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具大慈悲。誨人不倦。說法平等。無有高下。不擇冤親。不計供養。 當著清淨衣。內外俱淨。不得褻衣登座。雖大暑。亦必搭衣。柔和忍辱。並不得因坐久。去衣。 澄心寂照。觀諸法空。梵響遠聞。人天交集。當體即假。照空不空。照假非假。當體即中。攝事歸理。才堪入妙理。 坐宜端正莊重。不得斜身踞坐。言咲粗野。 不得置正義不講。多說枝葉。若發揮奧旨。引喻的確。雖世諦語言。不相違背。 凡講經固當提要鈎元。暢明其義。然消文。乃是入手功夫。不可詳義而略文。令淺識茫然不解。 不得於所見不真之處。穿鑿附會。或強經就我。貽悞後人。若遇此等處當直言不知。不強其為知。 不得因引喻事蹟。縱談婬邪等趣。以法為戲。有尼女在會。更宜慎。 不得憚煩偷安。敷衍了事。
以上各條。乃為明曉經義之法師。防其過咎。若自量經義。不甚了了。則此座豈易登。人天羅列。因果昭彰。各宜慎之。
證義曰。天神聽經。已見前釋。又凡叢林中。即閒談偶語。亦皆有鬼神來聽察。摭古雲。宋光孝安師。住清泰寺。不樂從務。日惟晏坐。儼然在定。偶於定中見二僧倚欄而語。初有天神。擁衛傾聽。久之散去。俄而惡鬼吐罵。仍掃腳跡。安乃出定。詢其故。初論佛法。次及世諦。末談資養。安師以二僧事自礪。終身未甞言及世事。寂後火化。舌根不壞。柔輭如紅蓮花葉。雲棲崇行錄。亦載此事。噫。倚欄而談。尚有神聽。況登講經。可不慎乎。
蘭盆儀軌摘要(全卷見蘭盆會纂中)
七月十五日。設蘭盆供。預日於山門貼匾雲。蘭盆勝會。
即打掃大殿。並內外丹墀。及辦供器莊嚴諸什物等。一一齊備。
次日早課。祈禱等事。照元宵解冬例。詳後。茲不贅。早晨。普請成蘭盆壇。丹墀上共設桌五行。每行方桌一張。條桌四張。最上第一行。中間。方桌。供一大錫鉢盂飯。左右四長桌。並列菓品。各十餘盤。第二行中間。供盂蘭盆一座。以經彰名。表法殊勝。盆內旋疊甘美熟蔬菜。二十四色。不得菲淺。兩邊條桌。仍如上式。供菓品等物。第三行中間方桌。供一大碗淨水。碗內浸鮮花幾朵。條桌仍如上式。供菓品等物。第四行中間方桌。供一大瓶荷花。條桌仍如上式。供菓品等物。第五行中間方桌。供設香案。將自恣僧物。置條桌上。條桌仍如上式。安擱餘物。四邊用木柵欄圍。庶食葷酒人不得混入。南北兩傍開小門。可眾僧施主出入。各使二人守之。禁閑闖。(壇之四邊多貼禁條。其禁條雲)。此係清淨供壇。恭迎三寶天神降臨之所。各宜誠敬。凡飲酒喫葷者莫入(此建壇儀式也)。
早粥二板後。知客鳴大鐘三下。禪堂即三板止靜。開小靜。大眾搭衣持具。齊入壇已。二行者持引導旛。二悅眾鳴引磬。首領執事八人執小旛。到方丈分班。對麵立定。鳴引磬四下。住持出室。不拜。即末後先行。二引導旛在小旛前。引磬在和尚前。一侍者執手爐。一侍者捧香碟。隨住持後引導旛入壇。兩角站定。小旛分開。住持至香案前。拈香。維那舉贊。眾和。
淨壇遶經(即繞誦盂蘭盆經)
目連啟教。世尊宣揚。鉢和羅飯利存亡。脫苦往天堂。妙樂無疆。孝行永流芳 南無香雲葢菩薩摩訶薩。(三稱。住持禮佛畢。接手爐。問訊。舉雲)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三稱。維那持淨水杯。舉淨壇偈)菩薩柳頭甘露水 能令一滴遍十方 腥羶穢垢盡蠲除 加持壇場悉清淨 教有密言謹當持誦。(即舉大悲呪繞壇。悅眾鳴大魚子。大眾同誦。維那酒淨。其四角擺小桌一張。各設蘭盆經一卷。四悅眾在四桌。合掌高聲。同誦。引導旛至大殿堦下。對麵而立。小旛前行。和尚接行。一侍者捧香碟隨行。班首隨後。大眾各執事。次序而行。從壇右遶。上殿。從佛右遶而下。持呪灑淨一匝。不止步。即誦佛說盂蘭盆經雲雲。誦經三遍。遶畢。大眾照課誦位。排班。住持至香案前。經完。侍者接手爐。大眾跪下。合掌。住持合掌祝雲)我等同孝誌。脩行淨土因。懺除三障罪。報答二親恩。存者獲福壽。亡者得超昇。同生安養國。度盡眾冤親。(祝已一齊起立。俱合掌。維那舉)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十二拜)南無文殊師利菩薩。(三拜)南無彌勒菩薩。(三拜)南無十方諸佛。(三拜)南無十方菩薩。(三拜)南無蘭盆啟教大目犍連尊者(三拜。三皈依竟。三拜而退。各回本處。收衣。抽解。飲茶用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