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的啟蒙老師是浦陽人吳萊,他對待學生既溫和又嚴肅。吳老師特別喜歡勤奮好學的宋濂,對他耐心教導,關懷備至,對他寄予深厚的期望。可惜吳老師中年早逝,宋濂非常痛惜,他召集同學開了一個追悼會,評價和讚譽了吳老師的功德,尊稱老師為“淵博先生”,親自為吳老師撰寫了《淵博先生碑》碑文。為了表達對老師的一片崇敬、悼念地心情,宋濂還搜集了吳萊生前的著作,精心編纂成《淵博先生文集》,並花錢請人雕刻出版,讓老師揚名於後世。

教師是太陽下最光輝的職業,具有一種責任最重大、最光榮的社會使命。他們就像一根蠟燭,燃燒了自己,卻照亮了別人,一生都在默默奉獻著。

尊師念師的楊鍾嶽

楊鍾嶽是清朝初年的著名官員,他公正嚴明,聲名卓著,受到朝廷上下的普遍稱讚。

楊鍾嶽從小的時候就有著與其他孩子不同的誌趣。當時,鄰村有一位有名的老師叫林慕謙,辦了一所私塾,叫“傳薪軒”,為村裏的孩子授課,他治學嚴謹,講學透徹,在遠近鄉裏都很有名氣。當時,五六歲大的楊鍾嶽知道了這位先生,一個人走出村,獨自來到書齋,找了個不起眼地地方,認認真真地聽講。這讓林慕謙感到很驚奇,於是把楊鍾嶽叫去詢問了一番,才知道是鄰村的孩子,再問他一些問題,竟然從容不迫地對答如流。林慕謙覺得他是一個可造之材,便專程到他家,向他的父母說明要收他為徒的意願。楊鍾嶽的父母同樣驚訝,他們一直以為孩子天天早出晚歸是玩耍去了,誰料竟有這番奇遇,不禁欣喜,便當場叫孩子拜師。楊鍾嶽入學後,刻苦攻讀,潛心鑽研,對《四書》《五經》等經典,熟讀成誦,寫得一手錦繡文章,很快在當地便小有名氣。

後來楊鍾嶽參加科舉,考取進士,從此躋身官場,並且仕途也頗為順利。但他並沒有忘記師恩,每次拜訪老師,總是執弟子禮,非常恭敬地對老師說:“我是在老師門下受教,雖然巧合僥幸得中,但我永遠是老師的學生,老師是我永遠學習的楷模。”為了報答老師教育之恩,康熙十七年,他用自己的俸祿為老師買了一個貢生的學銜,並推薦往遂溪任訓導。他還鄭重其事地為林慕謙的書莊題寫了一副對聯:“師道於今傳遂邑,文章自昔冠西園。”高度地評價了林慕謙的師道以及所寫的文章。

人生的價值,並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而是要用時間與深度去衡量,老師就是這樣的人。不管什麼時候,老師永遠是我們的老師,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羅汝芳事師如父

羅汝芳是明末著名學者顏鈞的得意門生。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羅汝芳對他的老師,也真叫至誠至孝了。

顏鈞因事被捕,在京城坐牢。為了營救老師,羅汝芳變賣了自家的田產,用來為他贖罪。顏鈞坐牢6年,羅汝芳也隨著在獄中侍奉他6年。因為這,他連科舉考試都沒有參加。

羅汝芳從官場退出後,歸隱田園,這時他的年紀已經不小。

有一天,家人報說顏鈞到來。羅汝芳正在讀書,聞報慌忙站起,出門迎接顏鈞。等顏鈞進了客廳,他先恭請老師安坐,然後忙前忙後,又是沏茶,又是端果盤,一切都由他親自奉上。兒孫輩看著不忍,怕累壞了父親、爺爺,提出由他們來做,羅汝芳說:“我的老師不是你們能侍候的。”他仍堅持自己在老師身旁侍奉。

羅汝芳事師如父的事跡,在當時為眾人所傳頌,人們讚賞他的道德,教育子孫尊師,常以他為楷模。

羅汝芳事師如父的故事曆來被傳為美談,人們也從中深受啟發。正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我們對待自已的老師就像是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以報答他們的教育之恩。

感念師恩的楊繼盛

楊繼盛是明朝名臣,嘉靖年間時曾任南京戶部主事。

楊繼盛7歲時母親就去世了,由於家庭貧寒,楊繼盛沒有機會讀書。父親讓他每天到溪邊放牛,但他每次放牛經過村裏一所私塾時,總要站在窗外,踮起腳,聽老師給學生講課,然後用心記下來,放牛時再一遍一遍地背誦。私塾老師見他每天都趴在窗口聽講,風雨無阻,十分感動,於是就借給他一本書,讓他在窗外站著聽講。

楊繼盛對老師的殊遇十分感激,便想方設法為老師做事,以報答老師。他見老師每天做飯,缺少幹柴,每天放牛回來就背一捆幹柴送給老師。有時還幫老師挑水、打掃院子,把私塾裏的桌子、板凳也收拾得幹幹淨淨。

