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鵝的常見病與防治(3 / 3)

治療本病可采用如下藥物。

阿的平或氫基阿的平:鵝每千克體重用0.05克,或用雷佛奴爾每千克體重0.01克,按上述劑量溶於1~2毫升水中,逐隻喂服,24小時後重複滴服一次。

阿的平:治療和預防雛鵝毛滴蟲病,每千克體重用0.1克,用水稀釋,按照晝夜全群幼鵝所需要的藥量,投入各個飲水槽中任其飲用,連續喂服5晝夜。

1誜2000的硫酸銅溶液:用這種溶液代替飲水,有一定的療效,但要注意,如果飲用過量會引起中毒。

9.鵝嗜眼吸蟲病

嗜眼吸蟲病是由嗜眼屬吸蟲寄生於禽類眼結膜囊和瞬膜所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對幼禽危害嚴重,在我國南方多見。常見的是涉禽嗜眼吸蟲,寄生於雞、鴨、鵝、火雞及孔雀、番鴨、八哥、鴿、雉、野鴨和鴕鳥等珍禽,主要分布於江蘇、福建、廣東、台灣和東南亞等地。在一些養鵝地區,感染率很高,可達80%。每年的7~9月份為高發期。

(1)病原蟲體小而狹長,呈葉形、長橢圓形或圓柱形,體表光滑無棘。大小為(2.15~6.40)毫米伊(1.12~1.92)毫米,口吸盤位於蟲體的前端,腹吸盤在體前部1/3~1/4處,咽發達。睾丸位於蟲體後部近末端,近圓形或倒橢圓形,前後相接排列,生殖孔開口於腸分支處。卵巢位於睾丸前,近圓形,蟲卵橢圓形,淡黃色,無卵蓋,內含毛蚴。

(2)流行特點涉禽嗜眼吸蟲以瘤擬黑螺和黑螺為中間宿主,浮萍和螺螄是傳播媒介。放養禽類通過吃食水域中的水生植物、小螺等而感染,從口腔感染後,蟲體經上顎裂縫、鼻腔而進入眼部,或眼部接觸囊蚴獲得感染,該途徑感染的蟲體成活率最高,並可返回鼻腔而移行到另一眼中。我國南方每年5、6月與9、10月是感染最嚴重時期。

(3)症狀病鵝初期怕光流淚,眼結膜充血,並出現小點狀出血或糜爛,或流出帶有血液的淚液。眼瞼水腫,兩眼緊閉。重症患鵝角膜混濁、潰瘍,並有黃色塊狀壞死物突出於眼瞼之外,形成膿性潰瘍。大多數呈單側性眼病,也有呈雙側的病例。病鵝初期食欲減少,常頭、彎頸,用爪搔眼。重症者引起雙目失明,采食困難。

表現消瘦,最後死亡。成年鵝感染後症狀較輕,主要呈現結膜、角膜炎,消瘦,母鵝產蛋量下降。

(4)病理剖檢病死鵝時,可見到鵝的眼內瞬膜處有蟲體附著。

腸黏膜充血,部分有出血。其他實質器官均未見異常病變。

(5)防治

①預防。鵝群不在易感染疫病的水域放牧鵝群,同時殺滅瘤擬黑螺等,消滅傳播媒介,杜絕病原傳播;在流行地區,用作飼料的牧草應殺滅幼囊處理後再食用。

②治療。首先,用75%酒精滴眼,由助手將鵝固定,別人固定鵝頭,右手用鈍頭金屬棒或眼科玻璃棒,從眼內扒瞬膜,用藥棉吸幹淚液後,立即滴入75%酒精4~6滴。此法操作簡便,可使病鵝症狀很快消失,驅蟲率100%。其次,由於酒精對眼睛的刺激,會出現暫時性的充血,可用環丙沙星眼藥水滴眼,不久即可恢複。

第二節鵝的營養代謝病與防治

維生素A缺乏症的防治

維生素A是家禽正常發育、維持視覺以及黏膜的完整性所必需的維生素,它能保護上皮和黏膜,促其發育和再生;提高繁殖力,尤其對呼吸道、上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完整性的維護尤為必需。

