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2 / 3)

徹者。此意有力之體為所入。無力之體為能入。非謂但用。囗囗他雖存而不可見故有隱顯門者。問佛見不。若雲不見囗囗。囗見者應非是隱。若許非隱。應闕隱顯一種玄門也。若囗囗囗。囗門應非通興十玄作所以也。答有二義。佛雖不見而囗囗囗囗良恐不爾。豈可佛智但是徧知見無徧見耶。又解今就因囗囗顯門。佛皆遍見彼不見不見。攝所歸能。佛具隱顯又囗囗囗囗門。不見彼顯。非謂彼隱亦皆不見。故成遍知。若爾不見彼顯。還非遍知囗雲良以彼法具隱具顯。佛智遍知。若隱若顯。且就隱義。不見其顯。故雲不見。各據當門。或隱或顯。一切皆見。故成遍知。如月半晦。但不見明。名之為隱。非謂彼晦亦皆不見。又解以所觀法具彼可見不可見義。亦成無礙。能觀佛智雙見可見不可見義。可成遍智。若但見於可見。不見不可見者。應彼遍知。故下鈔雲。則無一處無有普賢。今何不見。釋有三意。一約權不見是盲者過。二不見是見。見虗空身。以虗空不可見。若不見者真見虗空。三亦遍不見處故明見則不遍。何者以可見不可見皆是普賢身。要令可見為身。則普賢身不周萬有。釋曰義相當者猶而作證。學者諦思。又解此隱彼顯彼隱此顯等五句。但是解境。隱顯門成。非佛智境。五句皆絕。方是行境遍智義立。安有隱顯而當方寸。何得難言佛見不見耶。此理甚邃。宜審詳悉。

言故彼相在即相入也者。清涼意也。若爾刊定何故德相但有相在而無相入耶。彼師意謂。從外至內名相入。本居其內名相在。既本居其內居無相入。但具相在。若爾清涼義雲何通。答行布門中常相出。圓融門中常相入。行布不礙圓融故。從外而至內也。

言又德相不能入作真如則闕此德者。問德相不能入作。但是事事無礙。何關真如耶。答稱性之事事既無之理亦闕。又解玄門乃是事事無礙德相即是真界性德。故雲爾耳。

言不應有普攝諸法之德等者。破轉救也。教外救雲。真如闕入作之德。有何過耶。故鈔雲。不應等光破闕相入救。次破闕相作救。尋鈔可悉。

言今明時無別體等者。問行位一對。位無別體。何為所依。答位有囗體理智體故。或雖無別體。附行而說。得為所依。又非外道所執故。

鈔如具自十對既爾者(即是自體義開十對)彼一華葉具前十門亦然者(攝一切法他十對故)鈔今欲會取等者。純雜一門。古師建立。賢首改之。清涼會取三師意取。略伸區別。古師立雲。一行名純。萬行名雜。純不礙雜。雜不礙純。若華開於錦囗名具德也。賢首破雲。同一法界故純。不壞事相故雜。即事理無礙一行長行故純。不是其雜。不妨餘行故雜。不是其純。此但約事而闕無礙。若一行多行而無障礙者。一行之中。多行若存。濫相入門。一行之中。多行若泯。濫相即門。故賢首癈之而立廣狹。若爾廣同純義。狹同雜義。亦有上難。通答此難。已見上文。

鈔一即十時一即顯者。問一既即十。一體不存。如何名顯。答此言一即十時。非謂癈一。但一正即十時。一法正顯也。如世十人共作其事。一人正作十人十人之事一顯餘隱也。

鈔西方從定起為隱者。問既見出定。何名為隱。答不見入定。故名為隱。如見暗處。不見其明。故名為隱。非謂彼暗亦不見也。又解東方眾生不見西方出定故名為隱。尋鈔可悉。

鈔又暗處非無明等者。上但約明。上論隱顯。此通約明暗兩法上。論隱顯也。

鈔三約難知微細微塵不大而剎不小而能廣容者。問微塵不壞相義作能含耶。稱性義作能含耶。若不壞相作能含者。更有何義。作所含也。豈一小塵不壞事相而含多種大事相也。若稱性義作能含者。還是大能含小。何名難知。答雖彼塵毛不壞相故小而有力用。故能含大。如一尺鏡照現星月。又解雖彼稱性而為所以不壞小相而作能含。亦無違理。如彼事理無礙得為事事無礙所以。不應便難令同事理無礙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