老師年齡大了,眼睛有些昏花,看書困難。楊繼盛聽說野生的枸杞子能養目,放牛時見到熟透的枸杞子就摘下來,晾幹後給老師送去。老師因此也十分喜歡他,常常利用晚上的時間給他講課。

這位老師為人剛正不阿,是一個嫉惡如仇的人。他教楊繼盛讀書時,時常針對社會的黑暗情況教導他,要他先學會做個正直的人,然後再用功讀書,否則,書讀得再多也沒有用。

後來,楊繼盛學有所成,終於做了官。但他始終不忘恩師的教誨,堅決地同朝中的奸惡勢力做鬥爭。然而由於朝廷的昏庸,他並沒有勝利,反而被捕入獄。

直至在獄中,他還念念不忘當年在私塾窗外讀書時的情景,特地囑咐家人轉告恩師:“弟子楊繼盛,一日受教,終身不忘。今日被誣下獄,決不屈從邪惡、辱沒老師的教誨。”

如果老師很有威信,那麼這個老師的影響就會在學生身上永遠留下痕跡,並得到學生的尊重。楊繼盛在被捕入獄時仍不忘恩師的教誨,不向惡勢力低頭,這一點便是從這位恩師那裏繼承來的。

毛澤東尊師如父

毛澤東不僅是我國偉大的開國元勳,還是尊師重教的典範。

毛澤東8歲時進入家鄉的一所私塾念書,拜毛禹珠為師。老師覺得毛澤東天資聰慧、機敏過人,很喜歡他。而毛澤東也很敬重老師。

1965年6月25日,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回到闊別32年的故鄉。他請韶山的老人們一起吃飯。席間,毛澤東向毛禹珠敬酒時,老人感激地說:“主席敬酒,豈敢豈敢!”毛澤東說:“敬老尊賢,應該應該!”

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求學時,最敬佩徐特立先生。

徐特立先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謙虛勤奮的作風給全校師生留下了深刻印象。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許多人離開了共產黨,而徐特立先生卻毅然加入了共產黨,是中國共產黨內著名的“五老”之一。在後來的革命鬥爭中,毛澤東對徐特立先生一直非常敬重。

1937年,徐老六十壽辰時,毛澤東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賀信。信中說:“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同時,他還高度讚揚了徐特立先生“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崇高品質,並號召全黨同誌向徐老學習。

1947年,徐老七十壽辰時,毛澤東題詞“堅強的老戰士”送給他,表示尊敬和祝賀。

毛澤東上學時尊敬老師,當上主席後依然尊敬老師,堪稱是尊師重教的典範。我們也應當如此,無論到什麼時候都不忘記辛勤培育過自己的老師。

周恩來終生難忘恩師

“少年時代在沈陽讀書時,得到了山東高盤之先生的栽培。可以說,沒有高先生就沒有我的今天。”這是周恩來在接見外賓並答記者提問時說的一段話。

高盤之先生是一位憂國憂民、追求進步的教師。1910年,高先生到沈陽東關模範學校任史地教師。他借講課傳播救國救民的真理,宣講革命誌士的愛國事跡,深受學生周恩來的敬仰。周恩來總是深情地回憶:“正是由於高老師在課堂上慷慨激昂地宣傳革命思想,才使我立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1951年12月3日,已是新中國政務院總理的周恩來,聽說高先生的兒子高肇甫到了北京時,他不顧工作繁忙馬上去迎接,並詳細地詢問高老師去世時的情況。還有一次,高肇甫回山東,周恩來拿出一個紙盒,說:“裏麵是人參、咖啡和白糖,送給師母補養身體,是我的一點兒心意!”當兒子把周恩來的禮物送到老母親手中時,老人哽咽著說:

“這麼大的官還記掛著從沒見過麵的我,我真是天下最幸福的人啊!”

1962年,周恩來給高家彙去100元錢,讓給師母治病和買補品。1963年,師母病故時,周恩來親自給高家寫信並寄錢表示哀悼。

日裏萬機的周恩來總理不但沒有忘記恩師,而且還對恩師的家人關心倍至,這是多麼讓人感動啊!我們應該向周總理學習,把尊師當成一生的事,永遠都不忘記為祖國教育事業嘔心瀝血的老師們。

華羅庚懷念恩師

華羅庚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教育家、翻譯家。王維克先生是第一個發現華羅庚有數學天分的人。華羅庚成名後曾說:“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老師的栽培!”

1947年,華羅庚從國外回來,便馬上趕回故鄉看望王維克老師。那年夏天,他在金壇應邀作了一次學術報告,並特地把王維克老師請到了主席台上。

1952年4月4日,王維克因胃癌不幸在金壇病逝。華羅庚十分悲痛,他囑托在金壇的親人代他到老師靈前默哀。之後,他一直像親人一樣悉心照顧師母及其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