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光丘花園城

東京都

東京都住宅供給公社

住宅都市整備分團

1971年,美軍將二戰後接管的住宅地區(高級住宅)歸還給日本。以此為契機,東京都、練馬區、板橋區、住宅城市整備公團、東京都住宅公社聯合開發了光丘花園城。該項目作為準市中心型的超大規模新開發(開發規模約為186平方米)項目,在小區規劃上的特色是在廣域城市規劃的水平上,統一進行了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

①設施規劃

②多種形式的住棟布置規劃

在住宅區內,分散地布置了鄰裏公園、兒童公園、綠地,以步行專用道構成相互之間的聯絡交通網。為確保住宅開發的總數(12000戶),住宅區內布置了從多層到超高層(25層、30層)的各種類型電住宅。住棟的多樣性使整個小區的空間景觀形式多樣、富於變化。

③城市改造的特點

采用了利用該地區垃圾處理廠的熱能進行供暖、供熱水係統,為居民提供暖氣、熱水;采用了光纜信息係統CS,進行防災設備監控、電梯安全監控、電視等電磁波的輸送等,並正在研究準備將來進一步強化該係統,實現城市有線電視化。

2.大川端河畔城

東京都

東京都住宅供給公社住宅

都市整備公團三井不動產株式會社

該地區位於東京都中央區的隅田川河口處,原來是一片規模較大的工廠用地,地區南側分布著大片帶有古代江戶遺韻的“田園地區”。為充分發揮這一區位優勢和該地區的人文特色,在促進土地的高效利用的同時,盡量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建設舒適的城市中心定居型住宅,力圖恢複東京都中心部的居住空間,這就是該開發項目的主要目的。該項目也是東京都的“我的家鄉設想”的項目之一。

該開發項目作為“大川端地區特定住宅街區綜合改造促進事業”,是由東京都、東京都公社、住宅城市整備公團、三井不動產以官民合作的形式共同實施的水畔開發的先驅項目。

該規劃的內容如下:

①建設市中心定居型住宅——以恢複市中心定居入口為目的,由4家實施主體共同建設2500戶住宅,以滿足市中心的居住需求。

②設置文化商業等設施——為提高生活文化水平,扶植城市型產業,計劃設置科技大廈。科技大廈將設計成具有文化大廳、文化俱樂部、體育俱樂部、住宅設施等綜合設施。

③將隅田川防潮堤改建成緩坡斜型堤壩——將防潮堤改建成一個可以戲水的緩坡斜形堤壩,創建出一個開闊的供居民休閑的親水空間。

④改造公共設施——改造中小學的教育設施,建設與親水空間融為一體的公園、綠化空間;加強生活基礎設施的建設,計劃建設一條通往對岸的城市規劃道路,作為該地區的交通幹路。

3.高見伏勞拉爾村

大阪市

大阪市住宅供給公社

住宅都市整備公團

該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大小工廠以及木結構住宅混合存在的地區。為充分發揮距大阪站隻有3.5km的區位優勢,該地區的再開發事業就是要建設一個工作地點與住處相接近的市區住宅區。開發手法主要是依據特定住宅市區綜合整頓促進事業及住宅地區改造事業的規定進行,土地利用規劃如下表所示。

集合住宅區規劃的特點是將規劃區分成新川河畔區、以室外空間為中心的活動區、沿街鬧市區三個大區域,形成由多層、高層、超高層住棟混合組成的、頗具特色的、富有魅力的城市住宅區。

①以地區的主要街道(高見1號線)作為生活軸上的社區交流區,與生活核心軸連成一體化。為創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空間,沿生活核心軸平行布置了帶大型露台的多層住宅(臨界住宅)。

②計劃將地區公園、兒童公園、小廣場連接成一體,形成一個連續的步行專用道空間,並可兼為上學、購物的通道。沿道通過布置高層塔式住宅,可利用節餘的空間盡可能多地布置一些室外廣場,營造出一個表情豐富的步行專用道空間。