還能促進機體和骨骼的生長,增強禽類的抗病力。北方冬季養鵝,長期缺乏青飼料時易發生本病。

(1)症狀雛鵝發生本病時,生長發育嚴重受阻,增重緩慢甚至停止。倦怠、衰弱、消瘦、羽毛蓬亂,自鼻孔流出黏稠的鼻液。

呼吸困難,常張喙呼吸。由於軟骨內造骨過程明顯受到抑製,骨骼發育障礙,因此病鵝行走蹣跚,出現兩腿不能配合的步態,繼而發生輕癱或全癱。本病的一個特征性症狀是一側或兩側眼睛流出灰白色幹酪樣分泌物,繼而角膜混濁,軟化,角膜穿孔和眼房液外流,最後眼球下陷、失明。各處黏膜發炎以至壞死,在口腔、咽和食道以及食道膨大部黏膜上常見有散在的白色小結節,或覆蓋一層灰白色、易於剝離的幹酪樣物質。由於缺乏維生素A,母鵝所產種蛋孵出的初生雛,常常雙目失明或患眼炎。幼雛缺乏維生素A時,一般在6~7周齡時開始發病,病雛運動無力,兩腳顫抖、癱瘓。眼、消化道及呼吸道呈現與小鵝一樣的變化。

(2)防治主要注意飼喂全價飼料,日糧中補充富含維生素A或胡蘿卜素的飼料,如胡蘿卜、青草、小蝦、黃玉米等飼料。鵝群出現病鵝時,應於每千克飼料中補充1000~15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A。也可在病鵝群飼料中加入魚肝油,其劑量為每千克混合料中添加魚肝油2~4毫升(先將魚肝油加入拌料用的溫水中,充分攪拌,使脂肪滴變細),充分拌勻後立即飼喂。個別重症病雛,可肌肉注射0.5毫升魚肝油(每毫升含維生素A50000單位),成年母鵝每天喂魚肝油1.5~2毫升,分3次口服。

維生素B1缺乏症的防治

維生素B1又名硫胺素,它是家禽碳水化合物代謝所必需的物質。穀物、糠麩、青飼料、黃豆粉等飼料中含有豐富的硫胺素。

(1)症狀雛鵝通常在2周齡內發病(成年鵝在飼喂缺乏硫胺素的飼料約3周後發病)。病初雛鵝精神沉鬱,食欲缺乏,腹瀉。腳軟無力,行走或強迫行走時,步態不穩,身體失去平衡,常跌撞幾步後即蹲下或倒在地上,兩腳朝天或側臥,作遊泳樣擺動、掙紮。

有時偏頭扭頸或抬頭望天,頭向背後極度彎曲,呈現所謂“觀星冶姿勢,或突然跳起,轉圈。這些神經症狀常為陣發性發作,一次比一次嚴重,最後倒地抽搐死亡。

(2)診斷本病的診斷,可根據雛鵝特征性的神經症狀,並結合鵝群的飼養管理情況,即可作診斷。

(3)防治平時注意飼料合理搭配和調製,最好用糙米煮飯喂鵝,或用不洗的米煮飯。也可在米飯飼料中添加適量的米糠、麥麩,也可添加適量的複合維生素B溶液。注意在產蛋種母鵝的飼料中添加富含維生素B1的飼料、如新鮮的青綠飼料、酵母粉及糠麩類,這對防止雛鵝發生維生素B1缺乏症效果明顯。

在雛鵝出殼幹身後,可逐隻喂給複合維生素B溶液,每雛1~2毫升,或以1%~3%濃度混飲,有較好的預防效果。病雛可用複合維生素B液內服或肌肉注射治療,用量為每雛內服0.5~1毫升,連服3天。或內服複合維生素B片,每雛每天1片,連喂3天。嚴重病例可肌肉注射維生素B1注射液,每隻每天注射0.2~0.4毫升,1~2次即可痊愈。

