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鵝的常見病與防治(2 / 3)

(2)流行特點1~8周齡的鵝對自然感染都易感,尤其以2~3周齡的小鵝最易感,一般常發病的疫群中1周齡以內的幼鵝很少發病(可能因有母源抗體),7~8周齡的也很少發病。本病在感染群中的感染率很高,有時可達90%。

一年四季都可發生,尤以冬春季節為甚。由於育雛室飼養密度過大、空氣不流通、潮濕、衛生條件不好、飼養粗放、飼料中缺乏維生素與微量元素以及蛋白質水平過低等,均易造成疾病的發生與傳播。

(3)剖檢變化病程較急的病例,可見心髒心包液增量,心外膜表麵覆有纖維素性滲出物。病程較慢者,則心包有淡黃色纖維素充填,使心包膜與心外膜粘連,滲出物幹燥。病程較久者纖維素性滲出物機化或幹酪化。膽囊腫大,肝髒多腫大,肝表麵包蓋一層灰白色或灰黃色纖維素膜,極易剝離。肝土黃或棕紅色,急性死亡者常為旱橙紅色,肝實質較脆。脾多腫大或腫脹不明顯,也常有纖維素膜。跗關節腫脹,觸之有波動感,關節液乳白黏稠,關節液增加。

(4)診斷最急性病例往往看不到任何明顯症狀突然死亡。急性病例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嗜睡、縮頸或喙抵地麵,腿軟弱,不願走動或行動蹣跚。不食或少食。眼有漿液或黏液性分泌物,常使眼周圍羽毛粘連脫落。鼻孔流出漿液或黏液性分泌物。糞便稀薄呈綠色或黃綠色,部分小鵝腹部鼓脹。瀕死出現神經症狀,如痙攣、頭或點頭,背脖兩腿伸直呈角弓反張狀,尾部輕輕擺,不久抽搐而死。

(5)防治措施預防本病首先要改善育雛室的衛生條件,特別注意通風、幹燥、防寒以及改變飼養密度,地麵育雛要勤換墊草。

最好采用“全進全出冶製飼養,以便徹底消毒。

寄生蟲性疾病種類與防治

1.鵝球蟲病

鵝球蟲病在歐美一些國家有所發生,但不常見,我國也有報道。

鵝球蟲病主要是由艾美爾科艾美爾屬及泰澤屬的球蟲寄生於鵝的腎髒和腸道所引起的一種疾病,是鵝的主要寄生蟲病之一。

(1)病原據報道,鵝球蟲有15種(寄生於腸道的14種,寄生於腎髒的1種),分別屬艾美耳屬和泰澤屬。發生最多和危害性最大的蟲種是截形艾美耳球蟲和鵝艾美耳球蟲。截形艾美耳球蟲是引起腎球蟲病的病原體,可引起小鵝腎功能障礙而導致死亡。卵囊兩端呈截錐形,卵囊和其內生階段的蟲體隻存在於腎髒或輸尿管連接處附近的泄殖腔,因此診斷時可從腎髒和輸尿管采集標本,檢查有無特征性的卵囊來確定。這種球蟲已在鵝、鴨和天鵝體內發現。鵝艾美耳球蟲是引起腸道球蟲病的病原體。其發育史與雞、鴨球蟲相似,在鵝的腎上皮細胞或腸上皮細胞內進行裂殖生殖和配子生殖,在外界完成孢子生殖。

(2)流行特點鵝球蟲為世界性分布,能造成雛鵝的大量死亡。

Pellerdy(1974年)報道,鵝球蟲遍及全世界,某些地區的感染率可高達80%~90%。Hofstzd(1978年)報道,鵝腎球蟲病在美國艾奧瓦州可造成高達87%的鵝群損失。

