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為國爭光的故事
一滴水,
隻有放進大海裏,
才永遠不會幹涸,
一個人,
隻有當他把自己,
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
才能最有力量。
張際亮與姚瑩患難與共
張際亮與姚瑩不僅是詩友,也是誌同道合,患難與共的朋友。
張際亮,福建建寧人。他才華橫溢,秉性耿直,不隨流俗,廣結大江南北的仁人誌士,如林則徐、姚瑩、魏源、黃爵滋等,其中與姚瑩的交往最為密切。
姚瑩,安徽相城人,是鴉片戰爭時期著名的抵抗派將領。他擁護和支持林則徐嚴禁鴉片積極了解外事,關注國計民生。就任台灣兵備道後,堅決抗擊英軍侵略,為保衛祖國海疆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反而遭到昏聵腐朽的清政府的革職查辦,被橫加罪名,逮入京師問罪。這一冤獄在當時知識分子群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張際亮聞訊痛心疾首,此時他重病在身,仍不辭勞苦,四處奔走呼號,竭盡全力為姚瑩鳴冤伸屈。決定親自伴陪姚瑩進京,以示對好友抗敵衛國之舉的支持和對清廷製造冤獄的強烈抗議。
1843年7月,押送姚瑩入都的囚車途經淮上,張際亮在此迎候多時,做好了護送友人北上、同赴囹圄的準備。姚瑩為張氏義舉感激不已,但極力勸止張際亮進京。然而,張際亮決心已定,毅然抱病陪隨姚瑩的囚車,踏上了凶多吉少的北上艱途。
像張際亮那樣對清廷製造冤獄、打擊賢良深表不滿的誌士不乏其人。當姚瑩被押至北京南郊的長辛店時,竟雲集了三十餘位京官名士在此相迎。姚瑩入獄後,人們更是為之奔走營救,不懼危險入獄探望。清政府迫於輿論壓力,不得不把姚瑩釋放。可是,本來就病魔纏身的張際亮,此時因長途跋涉使病情愈益惡化了。京師諸義士為張際亮的高風亮節所感動,紛紛前來慰問。張際亮在臨終前請求姚瑩協助他整理自己生平所撰詩作,後世所傳《恩伯子堂集》就是由姚瑩在張際亮病榻前編纂好,經張氏首肯,並於他故後刊行的。
張際亮的病逝,使姚瑩悲痛萬分。他以真摯的感情,寫下了《祭張亨甫文》和《張亨甫傳》寄托對故友的深切緬懷,他灑淚護送張際亮靈柩回故裏安葬。
張際亮抱病扶囚車北上,為友伸冤;姚瑩揮淚護靈柩南行,報友恩情,這是一幕多麼悲壯、感人的情景,它不僅反映了姚、張和人間的生死交往,同時也是當時愛國知識分子赤誠報國的生動寫照。
隻有同生死,共患難的人,才會倍加珍惜彼此的感情。
徐悲鴻代表祖國學畫
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人。原名壽康。早年刻苦學畫。先後於1917年留學日本研究美術。1919年赴法國留學,畢業於巴黎高等美術學校。曆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等職。是我國近代著名畫家。擅長油畫、國畫,尤精素描。尤以畫馬馳譽中外。他的繪畫融中西技巧為一爐,對中國畫的創新和發展作出了貢獻。
1919年,24歲的徐悲鴻來到法國首都巴黎留學,考上了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後來又拜法國著名繪畫大師達仰為師。達仰先生很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富有才氣的中國學生,熱情地親自指導他。但卻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
一天晚上,徐悲鴻從達仰家出來,忽然聽到有人叫他,回頭一看,原來是同在美術學校學習的一個法國學生。這個人家裏很有錢,平時狂妄自大,幾次想拜達仰先生為師,但都遭到了拒絕。
“有什麼事嗎?”徐悲鴻和氣地問道。
“哼!”那人氣呼呼地說,“別以為進了達仰的門就能當畫家。中國人愚昧無知,天生當亡國奴的材料,就是把你們送到天堂去深造,天天讓達·芬奇手把手地教,也成不了才!”