維生素D缺乏症的防治

維生素D能促進鈣、磷的吸收,保持動物體中鈣、磷比例的平衡,並能使鈣、磷在骨骼中沉積。所以,當維生素D缺乏時,骨骼中的鈣、磷均減少,骨骼不能進行鈣化,結果骨質軟化,雛禽缺乏維生素D3,就會發生佝僂病(或骨軟化症)。

(1)症狀幼雛缺乏維生素D3時,常在出殼後10~11天出現症狀。若飼養管理不能及時改善,則病情逐漸增重,一般在1個月齡時,死亡嚴重。

病雛最早的症狀是生長停滯,兩腿無力,行走極其困難,步態不穩,左右擺,嚴重者不能站立。鵝喙變軟或彎曲變形,導致啄食不便。由於鈣化不良和軟骨過度生長,造成關節腫大,尤以跗關節和肋骨關節更為顯著。嚴重病例觸摸龍骨,可見龍骨呈“S冶狀彎曲。產蛋母鵝通常要在維生素D缺乏2~3個月才出現症狀。最初發現產薄殼蛋或軟皮蛋的數量增加,隨之產蛋量下降。孵化率降低,最後產蛋完全停止。喙及胸骨變軟,兩腿軟弱無力,常呈蹲伏姿勢。

(2)病理變化本病最具特征的變化是肋骨與脊椎接合部、肋骨與肋軟骨接合部以及肋骨的內側表麵有局限性腫大,形成白色突起的珠球狀結節。有些病例,在肋骨的同一水平位置上都有成串的珠球狀結節,故俗稱“肋骨串珠冶。在這種珠狀結節處,常發生自然性骨折,肋骨向後或向下彎曲。長骨(脛骨和股骨)的骨質鈣化不良,變脆,嚴重病例的脛骨變軟,易彎曲,但不易折斷。

成年鵝的喙、胸骨變軟,肋骨與椎骨接合處內陷,所有肋骨沿胸廓呈向內弧形的特征。

(3)診斷根據典型的症狀與病變可以作初步診斷,確診需測定飼料中維生素D含量。

(4)防治預防上注意飼料中鈣、磷比例的搭配;注意提供鵝的日照時間;陰雨季節補充富含維生素D的飼料。病雛可喂給2~3滴魚肝油,每天1~2次,2天為一療程;或內服維生素D3,每天15000單位/隻,通常1次即可。須注意維生素D不能長時間超量喂服,防止中毒。

第三節鵝的中毒病與防治

鵝發生中毒病,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麵。一是在飼養管理過程中,喂了有毒飼料或衛生環境不良而發生中毒。這類中毒病有:

食鹽中毒、馬鈴薯中毒、棉籽餅中毒、蓖麻中毒、黃曲黴中毒以及一氧化碳中毒等。二是誤食了農藥或鼠藥引起的中毒。如有機磷農藥中毒、氨基甲酸酯類農藥中毒、磷化鋅中毒等。三是給藥不當而引起的藥物中毒,如磺胺類藥物中毒、呋喃類藥物中毒、高錳酸鉀中毒、喹乙醇中毒等。中毒病的診斷,根據鵝群發病的流行病學特點,很易確診。但究竟是哪一種原因引起的,則應根據各中毒病的不同特點加以診斷,進而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搶救。鵝群中發生中毒病的一般規律:一是常在飼喂或用藥後幾小時內突然發生;二是越是強壯的鵝,吃得多的,中毒越嚴重,死得越快;三是中毒多成群地暴發,抗生素藥物治療無效;四是體溫一般不升高,往往還會下降,並且常有嘔吐、腹瀉等症狀。