1974年,張福權等人調查廣東省78個鵝場,其中29個場有柯氏艾美爾球蟲流行,死亡率為3.9%~25%。1984年,謝明權等人又調查了廣東省肇慶、韶關、廣州市郊等地區20群鵝,發現鵝球蟲感染率為60%~95%,死亡率為10%~20%。1996年,胡榮新等人報道安徽省寧國縣鵝暴發球蟲病,發病多在5~7月份,病鵝年齡在15~60日齡,其中15~16日齡占24.5%,50~60日齡為12.2%,死亡率達12%~48%。

本病主要發生於小鵝身上,成年鵝多為帶蟲者,成為傳染源。

鵝因食受感染性卵囊汙染的飼料及飲水而感染。各個品種的鵝均可發生本病。發病時間為5~8月份,發病日齡分別為6日齡、38日齡和73日齡。

(3)臨床症狀截形艾美耳球蟲感染小鵝後可發生急性經過。

病鵝的症狀主要是精神委頓,衰弱,下痢,糞便呈白色,食欲消失,眼睛遲鈍、下陷,翅膀下垂,幸存鵝可能表現為眩暈和扭頸。鵝群能很快產生免疫力。感染鵝艾美耳球蟲的病鵝,食欲缺乏,步態擺不穩,衰弱,腹瀉,甚至死亡。

(4)病理變化鵝球蟲按寄生部位不同,可分為寄生於腎和寄生於腸道兩種類型。

①腎球蟲病。由具有強大致病力的截形艾美爾球蟲所引起,本種球蟲分布很廣,對3~12周齡的鵝有致病力,其死亡率高達30%~100%,甚至引起暴發流行。該病發病急,病鵝精神沉鬱,衰弱,拉白色稀糞,厭食。翅下垂,目光遲鈍,眼睛凹陷。幸存者歪頭扭頸,步態晃或以背臥地。其剖檢變化為腎腫大,由正常的淡紅色變成淡灰黃或紅色,可見有針頭狀大小的白色病灶或條紋狀出血斑點,在灰白色病灶中含有尿酸鹽沉積物及大量卵囊。

於腸道球蟲病。寄生於鵝腸道的球蟲中,以柯氏艾美爾球蟲和鵝艾美爾球蟲的致病力最強,能引起嚴重發病和死亡;其次為有害艾美爾球蟲,其他種致病力較弱。鵝艾美爾球蟲引起出血性腸炎,病鵝厭食,步態蹣跚,下痢,衰弱,小腸腫大,充滿濃稠淡紅棕色液體。小腸中下段有卡他性腸炎。剖檢變化為:急性病鵝呈嚴重出血性卡他性腸炎。自卵黃蒂後至泄殖腔病變最嚴重,腸黏膜增厚、出血、糜爛,回腸段和直腸中段的腸黏膜有麩糠樣的假膜覆蓋,取假膜壓片鏡檢,可發現大量卵囊。十二指腸至卵黃蒂處病變輕,呈輕度充血或有卡他性炎症。腸內容物為紅色至褐色黏稠物,不形成腸芯,取內容物鏡檢,可發現大量卵囊。

(5)實驗室診斷刮取假膜壓片(或取腎組織壓片)鏡檢,發現大量的裂殖體和卵囊。取腸內容物塗片鏡檢,查出大量卵囊即可確診。

可根據症狀、流行病學資料、急性死亡病鵝的病理變化、腸黏膜塗片和組織切片中發現各發育階段球蟲來診斷。

(6)防治

①加強飼養管理,及時清除糞便,更換墊料,保持清潔衛生,舍內保持幹燥,防止鵝糞汙染飼料及飲水。小鵝和成年鵝分開飼養。

於在飼料中添加抗球蟲藥物,對病鵝可選用下列藥物治療:

氯苯胍:80毫克/千克混料,連用3天。再用40毫克/千克混料喂3天。並用配合其他抗生素使用,效果更好。連用4~6天,可預防本病暴發。

鹽黴素:60毫克/千克混料喂。

磺胺六甲氧嘧啶:0.05%質量分數混料,連喂3~5天。

氯丙啉、球蟲淨或球痢靈:均按125毫克/千克濃度混入飼料,連續用藥30~45天。

廣蟲靈:按0.05%質量分數混料,連喂5天。

同時,要加強衛生管理,鵝舍應保持清潔幹燥,定期清除糞便,定期消毒。在小鵝未產生免疫力之前,應避開有大量卵囊的潮濕地區。

2.鴨鵝住白細胞蟲病

鴨鵝住白細胞蟲病已在歐美一些國家造成了危害。如沿北美東北海濱地區,鴨鵝每年的發病率高達20%,嚴重地區小鵝全部感染。

我國尚未發現,隨著國際貿易日℃頻繁和養禽業不斷發展,對鴨鵝住白細胞蟲病也應提高警惕。

(1)病原病原是西氏住白細胞蟲。吸血蠅、蚋既是它的終宿主,也是傳播媒介。

(2)流行特點西氏住白細胞蟲對鴨和鵝有致病力。在美國一個州暴發1次,使35%的鴨死亡。在另一地區,小鵝都因此病遭受大量損失,每4年中總有1次病死率超過70%。本病多發生在7月份。

(3)症狀與病變雛鴨廢食、乏力、倦怠、呼吸困難,有的雛鴨在24小時內死亡,大多數在感染後11~19天死亡。病變可見貧血、肝脾腫大和肝變性。成年鴨隻出現倦怠等症狀,很少出現急性症狀,死亡率也低。

(4)診斷根據發病季節、症狀和病變可作初步診斷,如同時能從病鵝的血液、髒器塗片以及肌肉小白點的組織壓片中找到蟲體及裂殖體即可確診。

(5)防治防止媒介昆蟲進入鵝舍或殺滅鵝舍周圍的媒介昆蟲,對防治本病有重要意義。掌握本病的發生規律,在流行前或流行初期用藥物預防,也能收到滿意的效果。預防可選服下列藥物:磺胺二甲氧嘧啶25~75毫克/千克或息瘧定1毫克/千克混於飼料,磺胺喹啞啉77~130毫克/千克溶於水中,複方敵菌淨200毫克/千克混於飼料中。上述藥物在流行期連續服用,均有良好效果。此外,在該病流行季節之前,用氯羥吡啶125毫克/千克連續口服,有良好防治效果。

治療可選用:磺胺二甲氧嘧啶500毫克/千克飲水3~7天,然後再用300毫克/千克飲水2天;磺胺二甲氧嘧啶400毫克/千克和息瘧定4毫克/千克混於飼料連續服用1周後,改用預防劑量;複方敵菌淨200毫克/千克混於飼料服用,為防止藥物中毒,可連續服用5天,停藥2~3天,然後再服用。注意適時改換藥物,以免造成抗藥性。注意搞好禽舍周圍的環境衛生,特別是對糞便要進行高溫堆肥發酵處理。

3.鵝矛形劍帶絛蟲病

矛形劍帶絛蟲主要寄生於鵝。對鵝的生長發育、增重肥育和產蛋危害很大。平均感染率為35%~37%。

鵝的小腸中,可以有多種絛蟲寄生,以矛形劍帶絛蟲危害最嚴重。本病分布很廣,多呈地方性流行,對幼鵝危害最重。

(1)病原矛形劍帶絛蟲是禽類的一種大型絛蟲,蟲體扁平、分節、呈帶狀矛形,頭節小,頂突上有8個小鉤,頸短,鏈體有節片20~40個,往後逐漸加寬。中間宿主為劍水蚤。雌雄同體,缺乏口和特有的消化器官,完全從宿主消化道的內容物中吸取營養。蟲體較大,一般長10~30厘米。