③在新澱川的河畔區,布置超高層住棟,將水景、開放空間和河畔融為一體,並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4.浦安東方海岸

住宅都市整備公團

該開發地區位於浦安東部,是由千葉縣企業利用公有水麵填海造成的人工土地,公團取得;地後,進行了土地規劃整理。雖然是新開發的住宅地區,但由於其地點距東京都中心東部僅20km處,再加上附近有東京迪斯尼樂園和海岸等極具特色的觀景點,所以盡管位於市中心,但仍具有豐富的觀光資源,可以說是位於市內的休閑地。該小區充分發揮其地理位置的優勢,以建設麵向未來的住宅為開發目標。

該小區的規劃設計參照了公麵的21世紀城市住宅樣板項目的交際住宅(交流住宅)的提案。以前的小區開發主要是以集合住宅的空間設計和小區的公共設施、生活設施的規劃為主,而該小區的開發則具有以下兩大特點。第一是住宅規劃是在了解了居民的生活方式之後製定的;第二是引進了生活服務體係這一新的策劃觀念。

在小區的入口處布置塔式住宅——小區的標誌

積極參與街道建築立麵設計——布置街道景觀參與型住宅(加1住宅)、以大門廣場來引導人們進人小區空間~人車共存公共空間——達到100%的停車場設置率②軟件(生活服務)通過建立生活服務係統,為居民提供各種生活服務,通過建立信息交流係統,為居民提供信息服務、安全管理。

5.穀津花園村

住宅都市整備公團

該小區是在原穀津遊園舊址上規劃的高密度多高層集合住宅區,在規劃時,盡量保留了原穀津遊園與當地景觀的和諧氛圍(薔薇花園)和地區南部開闊的穀津灘塗自然環境。

規劃設想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將包括為該地區人們所喜愛的原薔薇花園在內的地區公園布置在與地區西部現存住宅區相鄰的位置,並將其作為區域級公園進行改造。

②按城市幹路(城市規劃街道)和小區內幹路的走向,將住宅用地分成3個組固,各組團內支路、宅前路的規劃充分考慮到人車共存這一主題宗旨,設計周到細致。

③為追求高密度開發、較高的停車位設置率,將住棟之間的空間定位為人車共存的空間,在住棟間停車場、步行空間進行同樣的鋪設、綠化、創造出一個協調統一的空間環境。

④在與地區公園的毗連之外,分別布置塔式高層住宅和麵向公園的南北走向的高層住宅,使住棟群的景觀構成富於變化。

6.柏葉公園住宅

住宅都市整備公團

該項目是作為原美軍通信所基地(約18每平方米)利用規劃的一環而實施的。從長期、廣域的觀點考慮,該基地的利用規劃采取1/3分割利用法,即1/3用於當地設施(柏葉公園、高中、小學);1/3用於國家設施(警察廳通信所、千葉大學園藝係、國立癌症中心、公團住宅用地等);剩下的1/3作為將來開發的備用地由千葉縣政府進行土地規劃整理。

該開發地區距東京都中心30km,距柏市中心5km,位於柏市中心的西北部。根據該開發地區地理位置、當時的市場環境、地區用途(第一種住宅專用地區)等條件,決定開發獨立住宅,力圖以集合式獨立住宅的理念建設社區,創造良好的社區環境。

在整體開發規劃中,該住宅小區與大型公園(柏葉公園,占地約45每平方米)相鄰,並位於與現存住宅區的相連接的位置上。在規劃時,充分考慮到與周圍地區的交通規劃的銜接,力圖設定明確的生活領域,實現人車混流和分流,以形成該住宅區獨特的街區景觀。其特點如下:

①街區構成

以連接現存住宅區和柏葉公園的南北綠化道路公園(路寬8~10m)為主。

通過與綠化道路垂直相交的狹長街道構築成大致為20戶左右的生活領域~宅基地長為80m,通過住宅之間的間距空間、附加價值空間等演繹出獨特的小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