聽著這個法國學生侮辱中國人,徐悲鴻被激怒了,他強壓住心頭的怒火,說:
“先生,你不是說中國人學不成才嗎?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國,我們來比一比,等畢業的時候,看看到底誰能成為真正的人才!”
一定要為祖國爭氣,使中國的繪畫藝術在全世界放出異彩,這成了徐悲鴻最崇高的奮鬥目標。從此,他就像自己畫的千裏馬一樣,日夜奔馳,發憤苦學。
巴黎有許多精美的建築,裏麵收藏了很多世界名畫,那裏也經常舉辦畫展。徐悲鴻一有空就去參觀和臨摹,不顧酷暑嚴冬和星期、假日,一畫就是好幾個小時,有時連飯都忘了吃。
成功總是屬於頑強拚搏的人。幾年裏,徐悲鴻僅是畫各種活馬的速寫稿就多達一千多幅。在多次繪畫比賽中,他都獲得第一名。1924年他的畫在巴黎公開展出,震動了整個法國美術界。
那個曾經侮辱過中國人的法國學生,也來展覽會看徐悲鴻的作品,感到非常驚訝。他主動找到徐悲鴻,向他鞠一躬,說:“徐先生,在咱們的競賽中,你勝利了。我承認中國人是很有才能的。看來我犯了一個錯誤,用你們中國話來說,那就是有眼不識泰山。”
徐悲鴻不僅用高超的繪畫藝術為國爭光,而且不惜花很多錢,代表祖國收集一些遺失的名畫。
《八十七神仙卷》是中國古代一幅名畫,畫麵上有87位神采不同的仙人。個個形象逼真,是中國的國寶之一。可是,這一國寶被外國侵略者搶走了。這幅畫落到香港一個名叫馬丁夫人手裏。徐悲鴻立即決定代表祖國買回這幅珍品。馬丁夫人說了一個大價錢。徐悲鴻確實沒有這麼多錢,他與馬丁夫人商量說:“我帶的錢不夠,但我願意再拿出我自己的7幅畫來彌補。夫人是否願意呢?”
馬丁夫人早聽說過徐悲鴻的大名,知道他的畫在世界上很值錢,高興得一口答應了。
徐悲鴻收存名畫,並不是想占為已有。他常說:“藏畫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學習、研究祖國的繪畫藝術,所以,我收藏的名畫,大家都可以用來臨摹和研究。”
1953年,徐悲鴻不幸逝世了。他的夫人按照他生前的囑咐,把徐悲鴻收藏的包括《八十七神仙卷》在內的一千多件曆代優秀美術作品,全部獻給了國家。國家專門在北京建立了徐悲鴻紀念館。遊人們隨時可以看到那些珍貴的藝術作品。
科學不沒有國界的,因為她是屬於全人類的財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學者是屬於祖國的。—— 巴斯德
吳運鐸把危險留給自己
吳運鐸(1915~1991),江西萍鄉人。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了新四軍。他在軍工生產中曾負過三次重傷,先後失去了左手、左眼,炸斷了右腿。傷殘後仍頑強堅持工作。解放初期,以驚人的毅力,克服文化低、身體殘的困難,寫成了有10萬字的自述體小說《把一切獻給黨》,被讚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1944年秋天的一個深夜,幾架敵機轟炸抗日根據地,在儀(征)揚(州)邊區,一連投下8個大炸彈,可是炸彈一個也沒爆炸,隻是把地軋得直顫,鑽進土裏兩丈多深,洞口比井口還大。這8顆炸彈都緊靠著,要是有一個爆炸,其餘的受到爆炸波的感應,也會一起爆炸。這樣的炮彈,過去兵工廠的同誌從沒見過,但可以設想,一旦發生爆炸,這一帶的村莊就會全部毀滅,人民的生命財產將遭到無法估量的損失。
邊區政府一麵組織撤離,一麵根據兵工廠技術人員的建議,組織幾百個農民挖炸彈。在吳運鐸等同誌指導下,從天蒙蒙亮一直挖到中午,這8顆炸彈都露頭了。如果再繼續挖下去,一旦鍬鎬撞擊了炸彈,就會引起爆炸。要想把炸彈挖出來,唯一的辦法就是首先拆除引信。