(2)流行特點中間宿主是各種甲殼動物如劍水蚤。蟲卵或孕卵節片隨鵝糞便排出體外,被劍水蚤吞食,約經6周發育為似囊尾蚴。鵝吞食了帶有似囊尾蚴的劍水蚤而受到感染。

(3)症狀與病變本病主要危害一兩個月的幼齡病鵝。鵝被該蟲寄生後,由於受蟲體的機械刺激及蟲體產生毒素和吸取營養,會使小腸壁受損,引起出血性炎症。之後出現食欲缺乏,消化機能障礙,糞便稀薄,先呈淡綠色後變淡灰色,有惡臭並混有白色絛蟲節片,食欲減退,到後期就完全不吃,煩渴,生長停滯,消瘦,精神委頓,不能起立。最後極度貧血、瘦弱而死。病鵝羽毛鬆亂,常離群獨處或停浮在水麵上。有時出現神經症狀,運動失調,走路晃。

有時失去平衡而摔倒,難以站起。夜間有時伸頸張口如鍾擺頭,然後仰臥,作劃水動作。如合並其他不良環境因素(如氣候、溫度等)能使大批病幼鵝死亡。

當大量蟲體聚集在腸內時,可引起腸管阻塞;蟲體代謝產物被吸收時,會出現痙攣,精神沉鬱,貧血和漸進性麻痹而死。

剖檢時可見小腸發生卡他性炎症和黏膜出血,其他漿膜組織也常見有大小不一的出血點,心外膜上更為顯著。腸腔內可見有大量蟲體堵塞腸道。

(4)診斷病鵝糞便中查到孕節即可確診,屍體剖檢發現蟲體也可確診。

(5)防治

①在本病流行區,成年鵝每年進行2次預防性驅蟲。第一次是在秋季,即自由放牧轉入舍飼後1個月進行;第二次在春季,即在產蛋前1個月內進行。幼鵝應在放牧後20天內全群驅蟲1次。驅蟲投藥後24小時內,應把鵝群圈養起來,把糞便收集堆積高溫發酵,以殺死排出的蟲卵,防止再傳播。

②飼喂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飼料,增強鵝體抗病能力,搞好環境衛生,消滅中間宿主。

③幼鵝容易感染絛蟲病,應與成年鵝分開飼養。

④藥物防治,應用硫雙二氯酚,按每千克體重150~200毫克,1次口服,效果最好。吡喹酮,按每千克體重10毫克,拌入飼料中1次喂服。抗蠕敏(丙硫苯咪唑),按每千克體重20毫克的劑量1次喂服。

在大群鵝藥物驅蟲時,常因品種、劑量、體質等差異以及對硫雙二氯酚的敏感性不同,有的個體在喂服後半小時內發生站立不穩,口吐白沫,閉眼靜坐等反應。此時可用阿托品注射液0.1~0.3毫升,肌內或皮下注射,即可恢複。個別恢複緩慢者,可隔2~4小時再重複用藥1次。

4.鵝蛔蟲病

鵝發生蛔蟲病的較少。據浙江省1985年調查,感染率為2%,感染強度為1條;1990年江蘇農學院對山東省10隻種鵝的檢查,感染率高達50%,感染強度為1~12條。說明鵝也可感染蛔蟲,但共感染率和感染強度都不太高,這與飼養管理的條件有關。

(1)病原鵝的蛔蟲病是由雞蛔蟲所引起。雞蛔蟲為淡黃白色像豆芽樣的線蟲,雄蟲長26~70毫米,雌蟲長65~110毫米,蟲卵為橢圓形。蛔蟲成蟲主要寄生在小腸內。雌蟲產的卵隨糞便一起排到外界。剛排出的蟲卵,因還未發育成熟,是沒有感染力的。如果外界的濕度和溫度適宜,蟲卵就能繼續發育,經10~16天後就變成感染期蟲卵(卵內幼蟲已形成一條盤曲的幼蟲)。感染期幼蟲在土壤中一般能生存6個月,鵝吃到這種感染期蟲卵後就會被感染。幼蟲在腺胃內脫殼而出,到小腸內生長發育。約經9天後、幼蟲又鑽進腸壁黏膜中進一步發育,此時,常引起腸黏膜出血,到17天或18天時,幼蟲重新回到腸腔發育成熟。幼蟲的整個發育期需要35~60天,才能完全成熟,這時鵝糞中就有蛔蟲卵排出。蛔蟲卵對寒冷的抵抗力很強,而50℃以上的高溫、幹燥和陽光直射,則很易使蟲卵死亡。