肉毒中毒的防治

禽類如果吃入肉毒梭菌的毒素就會引起肉毒中毒。

(1)病原肉毒棱菌又被稱為革蘭陽性菌。該細菌本身不會引起疾病,隻有在缺氧條件下才會產生毒素。肉毒的毒素比較耐熱,在80℃的條件下加熱6分鍾才能對其造成破壞。

(2)流行特點禽類死亡後,其消化道內的肉毒梭菌可能會進入到肌肉裏麵,在缺氧條件下生長就會產生肉毒毒素。這種毒素可以積聚在蠅蛆的體內和體表,鵝類攝取了被肉毒毒素感染的蠅蛆就會中毒。肉毒梭菌的缺氧條件也包括一些有機物質,如死魚、爛蝦、飼料等。肉毒梭菌在死魚爛蝦體內繁殖,鵝吃了這些食物後也會引起肉毒中毒。

(3)症狀一般由攝取到吃含有肉毒毒素的食物1~2天會發病,少數會在幾個小時內發病。病鵝的主要症狀表現為木呆、垂翅,腳麻痹,虛弱,食欲廢絕,呼吸困難。如果食用的毒素較多,可能會造成翅、腿,頸的完全麻痹。該病例典型的症狀是頸軟,鵝頭頸伸直,平鋪在地麵上,因此該病又被稱為“軟頸病冶。患病鵝不能遊動,在水上漂流,其頭頸因下垂而被溺死。

(4)病變沒有明顯性的病變。

(5)診斷根據病鵝的麻痹症狀、沒有明顯性病變以及吃過的腐敗食物等可以作相關診斷。如果想要測定肉毒梭菌抗毒素治療的效果可以進行更深入的證明。

(6)防治首先不飼喂鵝腐敗的飼料,同時應該對死亡的鵝屍體進行焚燒、深埋或者扔到屍體的處理坑裏。有條件的可以使用肉毒梭菌的抗毒素進行治療。患病初期也可以使用瀉劑,如使用2~3克硫酸鎂,放入水中進行溶解後給鵝灌服,可以加速毒素的排泄。

食鹽中毒的防治

食鹽(氯化鈉)是維持鵝正常的生理活動所必需的物質。但是如果鵝飼料的搭配不當,導致飼料中含鹽量達3%,或鵝每千克體重食入食鹽3.5~4.5克時,即可引起中毒,嚴重者死亡。同時如果鵝攝取了食鹽過多的殘羹和鹹魚、鹹菜等廢棄物,就會引起食鹽中毒。

雛鵝比成年鵝更容易引發食鹽中毒。

(1)症狀與病變鵝發生食鹽中毒的輕重,主要取決於食鹽量攝取的多少。過量的食鹽攝取後,首先消化道會發生刺激性炎症,病鵝主要表現為食量減少或者完全廢絕,不安,並伴有腹瀉症狀。

之後患病鵝喝水,飲水量會比正常鵝多出數倍。中毒初期,病鵝表現為極度興奮,接著出現一係列神經症狀如精神沉鬱、運動失調、行動無力甚至癱瘓等,最後因為虛脫而死。

對病死鴨進行剖檢的時候可以看到其嗉囊內充滿了黏性液體,黏膜脫落。有時候死鵝的腺胃黏膜會充血,有時候會形成假膜。小腸會發生急性卡他性腸炎或者出血性腸炎。有時可以看到皮下組織水腫,肺水腫,腹腔和心包積水。肝出現淤血、腎出現水腫,大多數病例在其輸尿管內會發現鹽類結晶沉積著。嚴重的病例,可以看到腎炎和心肌出血。

(2)防治一旦發現鵝出現食鹽中毒現象,應該立即停止飼喂食鹽或者含鹽量多的飼料,同時供給鵝充足的清潔飲水或者糖水。

為了預防食鹽中毒,應該嚴格控製飼料中的食鹽含量,尤其是雛鵝的飼料。飼喂鵝鹹魚時,需要特別注意食鹽的中毒問題,平時要經常給鵝供給充足的飲水。

馬鈴薯中毒的防治

在馬鈴薯發芽的時候,其在芽孔部和胚芽部都會含有馬鈴薯毒素,即龍葵素。這種毒素可以溶解細胞,對黏膜有強烈的刺激性,並能麻痹運動呼吸中樞。馬鈴薯中毒就是因為在飼喂鵝時使用了發芽後未經處理(如加熱等)或者處理不徹底的馬鈴薯。

