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經濟指數:衡量國民經濟的晴雨表 (3)(2 / 3)

從2002年1月13日到19日,隨著春節的日益臨近,消費品市場的生意日漸紅火,市民們為了置辦年貨而流連忘返在各大商場、超市。13日至19日的消費品零售指數節節攀高,周六、周日的指數高高地越過了200點,周日的指數更是成為2001年11月以來的第二高點(元旦最高)。周平均消費品零售指數比上周上升了7.86%,加上雙休日的晴好天氣,該周雙休日的零售指數比上周的雙休日指數高出7.32%。

零售指數還可以反映居民消費習慣的變化。一般來說,某類商品零售指數一路攀升說明該商品較火,相反,如果零售指數下降則表明該產品不夠緊俏。通過消費者對產品的喜好我們就可以判斷出消費者的消費習慣的變化。

零售指數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受消費時間的影響很大

一般來說節日前後或節日期間是消費者與商家的黃金時間。例如,“五一”、“十一”的黃金周市場是在節日期間,而春節市場受采辦年貨等傳統消費習慣影響,市場的高潮出現在節日之前,而不是節日期間。

2節日消費平穩

一般在節日期間,零售業指數都會保持在相對高位運行。例如,在“五一”、“十一”期間,指數高點均出現在第一天,此後逐日下降;春節市場第一天並不熱鬧,從年初二開始漸入高潮,並且會在其高峰延續較長時期。

3.傳統消費活躍,超市、大賣場指數遙遙領先

從零售指數的分布情況來看,我們會發現超市、大賣場的收獲往往大大超過其他業態。這主要是因為各大超市紛紛推出名目繁多、價格低廉的促銷活動,吸引了大量采製年貨的傳統消費群體。

【知識鏈接】國內影響零售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四方麵:

1居民消費意願不強,對經濟增長和工資增加預期不高。

2城鄉消費差距擴大。

3出口增加下降,加大國內消費壓力。

4低收入群體仍占相當大比例。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消費者信心指數

二戰結束初期,隨著美國經濟的逐步複蘇,美國國民的收入和消費發生了很大變化。經濟學界一度比較擔心,戰後的一段時期裏美國將會出現30年代大蕭條時的那種緊縮和失業狀況,但是實際情況卻與政府和學界的意料大相徑庭:消費者顯示出了對未來經濟發展的極大信心,突出表現就是他們將不斷增長的收入投入消費,社會總需求迅速擴大。消費大增的同時儲蓄率從1946年第一季度的11.7%,降低到1947年第二季度的2.2%,這是美國50年來紀錄的最低點。旺盛的需求使1946年美國經濟不僅沒有衰退,反而麵臨著通脹的壓力。由此,經濟學界開始關注消費者的經濟行為與宏觀經濟進程的關係。

由此可見,消費者信心指數的產生是社會和經濟學理論發展的必然結果。2008年9月,在聯合國大會上,麵對日益肆虐的全球金融危機,溫家寶總理說道,在經濟困難麵前,信心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這句話給全世界人們合力走出經濟困境打了一支強心劑。信心對於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盡管大家對金融危機的影響有清醒的判斷,但是多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中國經濟的基本麵沒有改變,大多數百姓對2009年經濟發展還是有信心的,認為中國有能力應對暫時的壓力。這股信心是我們走出金融危機影響的重要保證。

在20世紀40~50年代,隨著美國國內經濟的發展變化,在凱恩斯的消費函數理論基礎上,經濟學家對消費與收入的相互關係從理論上進行了一係列補充和修正,出現了從相對收入、持久收入、生命周期、消費品存量等方麵與消費支出的關係進行研究的學說,以及流動性約束、未來的不確定性對消費支出影響的假定。

作為一個理性的消費者在計劃消費時,不僅僅是根據當前的收入水平,而且還依據對未來可能收入的預期。如果未來的就業穩定,收入提高足以抵補物價上漲,這種樂觀的預期可以促使消費者大膽消費甚至不惜借錢消費;反之,如果消費者認為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為了預防意外不測對家庭的影響,就會降低目前的消費轉而增加儲蓄。消費者預期在做出消費、儲蓄決策時起著決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