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說的很好“人真正的對手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戰勝自己,你就是強者”,人生道路上難免會遇到曲折坎坷,所以我們就需要用堅強的意誌來引導我們不斷前行。古人雲:“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見,人要成才,首先就需要磨煉自己的意誌。
沙士比亞說:“我們的身體像一個園圃,我們的意誌就是這園圃的園丁。無論我們插蓖麻、種萵苣、栽下牛膝草、拔起百裏香,或者單獨培育一種草木,或者把滿園種得萬卉紛呈,或者讓它荒廢也好,或者把它辛勤耕耘也好,都在於我們的意誌。”這也是從某種角度上說明,人生需要堅強的意誌。
1.擺脫依賴
【故事鏈接】
有這樣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一對夫婦晚年得子,十分高興。由於過分的心愛,而把兒子視為掌上明珠,什麼事都不讓他做。兒子長大以後連起碼的生活也不能自理。一天,夫婦要出遠門,擔心兒子餓死,便想了一個辦法:臨行前烙了一張中間帶眼兒的大餅,套在兒子的脖子上,告訴他想吃的時候就咬一口。可是,兒子隻知道吃頸前麵的餅,不知道把後麵的餅轉過來吃。等他們出門回來時,大餅隻吃了不到一半,而兒子竟活活餓死了。原來他隻知道吃頸前麵的餅,不知道把後麵的餅轉過來吃。
【心理解析】
依賴通常俗稱成癮。指外來物質進入人體而引起的一種心理、生理上的依賴性。外來物質引入人體,使個體對它產生心理上的嗜好和(或)生理上的癮癖,非要經常應用不可,否則便無法解除心理上的渴望,或不能避免不舒適的軀體反應──戒斷症狀。如日常生活中對煙、酒、茶、咖啡的嗜好,由於醫療用藥不當而造成的對藥物的依賴,以及對鴉片類、大麻類、可卡因或致幻藥等毒品的癮癖,其原因都在機體對這些物質產生了依賴性。對這些物質的依賴是一種發生率高、涉及麵廣的情況,長期應用致依賴物質會引起慢性中毒和行為改變,對個人健康、家庭生活和社會治安都帶來不良影響,甚至形成嚴重的社會問題,值得重視。
依賴主要分為兩類 :一是主觀依賴;二是客觀依賴。
主觀依賴為自己的價值要依賴他人的肯定。通常表現為沒有自信、意誌較弱,需要依賴外界人與物來幫助來實現自己的價值……
客觀依賴比如長期對各種物質包括食物、毒品、金錢、醫療用藥等的應用而這些物質產生了依賴性,無法解除心理上的渴望,成癮,非要經常應用不可。
現實生活中主觀和客觀依賴常常是同時存在的。主觀依賴的同時,客觀上也依賴;客觀依賴的同時,主觀上也有依賴。
從本質上來看,依賴心理是一種懶惰的心理表現。依賴別人,自己不必再動腦筋,再費精力。
依賴心理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心理表現,其主要特征是在自立、自信、自主方麵發展不成熟,過分地依賴他人,經常需要他人的幫助和指導,遇事往往猶豫不決,缺乏自信,很難單獨進行自己的計劃或做自己的事,總是依賴他人為自己作出決策或指出方向。
心理學家霍妮在分析依賴型人格時,指出這種類型的人有幾個特點: (1)深感自己軟弱無助,有一種“我知砂小可憐”的感覺。 當要自己拿主意時,便感到一籌莫展,像一隻迷失了港灣的小船,又像失去了教母的友姑娘。 (2)理所當然地認為別人比自己優秀,比自已有吸引力,比自己能幹。(3)無意識地傾向於以別人的看法來評價自己。
依賴明顯地表現在婚姻家庭生活中夫妻間的依賴和子女對父母的依賴。如在有的家庭中男人處於絕對的統治地位,說一不二,使得家裏妻子不敢出大氣,唯唯諾諾,長期以往這樣做的結果是:妻子完全處於依賴狀態,對什麼事不想也不願意再動腦筋、動手。而有的家庭對孩子管教過嚴,包得太寬,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麼事都不用他操心,想要什麼父母都給包了。久而久之,用則進而廢則退,孩子也就習慣於父母包辦一切事情,習慣於不操心,同時也淡化了積極奮發的進取精神。從心理學角度看,依賴心理是一種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當一個人選擇依賴時,就會使人失落獨立的人格,變得無主見、脆弱,成為被別人主宰的可憐蟲。
據心理學專家研究,產生依賴心理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麵:
一是教育不當引起的心理依賴。如有的青年人,從小受到父母的過度溺愛和嬌縱慣養,自己生活的一切均由父母包攬,生活中從沒有為自己的事情考慮過,全部聽從父母的擺布,使得自己不懂生活的艱難,養成了做事靠人的依賴心理,缺乏獨立生活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二是由於自卑而衍生出來的心理依賴。有的青年人有較嚴重的自卑心理,認為自己不如他人,如知識貧乏、能力不強、笨嘴拙舌,因此在日常交往中,不自覺地把自己放在配角位置,心甘情願地受他人的支配。
【心理危害】
