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南朝—從分裂走向另一個分裂(3 / 3)

陳叔寶有老婆幫著處理政事,倒落得清閑,潛心學習詩歌創作。這倒從側麵反映了南朝文化發展確實興盛,上到皇帝,下到庶民,無不以寫詩作賦為樂,對中國詩歌的發展倒是起了很大的作用。隻不過,為了業餘愛好誤了正業還是不好。陳叔寶就迷在作詩裏了,整天邀著一幫子詩人吟詩作賦,將政事拋到腦後。說他不務正業,人家可不這麼認為。這窩囊皇帝反倒覺得作詩才是他的正業,管理國家才是副業,他從來就認為自己不過一個風流才子,亡國與否都與他不甚相幹,國人都要被他活活給氣死。

此時,北方已被隋朝統一,隋文帝楊堅聽說陳叔寶如此窩囊無能,下定決心要滅掉陳朝,統一南北。風聲自然也傳到了陳叔寶耳中,他倒不當回事,心想,反正中間長江這個天然屏障擋著。等到公元589年隋兵攻入宮中,他才慌了,無處可逃,竟然和張麗華,孔貴妃三人抱在一團躲在枯井裏。可憐一國之君,為保命如此不顧臉麵之事。被隋兵拖上來後,陳叔寶嚇得直冒冷汗,連聲求饒,毫無骨氣。

隋帝統一南北後,並沒有殺陳叔寶,為了安慰亡國君,還經常宴請他,給予豐厚的賞賜,每次宴會都不敢奏陳朝音樂,生怕觸動了陳後主的亡國之痛。陳叔寶還厚著臉皮向隋帝請求“陛下可否賞給我一個官做,不然我每次來朝都因為身份低下不好意思與人交談。”帝王如此卑微,國家怎能不亡?

陳國亡在這種窩囊廢手中,真是亡得太不體麵。南朝雖滅,對中國卻不是一件壞事,分裂了幾百年,再一次形成統一大勢。

詩運轉關啟後世

雖然南朝每朝的存在都不過幾十年,但漢文化還是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發展。如果沒有南朝的存在,漢族有可能就被少數民族同化,華夏文明也不能傳承到現在。南朝的文風很好,尤其是詩歌發展更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南朝時期的詩歌已經差完全脫離魏晉時的刻板,形式多樣,詩意更美,為後來唐詩的興盛奠定了基礎。

在劉宋時期,南朝詩歌開始擺脫東晉以來的玄言詩。其中最出名的是跨越東晉與劉宋的謝靈運。謝靈運是山水詩的創始人,他出身世族,仕途示意,便寄情山水,描景繪意,做出了許多優美的山水詩。然而為詩歌貢獻更大的卻另有其人,這便是劉宋末期的鮑照。他的主要成在樂府詩和擬古詩方麵,這些詩大抵都古樸活潑,聯係社會,反映下層人民的疾苦。尤其是七言詩和雜言詩的創作,到了鮑照筆下才稍感成熟。

到了南齊和梁朝,則出現了以謝眺、沈約等號稱為“永明體”的詩人。他們特別強調詩歌的聲律。當時“平上去入”已經廣泛運用到了音韻上,沈約就把它運用到了詩歌的格律方麵,提出“四聲八病”之論,為唐代律詩的格律,奠定了理論基礎。這時期創作成就最高的詩人是謝眺,齊、梁之後稍有成就的詩人都多多少少受了謝眺的影響,就連李白平生最推崇的詩人也是謝眺。當然提到這個時期也不能忘了文學皇帝蕭衍。

到了陳朝,描述宮廷生活的“宮體詩”開始盛行,雖然內容多有少兒不宜之嫌,但單從詩歌形式上來說,繼承和發展了永明體詩注意聲律的傳統,更接近律體,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律詩。況且也還有一些寫宮體詩的作家,如庾肩吾、徐陵、張正見等,都寫下不少藝術性高且內容建康的詩歌。

縱觀整個南朝,朝朝短命,皆因皇帝無能,軟弱可欺,外人奪權勢不可擋,禪位之舉重複上演。若論政治武功,南朝確實沒有可歌可泣之處。然而,就是這樣孱弱的南朝卻上演了一場文化盛宴,南朝的文化極為發達,尤其是詩歌方麵的發展意義非常巨大。南朝是中國詩運轉關的關鍵時期,為後世詩歌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武不堪入目,文讓人稱頌,這也倒是南朝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