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在市場縫隙中創造出新的商機
商道精髓:
溫商善於在別人不曾發現的市場縫隙中創造出一個又一個新的商機。這樣他們就比較容易獲成功,容易建立起具有領導地位的品牌,且少有對手與之分庭抗掙,由此容易獲得較為豐厚的利潤,這為他們在以後的發展中確立其競爭優勢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從前有兩個貧苦的樵夫靠上山砍柴糊口,有一天在回家的山路上,他們同時發現兩大包鹽,兩人喜出望外,鹽的價格高過柴薪數倍,將這兩包鹽賣掉,足可供家人一個月衣食無慮。當下兩人各自背了一包鹽,便趕路回家。
走著走著,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有一大捆布,走近細看,竟是上等的細麻布,足足有十多匹。他欣喜之餘,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肩負的鹽,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卻有不同的想法,認為自己背著鹽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這裏才丟下鹽,豈不枉費自己先前的辛苦,堅持不願換麻布。先發現麻布的樵夫見屢勸同伴不聽,隻得自己竭盡所能地背起麻布,繼續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後,背麻布的樵夫望見林中閃閃發光,待近前一看,地上竟然散落著數壇黃金,心想這下真的發財了,趕忙邀同伴放下肩頭的麻布及鹽,改用挑柴的扁擔來挑黃金。他同伴仍是那套不願丟下鹽,以免枉費辛苦,並且懷疑那些黃金不是真的,勸他不要白費力氣,免得到頭來一場空歡喜。
發現黃金的樵夫隻好自己挑了兩壇黃金,和背鹽的夥伴趕路回家。走到山下時,無緣無故下了一場大雨,兩人在空曠處被淋了個濕透。更不幸的是,背鹽的樵夫肩上的大包鹽,吸飽了雨水,全部溶化了,難過的樵夫隻好空著手和挑金的同伴回家去了。
溫商為什麼能賺錢,因為他們就像那個挑金的樵夫一樣,總能在人生中發現並牢牢抓住真正的商機。有位哲人說過:世界上並不缺少美,缺少的隻是發現美的眼睛。同樣,在市場經濟社會中,並不缺少商機,缺少的也是發現商機的眼睛。凡是賺了錢的人,他們獲取成功的一個共同特質,就是善於緊緊抓住每一個商機!因為處處留心皆商機,錢就在你身邊,看你怎麼去賺。
溫商在這方麵似乎是先知先覺,他們以其超人的市場意識,勇於並善於捕捉商機、發掘市場,在別人不曾發現的市場縫隙中創造出一個又一個新的商機。這樣他們就比較容易獲得成功,容易建立起具有領導地位的品牌,且少有對手與之分庭抗禮,由此容易獲得較為豐厚的利潤,這為他們在以後的發展中確立其競爭優勢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幾年前,溫州青年孟飛搬進單位分給他的一套50平方米的住房。等他把包括床和許多必需的東西搬進屋裏後,他那張寬大的書桌實在搬不進去了,於是打算將它運到舊貨市場處理掉。
恰好,來了一個收破爛的鄉下人,問他這張桌子賣不賣。孟飛說要40元。其實鄰居說這張桌子在舊貨市場隻能賣20元。可是,鄉下人掏出40元,說這張桌子他要了。
“在舊貨市場是不能賣這麼高的價的,你掏40元買走它,你打算怎麼處理它呢?”他忍不住好奇地問。“在鄉下,做一張像這樣的書桌,材料、加工費是要超過40元的,我打算弄回家鄉。”鄉下人說。
這個發現讓他興奮不已。他迅速聯係鄉下的親戚,在鄉村的公路旁辦起了一家舊家具店,他把城裏的舊家具拉到鄉下,結果大受農民歡迎。於是他一不做,二不休,不斷地拓展自己的業務,開了幾家分店,結果生意都十分紅火,利潤也很可觀。
孟飛的生意經營得很順,在農村,還有很多附近的集鎮上的個體戶們,不斷地來打聽,他的這種舊貨是從哪兒弄來的,他們也想開一家這樣的店。孟飛靈機一動,舊貨在農村有如此大的市場,怎樣才能把它做大做強呢?於是他想到連鎖加盟,自己主要聯係貨源,讓別人去經營。
說幹就幹,孟飛在他經營的店裏打出了連鎖經營的牌子,不到半年時間,孟飛的連鎖舊貨店就開了一百多家。經營一年多時間,孟飛就創造了100萬的驚人財富。
因此,在精明的溫商看來,當機遇出現時,立刻抓住它,也就抓住了本錢。此時,機遇已不再是機遇,而是一種創業的資本。創業的本身,可以是前途,也可以是“錢”途,無論走哪條路,機遇必然伴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