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規模化生態養鵝(3 / 3)

2.果園養鵝模式

利用果園養鵝和稻鵝共育類似,是一種果樹和鵝互利共生的種養模式。鵝在果園裏麵自由活動,以害蟲為食。據觀察,在吃蟲高峰期時,一羽鵝一天可以吃掉40多隻蟲子;同時鵝的食草量也很大,一羽鵝一年可以啄食300~500千克的鮮草;每羽鵝每年都能為果園提供75千克的優質糞肥。利用果園養鵝,可以同時實現控蟲、除草、肥田,大大降低了滅蟲、除草、施肥所需要的農藥、化肥和人工的費用,也減少了果品受到汙染的可能。除此以外,鵝糞中含有的較高的磷元素,可以提高果實的甜度、增加果品的著色,快速有效地提高了果品的質量。果園養鵝時,使用空間大,鵝的運動多,使鵝身體強壯,較少得病,啄食量大,生長速度快,產蛋量多。同時鵝以害蟲和雜草等天然飼料為食,不僅可以降低飼料的成本,還可以提高鵝蛋的質量,增強了市場競爭力。經測定,使用果園養鵝模式養殖的鵝,其蛋黃顏色比圈養鵝的增加了兩個比色度。

3.林下養鵝模式

林下養鵝模式主要是充分利用林地裏麵冬暖夏涼這一優越的自然環境,在樹林間巧妙地搭建塑料大棚。可以在夏天時降低鵝舍的溫度,在冬日時提升鵝舍的溫度,使肉鵝養殖由每年的1~2批飼養,發展為常年飼養,實現每年6~7批的飼養,提高了肉鵝的養殖效益和土地的利用率。利用林下養鵝,還可以淨化環境,這種模式有效地解決了農作物秸稈亂放和隨意焚燒等問題,因為它們已經被用來當作養鵝的墊料,從而轉化成了有機肥料,每公頃林地可以消化75000千克以上的秸稈,既改良了土壤,又解決了環境汙染的問題。鵝糞中含有的氮磷鉀,在施入林地後,促進了林地樹木的快速生長,使樹木的年生長率增加了5%以上,打破了林木不需要施肥、任其自由發展的傳統生產模式。

4.養鵝治蝗模式

據部分文獻記載,養鵝治蝗模式首創於1597年,即明神宗曆丁酉年。閩中發生蝗災,福建庠生陳經倫受到鷺鳥啄食蝗蟲的啟發,使用養鵝治蝗的方法,並取得了顯著的效果。養鵝治蝗不僅可以有效地控製蝗災,減少牧草的損失,而且綠色安全,不會對環境造成汙染,同時鵝在放牧期間所散布的糞便還可以增加草地的土壤肥力,促進牧草的生長,並同樣具有良好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

魚鵝混養的生態養殖模式

利用魚塘養鵝是魚鵝混養的一種生態養殖模式。據測定,魚塘養鵝可節約飼料2%~3%。反過來,鵝也為魚提供豐富的餌料,鵝有20%~30%未被消化的營養物質排入池中,具有培養魚池中浮遊生物及提供魚餌料的雙重作用。每羽鵝的糞便和潑灑的飼料可以生產2~3千克魚。同時鵝群在魚池中不斷地進行遊動、嬉水和撲打,實現了義務增氧。魚鵝混養的生態養殖模式已經推廣到全國各地,其中的經濟和生態綜合效益明顯比單純養魚模式高。據測定,魚鵝混養的生態養殖模式每公頃的純收入接近5萬元,是單純養魚模式的5.7倍。

第四節規模化生態養鵝的意義

保障動物的需求

近些年來,隨著養鵝業設施的快速發展,鵝在人工控製的設施和環境中進行集約化、工廠化生產。養鵝戶為提高生產效率,將人類的意願強加於飼養的鵝,犧牲了動物的需求。這種行為雖然大大提高了養鵝業的生產效率,給人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但隨之而來也產生了一係列的問題。尤其是片麵地追求效率的最大化,完全不考慮或者很少注意到鵝本身的感受或者鵝的健康問題,帶給了鵝緊張、不適、痛苦、疾病甚至死亡,從而引發了人們應當如何對待動物需求的問題。

生態養殖可以解決鵝在飼養過程中的一些主要問題,如飼養規模和密度過大、填飼、飲水不潔、濫用飼料以及添加劑所導致的鵝疾病和死亡問題,使鵝徹底回歸自然的養殖。

提供綠色安全有機食品

“民以食為天冶,食品的質量優劣與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息息相關。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改善,消費者對食品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然而近幾年來,劣質奶粉,注水豬肉,毒饅頭,毒豆芽,毒牛奶等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嚴重威脅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

至此,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我國政府及相關部門高度重視的事件。

而生態養鵝可以給人們提供綠色安全的有機鵝產品。

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共同發展

生態養鵝就是根據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的原理,從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將傳統的養殖方法與現代科學技術有機結合。根據林地草場、果園、農田、荒山等不同地區的特點,利用資源,實行放養和舍養組織起來的規模化養殖,以使鵝自由采食野生食物為主,以人工科學補料為輔。同時嚴格限製使用化學藥品與飼料添加劑,禁止任何激素或者抗生素的使用。通過營造良好的飼養環境、科學的飼養管理和防治疫病措施等,實現生產的標準化,提供優質的鵝產品,節省鵝飼料,控製病蟲危害,降低建築以及設施成本,減少對周邊環境的汙染,緩解農牧用地緊張問題,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綜合發展,達到農業整體的持續發展。

鵝的疾病主要由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等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飼料營養不平衡及某些藥物中毒等也是重要的發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