25歲的吳運鐸,憑著5年和炸彈打交道的經驗,感到情況嚴重,他當機立斷,決定讓所有農民立即撤到山背後隱蔽起來,由他和兵工廠的幾個人擔任拆除引線的工作。
邊區政府的同誌把農民帶到安全地帶,吳運鐸和兵工廠的同誌研究著拆除引線的辦法。可是以前他們拆過的都是日軍的炸彈,而今天的炸彈是美國的,大家誰也沒拆過。過去沒爆炸的炸彈是引線出了毛病,而這些大家夥卻是定時炸彈。既然是定時炸彈,那麼什麼時候爆炸呢?同誌們的眼睛都看著吳運鐸。吳運鐸握緊工具,向同誌們下了命令:“為了人民的生命財產,為了黨的事業,由我先吃這個最大的。如果出現意外,請同誌們更加小心。現在,請你們向後轉!跑步前進!到山背後去隱蔽!”同誌們還要爭,吳運鐸大喊一聲:“我幹這個時間最長,我是共產黨員!你們快撤!”說罷,拿起工具,騎在那個最大的炸彈上麵。
吳運鐸象手術台前診治疑難病症的醫生仔細地察看著。片刻,他咬著牙,使勁地從炸彈上拔出了比迫擊炮彈還大的一個信管,又把彈尾上的信管也卸下來,敲掉了大炸彈的爪牙。就這樣,一個連著一個,花了4個多小時,把那8顆炸彈上的信管全部拆除了!
勇敢和智慧,來源於火一樣的赤誠,來源於鐵一樣的信心。吳運鐸成功了。他終於征服了這些侵奪人民生命財產的魔鬼。
他高興地把大家招呼來,幾十個人拉一顆,把8顆炸彈都拖到平地上來。然後和幾位同誌迅速地把8個大彈殼和炸藥運到了兵工廠。
由於吳運鐸及同誌們的果敢行動,不僅避免了一場巨大的災難,保護了人民的生命財產,而且給兵工廠補給了炸藥。吳運鐸在人們心裏留下了高大的、不可磨滅的光輝形象。
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這就是共產黨人的高貴品質。
常香玉為抗美援朝義演
一生不怕艱辛勞累進行義演的豫劇大師常香玉,五十年代二十幾歲就獲得“愛國藝人”榮譽。1951年夏,由常香玉發起,她和她的民營劇社,決定用義演的收入,捐獻一架戰鬥機,支援抗美援朝。捐獻的數額——十五億元(舊幣,折合新幣十五萬元);完成時間——半年左右。消息傳出,群情振奮,也有人將信將疑,認為靠一個僅有59人的民營劇社(其中還有從9歲到17歲的學員)完成這麼大的捐款,恐怕是“坐飛機吹喇叭——響(想)得不低。”但常香玉是拿定了主意。
她得到西安市委書記趙伯平、市長方仲如的支持;出發那天,西北大區抗美援朝分會會長、西北大學校長李敷仁致歡送詞,西北文聯主席詩人柯仲平即興賦詩壯行。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習仲勳、宣傳部長張稼夫,大力支持香玉的愛國熱情,指令西北文化部派3名國家幹部協助劇社進行捐獻演出活動。常香玉在歡送會上代表劇社全體同誌表了決心。她這次捐獻飛機義演,宛似戰士出征,不打勝仗決不回還。她和愛人商議後,賣掉自己的一部卡車,拿出多年的積蓄,作為捐獻義演的基金;她的3個孩子,大的不足7歲,小的剛剛3歲,全送進托兒所;她還表示,捐獻義演期間,她和愛人不拿工資,但要保證全體演職員的正常收入。她的熱情,她的為國奉獻精神,激勵了劇社的每一個同誌。歡送大會上,送別的人們掌聲如潮,旗幟如雲。
香玉劇社義演的第一個城市是當時河南省會開封。古城大為轟動,街談巷議常香玉:“她是抗戰前在咱開封唱紅的!”“香玉仗義,不愛財,同劉家兩個省主席(劉鎮華、劉茂恩,分別任國民黨安徽省政府主席和河南省政府主席)大不相同——兩個省主席,不如一個常香玉。十幾歲,她就為老家修石壩義演!”……8月下旬,常香玉的劇社到鄭州演出,一位老大娘,步行幾十裏提一籃新鮮雞蛋來“看看常香玉”。香玉要給大娘錢,大娘說:“閨女,我不是來這兒賣雞蛋哩!要賣雞蛋,俺不用跑這麼遠。這是我老婆兒的心意,你得收下。你愛國,就不興大娘愛愛你?”
