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宋朝—重文揚詞賦,輕武受欺辱(1)(2 / 2)

第二天上朝,凡是前一天參加宴會的將領們都遞上了一份奏章,以體弱多病為由請求辭職,趙匡胤一一應允,打發他們到各地任文官,拿著豐厚的俸祿,就是沒有實權,之後又將自己的女兒們紛紛嫁給各位老將的兒子。就這樣,趙匡胤采用和平的方式將兵權牢牢握在自己手中。趙匡胤心滿意足“想了這麼久才想出這個好辦法,好在老將們配合,不然我還真不知道怎麼做了。”後世為這件事起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杯酒釋兵權”

失衡的治國天平

至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他的後世後輩就都沿襲他的做法,開始實施重文輕武的施政方針,重點發展國家的文化事業,至於兵權,名義上掌管都是文官,實際則全由皇帝本人調配。

宋朝實施重文輕武的施政方針是有一定的曆史背景和特殊理由的。首先,宋朝是在混亂的五代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五代時期各朝各代更迭很快,而且很多都是由有兵權有勢力的割據勢力奪權篡位的,再往前,唐朝的滅亡也是因為唐朝末期地方割據勢力過於龐大,發生兵變所致。所以剛剛穩定下來的局勢難免讓趙匡胤有所顧慮,害怕像前朝一樣位子做不長。另一方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趙匡胤本人就是謀朝篡位的角兒,正是在部下們的推崇之下,他發動陳橋兵變,取周代宋。因而趙匡胤深知手握兵權能帶來什麼,有時即使本人沒有那種想法,也有可能被逼無奈踏上奪位之路。所以趙匡胤害怕自己的部下有朝一日會像當初的自己一樣,起兵叛亂,才會終日惶惶不安。在這兩個主要因素的作用下,趙匡胤會做出“杯酒釋兵權”的舉動就顯得不足為奇了。

實施重文輕武的政策給宋朝帶來了很大的好處。由於宋朝皇帝始終注意對地方割據勢力的防範,使得宋朝成為中國曆史上軍閥謀權、宦官作亂事件發生最少的朝代,兵變、民亂的次數與規模更是比中國曆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要少和小。另一方麵,宋朝卻極其重視文科,教師在宋朝是最受尊敬的人,文學之風更是極其旺盛。文化的發展又帶動了科技和經濟的發展,是宋朝成為中國曆史上較為繁榮的朝代。

當然,世間萬物都有其兩麵性,重文輕武雖然給宋朝內部帶來了安定,卻造成了宋朝對外的軟弱。因為宋朝崇尚文風,始終忌諱武功高強之人,素來就不注重選拔培養武將,使得宋朝前後300多年就數不出幾個特別有名的武將,稍微有力的如嶽飛之類又總是枉死。再加上宋朝掌管兵權之人多是弱不禁風的文人,到真正打仗的時候,能調兵的人不會帶兵,能帶兵的不能調兵。如此這般,上了戰場怎麼可能打勝仗。最終的結果就是一個廣大繁華的大宋王朝竟然頻頻受到周邊少數民族國家的欺負,受盡恥辱。

可見,在文與武之中要找到一個平衡點確實不容易,每朝每代總會偏重於其中一方,一旦平衡點沒掌握好,結果都會陰溝翻船。至於這個平衡點在哪,則是曆來包括現在、將來都要不斷研究探討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