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3 / 3)

錄曰:愚觀康節,不但知興衰於既往,實能驗理亂於將來。其子伯溫,不但無黍於其父,實欲兼善於其友。自今觀之,元祐重臣,胼首就戮,全身者何人也;二程高第,闔門遇害,保家者何人也。動而有悔,而名亦車,出而殉人,而己先喪。陷仇怨,則人情可惜;甘洪認,則物理全乖。盍若奮身於治朝,免禍於亂世耶。進於聖門,可謂先覺,是貫智者不惑,不得以氣數之學者累之也。

《近思錄》:張橫渠問於程明道曰:定性未能不動,猶累於外物,何如。明道曰:所謂定者,動亦定,靜亦定,無將迎,無內外。苟以外物為外,牽己而從之,是以己性為有內外也。且以性為隨物於外,則當其在外時,何者為在內。是有意於絕外誘,而不知性之無內外也。既以內外為二本,則又烏可遽語定哉。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事而無情。故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太公,物來而順應。《易》曰: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苟規規於外誘之除,將見滅於束,而生於西,非惟曰之不足顧,其端無窮不可得而除也。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適道,太率患在於自私而用智。自私,則不能以有為為應邇;用智,則不能以明覺為自然。今以惡外物之心,而求照無物之地,是反鑑而索照也。《易》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與其非外而是內,不若內外之兩忘也。兩忘,則澄然無事矣,無事則定;定則明,明則尚,何應物之為累哉。聖人之喜,以物之當喜;聖人之怒,以物之當怒。是聖人之喜怒不繫於心,而擊於物也。是則聖人豈不應於物哉,烏得以從外者為非,而更求在內者為是也。今以自私用智之喜怒,而視聖人喜怒之正,為何如哉。夫人之情易發而難製者,惟怒為甚。第能於怒時,遽忘其怒,而觀理之是非,亦可見外誘之不足惡,而於道亦思過半矣。

錄曰:愚觀定性一書,乃知先生深造獨得,而非諸子之所能及也。夫以人之累於外物,乃不能收其放心。至於定性,則無將迎,無內外,合動靜,而如一矣。其所至妙至妙者,莫如廓然而太公,物來而順應。反覆辯証,不越乎此。然可指而易老者,莫如其情,故又以喜怒言。若乃直指所由進之路,則自忘怒,觀理始也。一篇之中,大要在於明覺自然,大戒在於自私用智,與顏子之明睿所照,曾子之定靜安慮,子思之誠明謂性,孟子之以利為本,周子之明通公溥,無乎不盡。此其所以超出千古,又何待於著迷而後為成書也哉。

陸九淵生三四歲,問其父曰:天地何所窮際。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誌寢室。及總角,與止異,凡兒見者敬之,謂人曰:聞人誦伊川語,奚為,與孔子孟子之言不類。初讀《論語》,即疑有子之言。他曰讀書,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忽大省曰: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又嘗曰:束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至西海、南海、北海有聖人出,亦莫不然。千百世之上,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至於千百世之下,有聖人出,此心此理,亦無不同也。後登進士,至行在,士爭從之遊,言論感發,聞而興起者甚眾。教人不用學規,有小過,言中其情,或至流汗。有懷於中而不能自曉者,為之條析其故,悉知其心。亦有相去千裏,聞其大槃,而得其為人。嘗曰:念慮之不正者,頃刻而知之,即可以正。念慮之正者,頃刻而失之,即為不正。謂學者曰:汝耳自聰,目自明,事父自能孝,事兄自能弟,本無欠闕,不必他求。又曰:此道與溺於利欲之人言,猶易,與溺於意見之人言,卻難。或勸其著書,曰:六經註我,我註六經。學苟知道六經,皆我註腳。嘗與朱熹會於鵝湖,論辯所學,多不合。及熹守南康,九淵訪之,熹與至白鹿洞,九淵為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一章,熹以為切中學者隱微探瘋之病,至聽之有泣下者。

錄曰:愚觀朱陸之學,所以異者,良由資稟之不同也。九淵自三四歲時,已窮究天地之所際,則其長也,安得不主於性。朱子則銖銖而累之,寸寸而積之,及其至也,安得不主於學。然則二夫子之所長,各有所究,本不相悖,不相害也。譬之聖門,曾子之才魯,子貢之質敏,然同歸於一貫者,有夫子為之點化也。時聖人不作,諸子各立門牆,而無統會依歸之所,是以紛紛異同,蚓及門者從而咻之,不知尊德性,道問學。子思傳於仲尼,未嘗偏廢,初不可岐而二也。曷若大道為公,智慮其不切於己也,不鈴異己;學慮其無補於人也,不叉為人。使當時莫得而議,後世無得而非,玆非所謂大同者哉。愚恐後之議者,愈繁愈遠,斯錄,所以弘道,故不可不著。

《水東曰記》:明昊思庵先生訥,常言世俗淺學,談及後進,輒曰:此韻府覃玉,秀才好趁航船耳。蓋言其破碎摘裂,祗如往來草坐偶語,無有一高智識關鍵也。先生嘗熟《世家》,自少警敏,絕人於書,無所不讀。嘗從其先君子遊宦四方,閱歷既廣,退而昆潛含養三四十年,所以其學博而核,其氣剛而大,其識卓而明,所著性理旱書,補註小學集解,有功於儒先,其立論於性理之奧,尤多所闡明。

錄曰:公蓋起於薦舉,不由科目,而其言乃切中當今學士大夫之病,視昔張程朱陸大不伴矣。然則,學者其可不猛省乎。此錄之所以終也。

弘道錄卷之四十七竟

#1『輛』原作『兩』。

#2『晝』原作『書』,今據文義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