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國曆史上最鼎盛的時代。唐帝國強盛的國力、堅實的經濟和豐富的文化成就使亞洲各國甚至部分歐、非國家都對之十分敬畏,紛紛與唐朝建交,使中國在亞洲諸國經濟、文化交流中成為了最重要的中心國家,在中西交往中也起著異常顯著的作用。唐是繼漢之後,中國曆史上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第二個高潮時期。時至今日華人也被稱為“唐人”,現今西方華人聚居處也被稱為“唐人街”。如此一個泱泱大國,是什麼讓它最後還是歸於滅亡呢?
貞觀勝景,開大國風範
李世民,一個在中國老少婦孺皆知的皇帝,一個在中國人心目中近乎於神的人,正是他開創了一個最為後世稱道的盛世勝景--貞觀。
但是李世民奪得天下的過程卻無法被人所稱道。公元618年,李淵帶領他的軍隊推翻隋朝,建立起了以長安為都的唐朝。由此拉開了雄霸天下的序幕。之後,封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四子李元吉為齊王。因為李世民在軍事上最有才華,所以在建國以後李淵就派他征討四方,剿滅各方群雄,建立了雄厚的軍事基礎。有軍隊,有實力,當然不甘心居於人下。於是在武德九年六月初四,他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及他們一黨的人,逼迫高祖退位做了太上皇。自己登上了皇位,是為唐太宗,改元貞觀。殺兄弟,逼父親,這成為李世民一生的汙點。
然而事實證明這樣也未嚐不是好事,如果李世民沒有篡奪皇位,而是李建成登上大極,這唐朝和中國的命運可就是個未知數。
貞觀時期,唐朝對外的戰績可謂相當卓著。連被突厥控製的蒙古也都劃到了唐朝的板塊之下,李世民更是被北方的諸民族尊稱為“天可汗”。唐朝將以前朝代一直用的宰相製改進為後世沿用的三省六部製和科舉選士製。在農業上推行均田製,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
更難得的是李世民心胸相當寬廣,不計前嫌,啟用了一批建成的有能力的幕僚。最有名的要數魏征了。作為一個在當時情形下的死罪之臣,他冒死給李世民進諫。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這裏有一個現在說來都令人捧腹的小故事:有一次唐太宗喜獲一隻非常可愛的小鳥,尤為喜歡,又害怕屬下說他不務正業便經常偷著玩鳥。有一天太宗正在逗鳥,貼身太監通知他魏征來了,唐太宗一看不好,鳥沒地方放了,就藏在自己懷裏。魏征一進來,發現唐太宗神色異常,再看旁邊放著的籠子,大抵明白他之前在幹什麼了。但是魏征沒有直說,而是繼續向唐太宗報告其他的事,從隋朝滅亡開始,說個不停,沒完沒了,直到發現唐太宗懷裏的鳥不動了才告退。魏征走後,唐太宗發現鳥憋死了。卻也不生氣,隻是無奈的一笑而過。
初一看來,此事不禁讓人生疑:究竟誰是皇帝?皇帝想玩鳥還得躲著大臣?實際上這正體現了唐太宗的虛懷若穀,憋死了一隻鳥並不可怕,憋死一個國度才可怕,這一點太宗是非常明白的。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傳世名言:“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說明他充分認識到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統治者應該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能認識到這一點這在1000多年前是相當不容易的,也難怪李世民會創造盛世。從這些方麵看,貞觀時期唐朝的文治更是登峰造極。經過連年戰亂的華夏大地回歸了安定的秩序,經濟得以繁榮發展,人民的生活也富裕安康,出現了空前的繁榮盛世。也為後世更好的發展打下了基礎。曆史上便稱此為貞觀之治。
當然,說起貞觀之治,光把功勞給李世民一個人也是不完全正確的。因為在這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還有成功的男人為他撐腰。這些名字說出來也是如雷貫耳的:魏征,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秦叔寶,尉遲恭,程咬金......這些人陪他打天下,守天下,可謂是功勞卓著,都為唐朝的興盛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開元盛世,萬國來朝
到了玄宗李隆基(史稱唐明皇)執政前期,唐朝也經曆了近100年的發展。社會的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麵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李隆基結束了混亂的宮闈之爭。一心一意謀發展。唐朝在他的帶領下進入了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這一時期被認為是繼漢武帝時期之後,中國曆史上出現的第二次鼎盛局麵。其首都長安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跟現在美國的紐約差不多。在當時長安是全世界所有人都向往的地方。所以當時的中國就有了很多的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