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梵語僧伽黎。此雲雜碎衣。有上中下九品衣。下下品九條。下中品十一條。下上品十三條。皆二長一短。中下品十五條。中中品十七條。中上品十九條。皆三長一短。上下品二十一條。上中品二十三條。上上品二十五條。皆四長一短。長多短少。表聖增凡減故。凡入王宮。陞座說法。入裏乞食。降伏外道。當著此衣。誦此偈呪。表斷癡。淨意業也。

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奉持如來命。廣度諸眾生。

唵。摩訶迦婆波吒悉帝莎訶(三遍)

【記】奉持如來命者。謂如來本願。廣度一切眾生。今受如來清淨戒法。正當恭敬奉持如來慈命修行。紹隆佛種。以此善法。攝化眾生。前二偈秪為自利。而此偈。專為利他。故曰廣度諸眾生。直下擔荷佛祖之慧命也。增輝記問。何不增四。減二。惟三者何。答。三奇數屬陽。陽能生萬物。今製三衣。表生萬善。取益物之義也。如上三衣。原是比丘法服。沙彌尚不許著。何況初發心人。今欲令其預知者。讀此偈呪。先知菩薩行願殊勝故。然今佛法秋晚。道器難全。一有發心。三壇頓受。故戒期中。沙彌少有兩月行持者。三衣尚難置足。何況再縵耶。故令先讀偈呪。俟披著時。以便憶持。如年不滿。仍須縵服。僧祇律雲。三衣者。聖賢沙門標幟。非俗人所為。慈雲懺主辨惑篇雲。此三衣。定是出家之服。非在家所披。舍利弗問經雲。雲何於訓戒中。令諸弟子偏袒右肩。又為迦葉村人。說城喻經雲。我諸弟子。當正披袈裟。俱覆兩肩。勿露肌肉。使上下齊平。現福田相。行步庠序。又言。勿露胸臆。於此二言。雲何奉持。佛言。修供養時。應須偏袒。以便作事。作福田時。應覆兩肩。現田文相。雲何修供養。如見佛時。問訊師僧時。應隨事相。若拂床。若掃地。若捲衣裳。若周正薦蓆。若泥地。作華。若撻高足下。若灑。若移。種種供養之時。雲何作福田時。國王請食。入裏乞食。坐禪。誦經。巡行樹下。人見端嚴。有可觀也 律製三衣。有名。有體。有色。有量。乃至造法等。事極微細。惟願擔荷法門者。詳閱開導後學。不至斯法斷滅也。名義如上。體謂十種衣財。異於艸木皮髮。毛綺錦綉等。邪命希求。皆不成衣故。色。謂青。黑。木蘭。三種。非五大上色故。聽以刀截。成沙門衣。如馬齒。鳥足縫之。須順左右條開。不作。即同縵服。非俗五彩。斑文。羅糓等。量。謂肘長短。度身而衣也。作。謂條齒縫刺如式也。若互增互減。受用有愆。不依律法。著用犯罪。惡心毀壞得罪如律。行則隨行。住則隨住。教甚繁廣。行之在人。信則成佛可期。違則三途難免。

集。蓋此三衣。而稱福田者。增輝記雲。田畦貯水。生長嘉苗。以養形命。法衣之田。潤以四利之水。增其三善之苗。以養法身慧命。藏義經雲。袈裟有十種利益。一者菩提上首。

【記】菩提。大論釋名佛道。上首者。第一也。欲求佛道。先別形儀。外著袈裟。內心自攝。身心既攝。得入道門。是知袈裟。為入佛道之第一也。

二者眾處人天。

【記】眾。即僧眾。處者。居也。諸天著樂。六道升沉。不能修行。無上菩提。故律雲。受具足戒已。於天人魔梵。外道婆羅門眾中。比丘比丘尼僧。最為第一。是知著袈裟者。眾處人天之上也。

三者父母反拜。

【記】父母者。生身之本。辭別出家。應無子分。反者。答也。謂答其拜也。律中見父母。秪宜問訊。適或念劬勞恩重而拜者。父母必雲。身著袈裟是佛弟子。而答拜之。此是袈裟之利益也。身無法服。未必如斯。普曜經雲。淨飯王告優陀耶。汝往佛所。稱我誌意。佛本有要。得道當還。須依往言。時來相見。優陀耶到。具宣王意。佛即許可。七日當往。時優陀耶。白王消息。王聞歡喜。與諸羣臣。四十裏外。奉迎世尊。佛與金剛力士。梵釋四王。諸比丘眾。放大光明。乘空而來。漸欲近王。王與臣民。夫人采女。見已禮拜。佛現種種神變。諸方出沒。意遮眾生。誹謗事故。王禮拜已。佛乃下地。問訊父王。少病少惱。起居輕利。禮問已畢。王等與佛。一切大眾。還於國中。說法化利。得道者眾。此即父母反拜。佛示不受。佛還問訊。說法化利。後世僧眾準此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