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蘇裏”號戰列艦(1 / 2)

“密蘇裏”號戰列艦

戰列艦重新啟用,並沒有像美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萊昂斯上將所期望的那樣,成為生存能力、機動性最強的海上平台,而是又一次從大洋上消失,重新被封存。

據美聯社長灘1992年4月1日電,美國海軍也是全世界海軍最後一艘戰列艦“密蘇裏”號於1992年3月31日在禮炮聲、號角聲和對過度裁軍危險的警告聲中退役。美聯社的消息說:“密蘇裏”號戰列艦曾參加過3次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和海灣戰爭。1945年,徹斯特·尼米茲海軍上將代表美國在“密蘇裏”號戰列艦上接受了日本的投降書。海灣戰爭中,該艦曾把1噸重的炮彈射向伊拉克軍隊。據美聯社透露,“密蘇裏”號戰列艦的退役是因為美國防務開支的大量削減和前蘇聯威脅的消失。在“密蘇裏”號戰列艦的退役儀式上,數千名“密蘇裏”號的水兵和參加過3次戰爭的老兵出席了在長灘海軍基地舉行的戰艦退役儀式。在19響禮炮聲中,紅、白、藍艦旗從桅杆上徐徐落下,一麵代表“沙漠風暴”行動的黃色旗幟仍在艦橋高處飄揚。

戰列艦的重新封存果真是因為大量削減防務開支和前蘇聯威脅的消失嗎?

美國國內和西方其他一些國家的軍事刊物提出了迥異的觀點。他們認為,“依阿華”級戰列艦的重新封存,緣於發生在1989年的那場“依阿華風波”。

1989年4月19日下午,美國海軍“依阿華”號戰列艦2號主炮的炮塔內突然發生了震驚世界的爆炸,情景之慘令人難以想像:47名艦員死於非命,1517人被炸傷。

“依阿華”號戰列艦的爆炸震動了白宮,美國總統責成海軍提供一份像樣的調查報告,以向事件的有關人員和美國公眾做出交代。

美國海軍組成的聯合調查組經過廣泛而細致的調查之後,於1989年8月31日發表了一份事故報告,報告稱:這次爆炸事件是炮手克萊頓·M·哈特維希中士有意造成的。這位炮手在三聯裝主炮的中炮管內放了一個“爆炸裝置”。海軍的報告還指出:在爆炸後的事故現場發現了一些“外來物質”,它們含有鈣、氯成分和一些鋼絲絨,這可能正是作案的哈特維希引爆炮塔時使用的東西的一部分。還有消息說,這位中土是個同性戀者,其引爆炮塔的原因之一,是與艦上的另一位水兵、他的同性戀夥伴“感情失和”。反正這位中士已在爆炸中喪生,不能為自己的行為做出解釋和辯護了。

然而,海軍的這份報告卻引起人們的懷疑,其中,哈特維希中士的家人對這份報告提出了強烈的不同意見。哈特維希的姐姐凱西為了洗刷弟弟的罪名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她指出:當時她弟弟根本不在戰位上,而在別的戰位上。在那個位置上,她弟弟根本沒辦法往炮膛裏裝什麼“爆炸裝置”。凱西說:“我們像病理學家解剖屍體一般研究了所有事故報告,還與爆炸時進入炮塔的人進行了接觸,得出的結論是:海軍誣陷了哈特維希的清白之身。”

其實,美國國會對海軍的調查報告也十分不滿。為此,國會派出調查人員和政府派出的武器專家一起,對此事進行了重新調查,調查組於1989年9月公布了最新的發現,使這起20世紀海軍史上罕見的大災難在乎靜了一段時間後陡起風波。調查報告稱:“海軍的調查報告疑點重重。比如,那些所謂含鈣、氯成分的外來物質和鋼絲絨,也許並非引爆炮塔的東西,其中有些成分可來自‘一擦淨’——一種擦炮管用的常見清潔劑。當爆炸發生之後,在清理現場時為了將炮彈從炮管中取出,曾大量使用過這種‘一擦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