(1)症狀馬鈴薯中毒後的鵝主要表現為精神不振,不肯進食,運動失調,並伴有腹瀉症狀。一般體溫不會升高,發病嚴重的時候可以導致鵝體溫升高、昏迷、抽搐、呼吸困難,甚至呼吸麻痹而死亡。

(2)防治防治馬鈴薯中毒主要是不飼喂鵝發芽或者腐爛的馬鈴薯。如果一定會用到發芽的馬鈴薯作為飼料的時候時,應該將馬鈴薯嫩芽清除,並且充分蒸煮。馬鈴薯的嫩芽、莖葉和花蕾中也會含有毒素,如果把它們當作飼料,必須經過曬幹或青貯發酵等的加工處理才能飼喂。對中毒的病鵝,可以用淡鹽水或糖水飼喂,也可以給病鵝灌服適量的0.02%高錳酸鉀或者0.5%鞣酸溶液,並且采用其他的對症治療方法。

蓖麻中毒的防治

飼喂未經徹底處理的蓖麻籽餅或誤食蓖麻的莖、葉和果實後往往會引起蓖麻中毒。其主要原因是蓖麻的莖、葉和果實都含有可以引起中毒的蓖麻素和蓖麻堿。這種有毒的蓖麻蛋白被鵝吃了後,經過胃的分解被腸道緩慢吸收,可以引發鵝組織變性,血液凝集,血管內形成了大量血栓,常常會導致鵝血液循環障礙,引起病鵝急性的出血性胃腸炎。

(1)症狀與病變蓖麻毒素作為一種血液毒,被病鵝腸道吸收後首先會在腸黏膜的血管中形成血栓,導致病鵝的腸壁出血、潰瘍以致出血性胃腸炎。蓖麻毒素進入病鵝的體循環後可以進一步地引起各組織髒器,尤其是心、肝、腎以及腦脊髓的血栓性血管發生病變,使這些組織髒器發生出血、變性甚至組織壞死,進而引發病鵝的相應髒器的機能障礙和重劇的全身症狀。發生蓖麻籽中毒後的鵝類主要表現為漸進性的麻痹和衰竭,腹瀉,消瘦。剖解可觀察到其肝髒腫大,並伴有黃白色斑點。出血性卡他性腸炎和淤血。肝、腎以及淋巴組織實質細胞變性和膽管增生。

(2)防治在使用蓖麻籽餅飼喂鵝時,應該注意由少到多,逐漸增量的原則。蓖麻籽餅中含有的帶毒毒的蓖麻蛋白量為1%,含有的幹燥的蓖麻莖(葉)為3.3%,含有的幼嫩的新鮮莖(葉)為0.7%~1%。因此,如果這類飼料沒有經過處理就不能隨便飼喂。

給蓖麻籽餅去除毒素或者減少毒素可以采用浸出法或者蒸煮法。浸出法就是用6倍量的10%氯化鈉液浸泡蓖麻籽餅6~10小時,之後用清水洗幹淨。蒸煮法就是把蓖麻籽餅放在120~128℃的條件下進行蒸煮1.5~2.5個小時,或者放在150℃條件下蒸煮1~2小時,用來破壞蓖麻籽餅中的毒素。對於已經中毒的鵝,沒有快速的治療方法,不過可以采取對症治療的方法,並口服硫酸鈉類的瀉劑。

磺胺類藥物中毒的防治

磺胺類藥物濫用時,如用量過大、服用時間過長,或者在添加到飼料中使用的時候,藥片粉碎的不夠細,攪拌不夠均勻,都可能可引起一些鵝服用過量而中毒。現在已知的能使禽類中毒的磺胺類藥物包括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喹啞啉、磺胺脒,周效磺胺等,其中磺胺二甲嘧啶毒性最大。據觀測,4~12周齡的雞,用0.25%的磺胺二甲嘧啶混合飼喂,連續使用5~7天,就會發生中毒現象。