(2)症狀病鵝的症狀與感染蟲體的數量、本身營養狀況有關。

輕度感染或成年鵝感染後,一般症狀不明顯。雛鵝發生蛔蟲病後,193

常生長不良,精神不佳,行動遲緩,羽毛鬆亂,貧血,食欲減退或異常,腹瀉,逐漸消瘦。

(3)診斷僅根據症狀難以確診。如從糞內檢查到蟲卵、或剖檢看到蟲體時即可確診。

(4)防治

①幼鵝和成年鵝分開飼養和放養。

於定期檢查糞便,發現感染絛蟲的鵝群應進行有計劃的驅蟲,以防止散播病原。下列藥物可用於治療:

驅蛔靈:用量為0.25克/千克體重,或在飲水或飼料中添加0.025%驅蛔靈,但加藥的飼料和飲水必須在8~12小時內服完。

磷酸呱嗪片:用量為0.2克/千克體重。

甲苯咪唑:30毫克/千克體重,1次喂服。

左咪唑:25~30毫克/千克體重,溶於半量的飲水中混飲,在12小時內飲完。

四咪唑(驅蟲淨):如混飼時,則按50毫克/千克體重給藥。

丙硫苯咪唑:10~25毫克/千克體重,混飼給藥。

搞好鵝舍清潔衛生,特別是墊草和地麵的衛生。保持運動場地的幹燥,及時清除鵝糞並進行發酵處理,是預防本病的有效措施。

5.鵝裂口線蟲

鵝裂口線蟲是由寄生在鵝肌胃的鵝裂口線蟲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此病在各地流行較廣,有的感染可達90%以上。主要危害小鵝,常造成大批死亡。

(1)病原鵝裂口線蟲屬線蟲綱圓形目毛圓科,常寄生在鵝的肌胃角質層之下,尤其是雛鵝。

(2)流行特點本病常發生在夏秋季節,主要發生在2月齡左右的幼鵝身上,感染後發病較為嚴重,常因衰弱死亡。成年鵝感染多為慢性,一般不引起死亡成為帶蟲者。鵝群感染率高達95%以上,常呈地方性流行。鵝裂口線蟲發育無需中間宿主,蟲卵內形成幼蟲並蛻皮2次,5~6天後幼蟲發育成具有侵襲性的幼蟲。感染性幼蟲能在地麵蠕動和水中遊泳,鵝吃了含有侵襲期幼蟲的草而受感染。

也可以通過皮膚引起感染,皮膚感染時,幼蟲經肺移行,幼蟲在鵝體內約經3周發育為成蟲,其壽命為3個月。

(3)症狀病雛表現為精神萎靡,食欲減退或不食,生長發育受阻,體弱,貧血,消化障礙,有時腹瀉。若蟲體多、飼養管理不當,可造成大批死亡。蟲體少或鵝的日齡較大,則症狀不明顯,而成為帶蟲者和傳播者。

(4)病理可見肌胃發生嚴重的潰瘍、壞死、變色(呈棕黑色)。剖檢時可見大量紅色細小的蟲體寄生在肌胃角質層較薄部位,部分蟲體埋在角質層內。在腺胃和食道有時也可以找到蟲體。

(5)防治措施

①預防。要把大、小鵝分開飼養,避免使用同一場地,這樣就能讓雛鵝擺脫裂口線蟲侵襲。對於放牧場所要空閑1~2個月,在空閑期間,搞好鵝舍衛生,徹底消毒,可清除病原。雛鵝從放牧開始,經17~22天,進行第一次預防性驅蟲,以後依據具體情況進行第二次驅蟲。驅蟲應在隔離鵝舍內進行,投藥後兩天內徹底清除糞便,並進行生物發酵處理。

