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山禪師走了出來,臉上洋溢著淨蓮般的微笑。他看著滿院的僧眾,大聲說:“我在世間沾了一點閑名,如今軀殼即將散壞,閑名也該去除。你們之中有誰能夠替我除去閑名呢?”
殿前一片寂靜,沒有人知道該怎麼辦,院子裏一片寧靜。忽然,一個前幾日才上山的小和尚走到禪師麵前,恭敬地行禮之後,高聲說道:“請問和尚法號是什麼?”
話剛一出口,所有的人都投來埋怨的目光。有的人低聲斥責小和尚目無尊長,對禪師不敬,有的人埋怨小和尚無知,院子裏鬧哄哄的。
洞山禪師聽了小和尚的問話,大聲笑著說:“好啊!現在我沒有閑名了,還是小和尚聰明呀!”於是坐下來閉目合十,就此涅槃了。
小和尚眼中的淚水再也忍不住,流了下來,他看著師父的身體,慶幸在師父圓寂之前,自己還能替師父除去閑名。
過了一會兒,小和尚立刻就被周圍的人圍了起來,他們責問道:“真是豈有此理!連洞山禪師的法號都不知道,你到這裏來幹什麼?”
小和尚看著周圍的人,無可奈何地說:“他是我的師父,他的法號我豈能不知?”
“那你為什麼要那樣問呢?”
小和尚答道:“我那樣做就是為了除去師父的閑名啊!”
真正的智者永遠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就像故事中的洞山禪師和那個小和尚,除去虛名,就是除去不必要的負擔,內心也因此得以寬慰。明白其中道理,人生便會得到解脫,一切煩惱和麻煩也會遠離自己。
這種思想正為季老所崇慕的。陶淵明“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精神境界也是季老極為認同的。看破名利,名利是名利,看不破名利,名利還是名利。所不同的是我們的態度。有一位學者說:“假如看破名利,好比把人世間所有的追求都當做掛在驢子前麵的胡蘿卜,那樣的人生想必是絕望而寡趣的;而假如根本看不破,把利害得失看得比山高、比水深,患得患失,那麼人就會變得特別輸不起,甚至小肚雞腸、鉤心鬥角、不擇手段,那樣即便得到點名利,則不要也罷。”人最重要的是應該做到如季老那般的平常心——有就有,沒有也不奢求。
所以,無論到了何時,都要明白一個道理,人生之中許多事物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季老辭去諸多頭銜就是這個道理。即使它曾經使你風光無比,到了該丟棄之時即可大膽丟棄,無名一身輕,懂得了這些,生活就會少掉許多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