1951年10月,香玉劇社到達中共中央中南局當時所在地武漢市。湖北省和武漢市隆重舉辦歡迎茶會,相互致詞後,聯歡清唱。香玉唱了《拷紅》中的《佳期》一段。漢劇名演員陳伯華、楚劇名演員沈雲陔、京劇名演員言慧珠,都唱了一段拿手戲。兄弟劇種名演員支持“香玉劇社號”戰鬥機的誕生,使劇社全體同誌深受鼓舞。在江城武漢演出即將結束時,中共中央中南局書記鄧子恢同誌接見常香玉同誌。在簡樸的客廳裏,身穿灰布製服麵孔清臒的鄧子恢握著香玉的手說:“對不起,前些天去北京開會,沒有來得及歡迎你。”香玉說:“鄧書記很忙,我們不該打擾你。”鄧子恢同誌說:“你們決心捐獻一架飛機,這種精神了不起,我們要號召大家向你學習。學習你這種愛國主義精神。”臨別前,鄧子恢高興地答應題字留念,在香玉拿出的一個精致的硬皮本子上寫下一行非常流利的行書:“發揚愛國主義精神!”
香玉劇社到達中國南方名城廣州演出。廣東話河南人難聽懂,但與廣州人的情誼,立刻溝通了。有的劇場為香玉劇社降低場租,有的不要場租。一次換台時,10位搬運工人用大板車為劇社搬運戲箱,從午夜幹到黎明,給他們工錢,工人們謝絕了。他們說,要是收捐獻義演的錢,那就太沒覺悟了。並且表示,下次換台,還由他們承擔搬運任務。在廣州演出期間,當時擔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書記、廣東省主席的葉劍英同誌,會見了香玉和劇社其他負責同誌。當他得知劇社演職員沒帶蚊帳時,立即通知省政府有關部門,給劇社送去60條潔白的新蚊帳。香玉請葉劍英同誌題詞,他欣然提筆寫下:“愛國藝人——書贈常香玉同誌葉劍英題”幾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經過在開封、鄭州、新鄉、武漢、廣州、長沙六個城市長達半年的義演,在黨、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支持下,香玉劇社淨捐獻金額達152萬餘元(折合新幣),超額完成了捐獻一架戰鬥機的任務。
1952年2月,香玉率劇社演職員勝利返回西安。當時負責西北局工作的習仲勳同誌讓文藝處長蘇一萍把香玉夫婦接去,稱讚他們是“愛國主義的典範”,此後又舉行授獎大會,給常香玉頒發榮譽獎狀,也對劇社的起義庭等同誌進行了獎勵,同時,拍攝了新聞紀錄片。與此同時,新誕生的“香玉劇社號”戰鬥機,已在朝鮮上空,搏擊侵略者……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常香玉用柔弱的肩膀擔起了民族的重任,令人欽佩。
陳鏡開為祖國爭光
舉重運動員陳鏡開,是為中華民族體育運動世界紀錄的第一個創造者,他先後十次創造了世界紀錄,為祖國爭得了榮譽。
1955年1月,陳鏡開19歲,他應征入伍,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陳鏡開被選進了中南軍區體工隊。
1955年9月,華沙舉行世界青年聯歡節,他被派去參加。陳鏡開在這次聯歡節上,雖然因故沒有參加比賽,但他深受鼓舞。當我國乒乓球運動員薑永寧、孫梅英和遊泳運動員穆祥雄取得優異成績的時候,莊嚴的國歌樂曲響起來了,鮮紅的五星紅旗升起來了,這時候,陳鏡開隻覺得渾身的熱血都在沸騰,他激動得熱淚盈眶,心中不住地重複著一句話:祖國,我也一定要為你爭取榮譽;祖國,我也一定要為你爭取榮譽。