(1)症狀磺胺類藥物的急性中毒主要表現為鵝興奮,廢食,腹瀉,痙攣,麻痹等現象。如果大量用藥或連續用藥超過1周時,就會出現慢性中毒病例,病鵝主要表現出精神不振,食欲減少或廢絕,喝水,貧血,黃疸,羽毛鬆亂,頭部腫大,呈現藍色,其翅膀下麵會出現皮疹,便秘或者腹瀉,糞便呈現醬油色。產蛋變少,或蛋殼較軟。鵝中毒後會出現出血綜合征,主要是皮膚、皮下組織、肌肉、內髒器官出血。

(2)防治一旦發現鵝磺胺類藥物中毒,應該立即停止用藥,可以先給病鵝服用1%~5%的小蘇打溶液,以防磺胺類藥物結晶形成結石。治療時可以給病鵝內服維生素C同時在飼料中混以0.05%的維生素K3。也可以飼喂些車前草水,加入適量的小蘇打,幫助鵝體盡快排出藥物。發病早期還可以給病鵝服用甘草糖水進行一般性地解毒,有一定效果。對中毒嚴重的病鵝可以采用肌注維生素B121~2微克或者葉酸50~100微克的方法。在磺胺類藥物的應用中應該嚴格掌握好適應證、劑量和使用時間,不可以隨便增加用量,更不可以覺得治療藥物的用量越大越好。

呋喃類藥物中毒的防治

如果使用呋喃類藥物的劑量過大,如計算錯誤或者使用的時間過長,或者在飼料和飲水裏麵攪拌不勻,就會容易引起呋喃類藥物中毒,尤其是呋喃西林的毒性比較大,目前已經被停止使用。鵝與雞一般都會發生呋喃類藥物中毒現象,不過鵝比雞更敏感。

(1)症狀與病變急性中毒時發病很快。有的鵝會表現為精神委頓,有的鵝則表現為異常興奮,口渴,廢食,鳴叫不斷,之後很快就會出現因興奮過度引發的神經症狀,運動失調,兩腳抽搐,倒地轉圈。雛鵝中毒後會不停亂叫,到處找水喝,行動遲鈍,走路不穩或者不能站立,扭頸,頭部彎曲,向左右旋轉,倒地痙攣,最終震顫而死。發病快的鵝在出現以上症狀後10多分鍾就會死亡,最慢的也可能拖延10多個小時才死亡,不過一般在3小時內病鵝均會死亡大半或者全部死亡。對病死鵝進行剖檢時,可以觀察到病死鵝的口腔、嗉囊、腺胃、肌胃裏麵的內容物和黏膜都已經被染成了黃色,小腸以及大腸的部分腸段出現充血、出血現象,整段腸管的黏膜都變成黃褐色。病死鵝的膽囊腫大,充滿了膽汁。病程比較長的病死鵝還可以看到腎髒、腦膜和顱骨內有明顯的充血,全身特別是肺髒,出現水腫和淤血。

(2)防治首先在使用呋喃類藥物的時候,應該嚴格控製好使用量。使用呋喃唑酮進行大範圍治療時,應該按照成鵝幹飼料的0.02%~0.04%的比例加入,同時使用時間也不要超過7天;僅作預防作用時,應該按照成鵝幹飼料的0.01%~0.02%的比例加入呋喃唑酮,接連飼喂7天。在進行大範圍的治療時,一定要攪拌均勻,對放入飲水中的藥片要進行細磨,使之溶解充分,濾除不能溶解的小顆粒,避免造成鵝中毒。對病鵝喂藥後要注意觀察病鵝的反應,如果發現有中毒現象,必須立即停止用藥,采取緊急措施。服藥的時間最好安排在早上或者中午,以便有充足的時間觀察病鵝服藥後的反應。關於呋喃類藥物的中毒,目前還沒有特效的解毒藥,不過發現鵝中毒後,可以試著用蔗糖水解毒或者口服硫酸鎂促使毒素排出。對重症病雛可以進行肌注維生素C、維生素B1混合液,每雛0.5毫升,每天1次,並同時飼喂10%葡萄糖水。