於治療可選用下列藥物治療:

鹽酸左旋咪唑,按25毫克/千克體重,口服,間隔3~7天驅蟲1次。

丙硫咪唑,按10~30毫克/千克體重,混合均勻拌料喂給。

驅蟲淨,按40毫克/千克體重,均勻拌料飼喂,或按0.01%濃度溶於水中,連飲7天為一個療程。

甲苯咪唑,按30~50毫克/千克體重,或用0.0125%混飼,每天1次,連用2天。

6.異刺線蟲病

異刺線蟲病又稱盲腸蟲病,是由異刺科異刺屬的異刺線蟲寄生於雞、火雞、鴨、鵝等禽、鳥類的盲腸內引起的一種線蟲病。本病在鵝群中普遍存在。

(1)病原異刺線蟲細小,呈白色,頭端略向背麵彎曲,食道末端有一膨大的食道球。雄蟲長7~13毫米,尾直,末端尖細;兩根交合刺不等長、不同形;有一個圓形泄殖腔前吸盤。雌蟲長10~15毫米,尾細長,陰門位於蟲體中部稍後方。蟲卵呈灰褐色,橢圓形,大小為(65~80)微米伊(35~46)微米,卵殼厚,內含一個胚細胞,卵的一端較明亮,可區別於雞蛔蟲卵。

(2)流行特點成熟雌蟲在盲腸內產卵,卵隨糞便排於外界,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約經2周發育成含幼蟲的感染性蟲卵。

家禽因吞食了被感染性蟲卵汙染的飼料和飲水或帶有感染性蟲卵的蚯蚓而感染,幼蟲在小腸內脫掉卵殼並移行到盲腸而發育為成蟲。

從感染性蟲卵被吃入到在盲腸內發育為成蟲需24~30天。此外,異刺線蟲還是雞盲腸肝炎(火雞組織滴蟲病)病原體的傳播者。當一隻雞體內同時有異刺線蟲和火雞組織滴蟲寄生時,組織滴蟲可進入異刺線蟲卵內,並隨蟲卵排到體外,當雞吞食了這種蟲卵時,便可同時感染這兩種寄生蟲。

(3)症狀患禽消化機能障礙,食欲缺乏或廢絕,下痢,貧血,雛禽發育停滯,消瘦甚至死亡,成禽產蛋量下降或停止。

(4)病理屍體消瘦,盲腸腫大,腸壁發炎和增厚,有時出現潰瘍灶。盲腸內可查見蟲體,尤以盲腸尖部蟲體最多。

(5)診斷檢查糞便發現蟲卵,或剖檢在盲腸內查到蟲體均可確診,但應注意與蛔蟲卵區別。

7.比翼線蟲

本病是由比翼科比翼屬氣管比翼線蟲及斯氏比翼線蟲寄生於鵝、雞等禽類氣管引起的,因病禽張口呼吸,又名開口蟲病。因其寄生狀態總是雌雄蟲交合在一起,故名比翼線蟲病。

(1)病原蟲體因吸血而呈鮮紅色,雌蟲比雄蟲大,長5~26毫米,雄蟲長2~6毫米。雌雄蟲常處於交合狀態,外觀呈Y字形。

雌蟲在氣管內產卵,卵隨氣管分泌物咳出體外或咽下隨糞便排出體外。鵝食入感染性幼蟲卵或孵出感染性幼蟲後被感染。幼蟲也可被蚯蚓、蛞蝓、蝸牛、蠅等攝入,但在其體內不發育而以包囊形式長期生存,當鵝食入了這些動物後被感染。幼蟲先移行到肺,然後到氣管內發育為成蟲。同時,野鳥和野生火雞任何年齡都易感但不發病而成為本病的自然宿主。