回國以後,陳鏡開自覺地加強了訓練難度,增加了訓練時間。有時,他一連三四個小時也不休息,杠鈴舉起,放下;又舉起,又放下。由於舉的次數太多,把虎口磨破了,纏上軟布,仍然繼續舉……不止一次,杠子擦在胸口上,不僅擦破了皮膚,連胸骨都陣陣作疼,他也不肯下來休息,他在杠子中間纏了一條毛巾,繼續不停地舉……
他練習舉重的地方,腳下的地麵上,常常被汗水淋得濕漉漉的,要用墩布拖。
1956年6月初,陳鏡開到上海參加一次國際性的舉重比賽。
陳鏡開接連幾次推舉、抓舉、挺舉,都順利地獲得了好成績。
指示牌上的數字又變了——挺舉,133公斤。
觀眾議論紛紛了,人們知道,最輕量級挺舉的世界紀錄是1325公斤!人群中爆發了一陣陣熱烈的掌聲。片刻後,整個大廳又變得安靜了。人們等待著,陳鏡開馬上要向世界紀錄進行挑戰了,他這一舉如果成功,就打破世界紀錄了!由於過分緊張,第一次衝擊失敗了。
陳鏡開很沉著。他活動了一下雙肩、雙腿,而後,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再次走上舉重台,張開五指量了量杠鈴的杠子,緊抓住杠子後,下蹲……觀眾目不轉睛地望著他,隻見他刹那間就把杠鈴提到了胸前,接著,隨著一個有力的箭步,那杠鈴便高舉過他的頭頂了,陳鏡開麵不改色,接著做動作:收腿、站定。
裁判席上的三盞耀眼的白色燈突然通明,放出了奪目的光彩——它告訴全場觀眾,不,也是在告訴全世界,陳鏡開已順利地舉起了133公斤,他創造了最輕量級挺舉的世界紀錄!
全場掌聲雷動。許多人圍過來,新聞記者攝影機的鎂光燈亮了,無數雙熱情的手伸過來了。祝賀你陳鏡開!你為中華民族創造了第一個體育運動的世界紀錄!
幾位白發蒼蒼的體育界老前輩熱淚奪眶而出,他們簇擁著陳鏡開:
“你是新中國的驕傲!”
“我們多少年來的願望,在你這一舉裏實現了!”
“世界紀錄沒有盡頭,小夥子,再接再勵呀!”
對,要再接再勵!陳鏡開沒有就此止步。
兩年一度的世界青年聯歡節,這一屆,在莫斯科舉行。
陳鏡開創造了世界紀錄之後,在世界各地有種種不同的反應,各國人民向我們熱烈祝賀。但是,也有一些人偏見很深,他們不相信多少年來被人稱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能創造這樣的奇跡,竟放肆地用冷言冷語攻擊我們,說什麼:誰知道陳鏡開的成績是記者用筆寫出來的呢,還是這位運動員用雙臂舉出來的?
陳鏡開決心在這個國際比賽場上,用事實來回答他們。
莫斯科舉重場上的較量開始了。推舉、抓舉、挺舉齊頭並進。
這一天,陳鏡開偏偏小腿抽筋,他推舉和抓舉的成績都不理想,和蘇聯選手相比,兩項總和,已經落後了15公斤。
蘇聯選手挺舉的成績也不錯。
人們開始為陳鏡開焦慮了。但是陳鏡開自己卻鎮定異常。他活動活動四肢,又揉了揉腰,覺得自己身體情況還好。
拚搏!拚搏!拚搏!他爭奪冠軍的雄心絲毫未減。
陳鏡開即將開始挺舉了。他在上海創造了世界紀錄後,一年來,成績又有了新的提高,最佳成績曾達到過1375公斤。人們希望,他今天能保持這個紀錄。
但是陳鏡開不滿足於隻拿下挺舉冠軍,他的目標是總分第一。他默默地算了算,如果自己挺舉能舉起140公斤,那麼,總成績就是第一名了。但是,以前他從來沒有舉過這麼重的重量呀!
