壓力與挑戰能夠預警並作出正麵的積極的反應,不增加額外的、附加的煩惱,防範和緩解倦怠狀態。有些職場朋友之所以煩惱過重,是因為在厭倦之外自己又給自己增加了額外的心理負擔,為厭煩而擔心、焦慮。就像得了感冒,頭疼、流鼻涕是免不了的,但是再嚴重的感冒也死不了人的。可是如果胡亂猜疑“是不是不治之症?”,反而真的可能把自己嚇死;其實害死自己的並非感冒本身,而是額外的、自己附加的負麵心理循環。

四、要加緊學習與自己工作相關的知識與技能。

不能總讓自己停留在一個水平和範圍,要不斷地及時掌握最新的知識與技能,開拓自己的視野,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反而沒有煩擾的困擾。你隻會更遊刃有餘,會更快樂。

五、安排好時間表。

一天24小時,被工作實際占用的大約6、7個小時,如果這個時段內的問題並非你能控製,首先要正視,同時剩下的十幾個小時則是你可以把握的;把這十幾個小時安排得盡量快樂一些、美滿一些,幫助自己以總量的好,稀釋與中和部分的不好,也能有助於恢複身心能量;從身心健康的角度來說,最忌諱的就是單位、家裏一團糟,無異於才出虎穴又入狼群。

六、及時放鬆心情。

業務人員、設計策劃人員總是在不停的抱怨:連續不斷的業績考核和生存壓力令人神經瀕於崩潰,想放棄又舍不得高薪待遇或已經取得的成績,可是想堅持又不堪重負。如果長期從事壓力大的工作,就需要具備持續的激情、好心態。放鬆是為了更好地工作。對多數人而言,壓力應該是呈階段性的,由放鬆的來補償,恢複心理、生理與體力的倦怠,隻有這樣才能再次負重前行。

“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沒有什麼能敵得過時間。事後我們常常發現,原本不需要那麼煩惱。任何問題都會解開,沒有解的問題最後都會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