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司馬子長撰史記。其自敘一卷。總曆自道作書本意。篇別皆有引辭。雲為此事作某本紀。為此事作某年表。為此事作某書。為此事作某世家。為此事作某列傳。子長此意。蓋欲比擬尚書敘耳。即孔安國所雲。書序。序所以為作者之意也。揚子雲著法言。其本傳亦傳法言之目篇。篇皆引辭雲撰某篇。亦其義也。及班孟堅為漢書。亦放其意。於序傳內又曆道之。而謙不敢自謂作者。避於擬聖。故改作為述。然敘致之體與馬揚不殊。後人不詳。乃謂班書本讚之外別更為覆述。重申褒貶。有所歎詠。摯虞撰流別集。全取孟堅書序為一卷。謂之漢述。已失其意。而範蔚宗。沈休文之徒撰史者。詳論之外。別為一首華文麗句標舉得失。謂之為讚。自以取則班馬。不其惑歟。劉軌思文心雕龍唯略曉其意而言之未盡。
漢書
高紀雲。大澤之陂。按孔安國尚書傳曰。障水曰陂。然則陂者。本因堤防壅遏故得名耳。大澤者地形之總名。陂者是堤防之指號。蓋謂當時之媼於大澤之內陂塘止息。流俗乃雲防是水中。不得止息。強讀為陂。失其意也。
尚
惠紀雲。尚公主。易曰。得尚於中行。王弼注雲。尚猶配也。說者雲。尚者。主也。引尚食為類。或雲。尚者。掌也。謂守掌之。皆非其義。公主既尊。止得雲侍奉。不可以主掌為稱。弼說是也。
赦令
哀紀雲。甲子詔書。非赦令皆除之。按哀帝初用夏賀良言。改年定曆。下詔施行其事。並開恩惠。赦宥罪人。後知賀良詭惑。收正其事。依舊曆。追悔前非。但所赦人不可更覆與罪。所以雲甲子詔書除赦令以外。曆及刻漏事一皆除之耳。蓋言甲子詔書除是赦令總遣除之。今書本令字或作他。言赦令以外其它餘事皆改除之。兩讀為得。
繈
食貨誌雲。藏繈。謂繩貫錢。故總謂之繈耳。又雲算緡。亦雲以緡穿錢。故謂貫為緡也。而後之學者謂繈為錢。乃改為鏹字。無義可據。殊為穿鑿。按孔子雲。四方之人。繈負其子而至。謂以繩絡而負之。故謂繈褓耳。豈複關貨泉耶。
逡遁
賈誼過秦雲。嚐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仰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遁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已困矣。遁者。蓋取盾之聲以為巡字。當音詳遵反。此言九國地廣兵強。相率西向。仰形勝之地。沂函穀之關。欲攻秦室。秦人恃其險固。無懼敵之心。不加距閉。開關而待。然九國畏愞。自度無功。持疑不進。坐致敗散耳。後之學者既不知遁為巡字。遂改為遁逃。因就釋雲。九國初見秦閉關。謂其可勝。所以率兵來攻。忽見秦人開關。各懷恐懼。遂即奔走。故潘安仁西征賦雲。或開關而延敵。競遁逃以奔竄。斯為誤矣。若見秦開關遁逃而走。即應大被追躡。覆軍殺將。豈得但言不進而已乎。且書本好者今猶為逡遁。不作遁逃也。
遊衣
叔孫通傳曰。高帝寢衣月出遊高廟。言高寢之衣冠一月一備法駕出遊於高廟耳。隨越國公楊素行經漢高陵詩雲。芳春無獻果。明月不遊衣。觀其此意。謂月出之夕乃遊衣冠。此大謬。
郎署
馮唐傳雲。文帝輦過郎署。見馮唐而問之。郎者。當時宿衛之官。非謂趣衣小吏。署者。部署之所。猶言曹局。今之司農。太府諸署是也。郎署並是郎官之曹局耳。故劉孝標辨命論雲。馮都尉皓發於郎署。而今之學者不曉其意。但呼令史。府史為郎署。自作解釋雲。郎吏行署文書者。故曰郎署。至乃摛翰屬文。鹹作此意。失之遠矣。
便麵
張敞傳雲。自以便麵拊馬。按所謂便麵者。所執持以屏麵。或有所避。或自整飾。藉其隱翳。得之而安。故呼便麵耳。今人所持縱自蔽者總謂之扇。蓋轉易之稱乎。原夫扇者。所用振揚塵氛。來風卻暑。鳥羽箑可呼為扇。至如歌者為容。專用掩口。侍從擁執。義在障人。並得扇名。斯不精矣。今之車轝後提扇。蓋便麵之遺事與。按桑門所持竹扇形不圜者。又便麵之舊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