這時候,他一扭頭,發現第一名位置的旗杆下端,已經拴上了蘇聯的國旗。蘇聯人顯然認為總分第一已是穩拿的了。
他們怎麼這樣不尊重人呢!怎麼這樣小看我們中國人呢!陳鏡開被激怒了。
當裁判員問陳鏡開第三次挺舉多少公斤時,陳鏡開咬了咬牙,大聲報道:“一百四十公斤!”
裁判員楞了一下神,以為自己耳朵聽錯了。
陳鏡開又用手比畫了一下,裁判員這才點了點頭。
場上騷亂起來,人們議論紛紛。
有人說:“這個中國人,未免太自不量力了!”
一個外國記者連連搖頭,不停地說:“不可思議,不可思議……”
陳鏡開決心把不可思議的事變成事實。他走到杠鈴前,舉止沉著,不慌不忙地張開五指量了量杠子,有力地深呼吸,動作處處合乎分寸,隨著跨步分腿,杠鈴忽地就舉過了頭頂,兩條鐵臂牢牢地擎著這140公斤重物,穩穩當當的。最後動作是收腿、站穩,做得利落、得體。運動中的奇跡出現了。輕量級新的世界紀錄產生了。場上頓時卷起旋風般的歡呼聲:“中國!中國!中國!……”
陳鏡開一手捧著鮮花,另一隻手向熱情的觀眾頻頻揮動……
他瞥了一眼身後的旗杆,在第一名的位置上,已經換上了鮮豔的五星紅旗。
莊嚴的《義勇軍進行曲》奏起來了!五星紅旗——新中國的國旗冉冉上升了!
愛國心再和敵人的仇恨用乘法乘起來——隻有這樣的愛國心才能導向勝利。 —— 奧斯特洛夫斯基
吳玉章晚年的《座右銘》
吳玉章同誌在81歲時,為自己寫了一篇《座右銘》:“我誌大才疏,心雄手拙,好學問而學問無專長,喜語文而語文不成熟。無枚皋之敏捷,有司馬之淹遲。是皆虛心不足,鑽研不深之過,年已八一,寡過未解,東隅已失,桑榆未晚。必須痛改前非,力圖挽救。戒驕戒躁,毋怠毋荒。謹銘。”這段話的意思是這樣的:我誌向大,才能小,心裏想的雄偉,然而手不靈活,愛好學問但學問方麵沒有專長,喜歡語文但語文也不成熟。沒有枚皋的敏捷才思,隻有如同司馬相如的遲純思想。這都是我虛心求學不夠,鑽研學問不深的過失。現在我已81歲了,想少犯過失而未能達到目的。青春的時光已經消逝,暮年抓緊仍不算晚。必須下決心改正以前的錯誤,努力求得挽救的機會。力戒驕傲,力戒急躁,不要怠惰,不要荒廢。慎重地寫了這篇銘文以牢牢記住。
吳老革命的一生,學識淵博,嚴於責己,決不滿足,八十一歲尚且努力,難道我們不應該以吳老為榜樣,更加勤懇地學習和工作嗎?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是自古以來學習的真理,隻有虛心學習,才能彌補過失。
林巧稚一生謙虛好學
林巧稚是中國著名的婦產科專家。經她的手,不知有多少嬰兒順利地降臨人間。不論是早產、難產還是各種複雜的婦科疾病,她都能做到診斷準確,妙手回春。早在新中國誕生之前,她就已經造詣極高,譽滿中華了。
她學的是西醫。
有一次,一位婦女前來看病。這位病人已被別的醫院確診為癌症,家屬懷著最後一線希望請林巧稚複查,看看是否還有什麼辦法。
醫生是不能講假話的。林巧稚經過各種化驗檢查,憑著自己多年的經驗進行判斷,最後不得不搖頭歎息,告訴病人的家屬:“確實是癌病,而且到了晚期,無法手術切除,隻能服藥拖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