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結束了第一個統一全中國的少數民族王朝,卻也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這個經曆了300多年的大王朝,從建國之初便滿目創痍。它的興盛和滅亡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
蛇穴騰黃龍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各地的起義軍層出不窮。最有名的當屬紅巾軍,日後趕走大元王朝的朱元璋正是出自紅巾軍。朱元璋,明王朝的開國皇帝。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今安徽鳳陽縣東)鍾離太平鄉人。
朱元璋少時窮苦,體弱多病,瘦得皮包骨頭,父母為了能讓他活下去,便把幼小的他送入皇覺寺當和尚。後來其父親朱世珍為了躲避沉重的賦役,帶著朱元璋搬離家鄉,在太平鄉的孤莊為地主劉德種地,朱元璋就為劉德家放牛。當放牛娃,不僅常挨主人打罵,而且經常吃不飽,隻有餓著肚子放牛。一天放牛時,朱元璋和在這裏結識的朋友徐達、湯和、周德興都覺得肚子餓,於是朱元璋出點子,將一頭小牛犢殺掉,大家烤著吃了。沒多久,隻剩下一張牛皮、一堆骨頭和一條牛尾巴。吃完了,但回去怎麼向地主交待呢?大家都發愁了,於是互相埋怨。朱元璋於是站出來,想了個辦法,他讓大家把牛骨和牛皮埋了,把血跡掩蓋起來,然後把牛尾巴插到山上的岩縫裏,就說小牛鑽進山洞裏去了,拉不出來。小夥伴都紛紛讚同。這個天真的想法當然瞞不過地主劉德,結果是朱元璋被毒打一頓並趕回了家,而且給父親增添了賠償小牛的債務。但是朱元璋卻因敢作敢當而深得小夥伴的信任。從這件事也充分表現出了他過人的膽識。
等到父親、大哥以及母親先後去世,朱元璋便再度進入皇覺寺當了和尚。可後來寺裏的糧食都不夠和尚們吃,寺裏也得不到施舍,主持高彬法師隻好罷粥散僧,打發和尚們雲遊化緣。這樣,朱元璋才做五十天和尚,念經、做佛事都還沒學會,隻好離開寺院托缽流浪。這時朱元璋年僅17歲。朱元璋邊走邊乞討,他聽人說哪裏年景好就往哪裏走,他從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後折向西進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陽,又往北走到汝州、陳州等地,東經鹿邑、亳州,於1347年又回到了皇覺寺。在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觸了各地的風土人情,見了世麵,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社會生活經驗。艱苦的流浪生活鑄就了朱元璋堅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變得殘忍、猜忌。這段生活對朱元璋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緊接著,各地起義軍興起,朱元璋在兒時夥伴的邀請下參加了紅巾軍。在朱元璋的帶領下,紅巾軍逐漸壯大,並以應天府為中心,先是統一了各路起義軍,然後以南方為基礎,北伐大元,並取得節節勝利。至公元1368年正月,40歲的朱元璋告祀天地,於應天南郊登基,建國號大明,改元洪武,以應天為南京。至正二十八年八月,攻克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元順帝見孤城難守,於是帶著後妃太子慌忙棄城逃走,奔向漠北,統治中原長達九十九年的蒙元被趕出了中原。
兩任明主治江山
朱元璋在把蒙古人趕出中原大地後采取了一係列的休養生息的政策,讓不堪戰火折磨的國家得到喘息。比如他鼓勵開墾荒地,重視興修水利和賑濟災荒等。在朱元璋積極措施的推動下,農民生產熱忱高漲。明初農業迅速發展,元末農村的殘破景象得以改觀。農業生產的恢複發展,促進明代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朱元璋的休養生息的政策鞏固了新王朝的統治,穩定了農民生活,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他還采取了一些手段來鞏固自己的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