依賴心理,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人應該是獨立的。獨立行走,使人脫離了動物界而成為萬物之靈。當你跨進青春之門的時候,你就開始具備了一定的獨立意識,但對別人尤其是父母的依戀常常困惑著自己。依賴,是心理斷乳期的最大障礙。隨著身心的發展,你一方麵比以前擁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另一方麵卻擔負起比以前更多的責任,麵對這些責任,有些人感到膽怯,無法跨越依賴別人的心理障礙。依賴別人的同時意味著放棄對自我的主宰,這樣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的獨立人格。會使人喪失獨立生活的能力和動力,會使人對生活缺乏責任感,造成人格的缺陷。這類人容易失去自我,遇到問題時,自己不動腦筋,往往人雲亦雲,易產生從眾心理。
人的依賴心理主要表現為缺乏信心,放棄了對大腦的支配權。生活中依賴性強的人往往表現出缺乏自信,沒有主見,總覺得自己能力不足,甘願置身於被支配地位。潛意識裏認為個人難以獨立,處事優柔寡斷,遇事總奇希望於有人為自己作個決定。現實中依賴性強的人往往喜歡和獨立性強的人交朋友,希望在他們那裏找到依靠,找到寄托。在工作上,喜歡讓人給予細心指導,提出要求,否則,他們就像斷線的風箏,不知道下步該怎麼走,沒有著落;在家裏,甚至連穿什麼衣服都沒有自己的主張和看法,一旦失去了可以依賴的人,就不能適應獨立的生活,可能會對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吃力,缺乏安全感,時常感到恐懼、焦慮、擔心,也很容易產生焦慮和抑鬱等情緒反應,影響心身健康。甚至有的會危害社會和傷害他人,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具有依賴性格的人,如果得不到及時糾正, 發展下去有可能形成依賴型人格障礙。依賴性過強的人需要獨立時,可能對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很吃力,內心缺乏安全感,時常感到恐懼、焦慮、擔心,很容易產生焦慮和抑鬱等情緒反應,影響心身健康。
【心理逃脫術】
依賴心理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影響個人人格獨立的完善,製約著人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力。要擺脫自己的依賴心理,也並非朝夕之事,而要多角度、長時間地去攻克它。
一、要充分認識到依賴心理的危害,正確地認識自己。一個人要有所作為,前提是要正確地認識自己。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也都有缺點。發現了自己的缺點和缺陷,也不要當成包袱背起來,老是壓在心頭,時間長了就會連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也看不到。自身的潛在能力與智慧也就會被埋沒,自己為自己設置了障礙。事實上,同樣一件事,別人能夠做到的,自己也一定能做到,關鍵在於能不能充分、準確、客觀地認識自己,不要什麼事情都指望別人,要認識到依賴心理的危害,糾正平時養成的習慣,學會獨立地思考問題和處理問題。
二、要增強自信心。自信心是對自身潛能的肯定,要有自己相信自己、自己戰勝自己的信心,是追求事業成功過程中的一種良好的心理素質。
建立自信的具體方法:
(1)正視別人的眼神。一個人的眼神可以透露出許多有關這個人的信息。通常不正視別人的眼神意味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很自卑;我覺得我不如你……躲避別人的眼神則意味著:我有罪惡感;我做了或想到了一些我不希望你知道的事;我怕一接觸你的眼神,你就會看穿我。這都是一些不好的信息。而正視別人等於告訴他:我很誠實,而且光明正大。要相信我告訴你的話是真的,我毫不心虛!
(2)練習當眾發言。拿破侖?希爾指出,有很多思路敏銳、天資高的人,卻無法發揮他們的長處參與討論。並不是他們不想參與,而隻是因為他們缺少信心。往往在會議中沉默寡言的人都認為:“我的意見可能沒有價值,如果說出來,別人可能會覺得很愚蠢,我最好什麼也不說。”然後又會對自己許下很茫然的諾言:“等待下一次再發言。”他們其實很清楚自己無法實現這個“發言”的。每次這個沉默寡言的人想發言卻又不敢發言時,他就又中了一次缺少信心的毒,就會愈來愈缺乏自信。所以從積極的角度來看,盡量發言,會增加信心,下次也更積極的發言。所以,盡可能多的多發言。
(3)做自己能做的事。自己一方麵不如人時,與其悶悶不樂,不如找出現在現時可以做的事。知道自己應該做的事,然後加以實行,就可以從自我壓抑中獲得解放。總之,要試著記下馬上可以做的事,然後加以實踐,沒有必要非是偉大、不平凡的事不為,隻要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足夠了。隻要堅信“我能行”,一股動力就激勵你並改造你的人生。
三、樹立人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一些沒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的人,生活懶散,消極被動,比較容易跌入依賴的深淵。而具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的人,都有一種實現抱負的雄心壯誌。他們要求自己嚴格,做事認真,不敷衍了事,馬虎草率,具有一種主人翁的精神。這種精神是與依賴心理相悖逆的。選擇了這種精神,你就選擇了自我的主體意識,就會以依賴他人而感到羞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