(2)症狀患鵝食欲下降,生長不良,消瘦,嚴重者廢食、腹瀉,糞便紅色帶黏液。特征性症狀是呼吸困難,常伸頸張口呼吸,並常伴發咳嗽和打噴嚏,時常頭,欲排出氣管內黏液和蟲體,最後因窒息、衰竭而死。

(3)病理病變可見肺髒淤血、水腫和大葉性肺炎,氣管有卡他性、黏液性炎症,有被帶血黏液所包圍的蟲體。

(4)診斷與防治根據特殊的開口呼吸症狀,經剖檢或打開口腔觀察及用棉拭子插入氣管擦裹,在氣管中發現蟲體或者用漂浮法在糞便中查到蟲卵即可確診。

對本病的防治應以堆積發酵糞便,搞好鵝舍及運動場的衛生及消毒,消滅蚯蚓等貯藏宿主。在常發鵝場及地區,應用藥物預防。

防治藥物為:碘溶液,碘片1.5克,碘化鉀1.5克,蒸餾水1500毫升,雛鵝每隻1~1.5毫升,氣管注射或用細膠管灌服;噻苯唑,按0.1%混飼,連用2周;丙硫咪唑,50~100毫克/千克體重內服,效佳。

8.毛滴蟲病

本病是由鵝毛滴蟲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其主要特征是在腸道後段的潰瘍性損傷及肝髒等髒器發生腫大。

(1)病原鵝毛滴蟲蟲體呈卵圓形,前端有4根活動的鞭毛和1個波動的薄膜,鞭毛的長度常超過蟲體的2~3倍。所有的滴蟲都有活潑的運動性。

據某些地區的調查,在本病流行地區的養禽場中,有50%~70%的成年鵝、鴨都輕度感染毛滴蟲,從而成為該病原的攜帶者。

鼠類也可傳播本病。鵝、鴨食人汙染毛滴蟲的飼料或飲水,可引起發病。尤其當禽隻前段消化道黏膜受到損傷時,更易感染本病。

(2)症狀禽隻食入被毛滴蟲汙染的飼料和飲水後,一般經5~8天會出現症狀,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

急性型:小鵝感染多取急性經過。病雛體溫升高,精神委頓,食欲下降或廢絕,而後出現跛行,行動困難,長期蹲臥。吞咽、呼吸困難。腹瀉,糞便淡黃色,消瘦。食道膨大部體積增大,頭向下彎曲。少數病例有結膜炎、流淚。口腔和喉頭黏膜充血,可見有淡黃色小結節。病鵝常因敗血症而死亡。

慢性型:病禽消瘦,絨毛脫落,常在頭、頸或腹部出現無毛區。

口腔黏膜上常積聚幹酪樣物,當形成廣泛的消化道病變後,喙難以張開,采食困難。

(3)病變急性病例在口腔及喉頭見有淡黃色小結節、有的病例因食道的潰瘍而引起穿孔。如病變隻限於腸道和上呼吸道,則部分病例可形成疤痕而康複。如病變波及內髒(如腸、肝、肺及氣囊)時,常可見到壞死性腸炎和肝炎。肝髒腫大,呈褐色或黃色,表麵有小的白色病灶。還可常見胸膜炎、心包炎和腹膜炎。母鵝輸卵管發炎、蛋滯留,蛋殼表麵呈黑色,內容物腐敗。輸卵管黏膜壞死,管腔內積有粥狀黏液,呈暗灰色或膿水樣。卵泡全部變形。

(4)診斷鵝毛滴蟲病易與螺旋體病、維生素缺乏症和副傷寒混淆,應注意類症鑒別。除根據流行病學、症狀和病理變化進行綜合分析外,有條件時應將病禽送獸醫檢驗部門進行化驗。

(5)防治在預防措施中,應注意到成年鵝體內能夠攜帶毛滴蟲(帶蟲者),因此必須把成年禽隻和幼禽分開飼養。此外,還要搞好清潔衛生。滅鼠也是預防措施中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