黃曲黴毒素中毒的防治

黃曲黴毒素中毒,即所謂的黴玉米中毒,是家禽中一種比較常見的黴飼料中毒病。黃曲黴毒素屬於黃曲黴菌中一種有毒的代謝產物。黃曲黴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得很廣泛,不過大多數的黃曲黴菌不會產生毒素,隻有一部分的菌株有毒素產生。據調查研究,在溫暖而潮濕的環境中,玉米上可以產汙染率可高達30%以上的黃曲黴毒素菌株。玉米、花生、豆餅、麩皮、米糠等最容易受其汙染。如果這種發黴的飼料被禽類吃了,就會引發黃曲黴毒素中毒。

現在已經被發現的黃曲黴毒素有20多種,其中B1毒素的毒力最強,它可以對人、畜以及禽類產生劇烈的毒性,主要損壞肝髒,並且有致癌的作用。在家禽中幼鴨的敏感性是最高的,雛鴨不足7日齡的,隻要口服或者注射50~60微克的黃曲黴毒素B1,就會引起黃曲黴毒素中毒死亡。因此,雛鴨常常被用來當作測定飼料中的黃曲黴毒素是否存在的實驗動物。

目前,黃曲黴毒素中毒在發現的各種黴菌毒素之中是最穩定的毒素。高溫、強酸、紫外線照射均不能破壞它,隻有將其加熱到268~269℃的時候黃曲黴毒素才開始分解。強堿和5%的次氯酸鈉可以完全破壞黃曲黴毒素B1。在120℃高壓鍋中加熱2小時,該毒素也不會被破壞。

(1)症狀與病變該病毒的症狀表現與禽隻的年齡和服用的劑量有關。

雛禽一般都屬於急性中毒。沒有明顯的症狀,常常會發生突然性死亡。病程比較長的雛禽則會表現出食欲減退或者廢絕,脫毛,行動不穩,嚴重跛行。雛禽的腿和腳由於皮下出血會呈現紫紅色,死前其頭頸會出現角弓反張,死亡率高達100%。

成年家禽的耐藥性比雛禽好一些。其急性中毒的症狀和雛禽比較類似。常見的症狀是病禽渴欲增加和腹瀉,會排出白色或者綠色的稀便。慢性中毒時候,其症狀不是很明顯,隻能觀察到病禽食欲減少,消瘦、衰弱、貧血,病程比較長的病例可能發生肝癌。

剖檢時黃曲黴中毒的特征病變主要體現在肝髒上麵。急性中毒病例的肝髒常常腫大、色淡,質地較軟,出現出血點。病禽的膽囊擴張,腎髒顏色變淡稍微腫大,胰腺上有出血點,其胸部皮下和肌內常常可以觀察到出血現象。亞急性或者慢性病例的肝髒因為膽管的明顯增生而出現硬化現象,且肝硬化的程度隨著病程的加長而加深,肝髒上可以看到有白色小點狀或者結節狀的增生病灶,肝髒的顏色變黃,質地堅硬。心包和腹腔中會積蓄液體。病禽的小腿和蹼的皮下可能會有出血。

(2)診斷首先檢查病鵝是否有飼喂發黴玉米或者其他發黴飼料的病史,同時觀察病死鵝肝髒的特征性變化就可以進行初步的診斷。采取可疑飼料樣品進行毒素測定才能最後確診。

(3)防治想要預防黃曲黴中毒,其根本措施就是不給鵝飼喂發黴的飼料。同時,平時要加強對鵝飼料的保管,注意保持飼料幹燥,防止發黴。飼料庫如果已經被黃曲黴毒素汙染,應該用甲醛熏蒸或者用過氧乙酸噴霧進行消毒。被毒素汙染過的飼養用具,可以使用2%次氯酸鈉液進行消毒。對體內含有毒素的中毒禽應該深埋,不要食用。一旦發現鵝群發生中毒現象,應該立刻更換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