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把“雙贏牌”的蛋糕越做越大(2 / 2)

威爾遜與捷奇相識於1963年,當時威爾遜在捷奇叔叔的顧問公司裏工作。1974年,威爾遜加入了馬裏奧特公司,第二年,他便雇用了捷奇。1982年捷奇轉到巴斯公司任職。1984年,他非常機敏並藝術地處理了涉及巴斯公司用一塊土地與迪斯密公司交換25%股權的棘手問題。後來,他又幹脆為迪斯密公司設計了一整套可行性計劃,為此,他花去了整整6個月的時間!同年,威爾遜也進入了迪斯密公司,並擔任最高財務主管。

他們為迪斯密公司工作,可以說是賺進了萬貫財寶:捷奇得了5000萬美元,威爾遜則得了6500萬美元。1989年,兩人共同出資,再加銀行的巨額貸款,買下了西北航空公司。

經過多年的經營,西北航空公司為二人帶來了難以計數的好處。

顯然,正是因為雙贏的理念才使得二人互補互惠、互助成功的。

同樣大的一塊兒蛋糕,分的人越多,每個人分到口的就越少。由此,我們可能會去爭搶食物。但是如果我們是在聯手製作蛋糕,那麼,蛋糕做得越大,我們就越不會為眼下分到的蛋糕大小而感到不平了。因為我們知道,蛋糕還在不斷做大。而且,隻要把蛋糕做大了,根本不用發愁能否分到蛋糕。

但窮人呢,總是喜歡相互拆台。根源正是窮人的搶占思想。窮人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必欲置對手於死地而後快。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不計代價,形成過度競爭,結果大家都沒有好日子過,都受窮。

窮人認為你多我少,你死我活,因此就以殺傷對方來獲得自己的成長。但是,過度競爭的結果就是大家都無法獲得持續增長。在這種意義上講,窮人的不合作思想,使之難以成為真正的富人。

有肯德基的地方,基本都有麥當勞。他們雖是競爭關係,但是,肯德基卻沒有發動個什麼“戰役”把麥當勞給消滅了,相反,他們在互相競爭中促進彼此的進步,共同培育了市場。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也是如此。他們互相視對方為主要競爭對手,但是卻從來不搞惡性競爭,甚至連促銷活動往往都有意錯開。這就是雙贏的最好明證。

而在國內,蒙牛的發展是個很好的例子。短短6年,它就崛起為中國乳業的領袖型企業,獲得中國成長最快企業的稱號。1999年的時候,蒙牛還名不見經傳,但是,它沒有像其他企業那樣拚命打壓競爭對手。相反,它幾乎投入血本以公益廣告的形式打出了“中國乳都呼和浩特的旗幟”。在它的廣告裏麵,有其重要對手伊利,還有其他競爭對手。這樣做的結果是:內蒙古的乳業整體發展迅猛,建立了中國乳都的地位,而蒙牛也借此迅速崛起,乃至最後與伊利雙雄並立。

“同城相生”的溫商理念,本質上就是一種共存共贏。在現代社會,商業活動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是可以達到共贏的。現代商業社會講的是在競爭中合作,最後大家一起成長。所以,要想成為富人,必須懂得共存共贏這個致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