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第三章4辭得了尊名,辭不了尊敬
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學問鑄成大地的風景,他把心彙入傳統,把心留在東方。
——2006年“感動中國”頒獎辭
名利本為身外物,卻是許多人執著追逐之物。五千年曆史,自從有了階級的觀念,追名逐利變成了世俗人生活必不可少的內容,無幾人能免俗,這正應了那句“名利本為浮世重,古今能有幾人拋”。季老也稱自己是愛名利之人,卻不是追逐名利者。他活了近百年,什麼名利都已看得通透。
《在病中》一文中,季老疾呼:快快摘掉頭上的三頂高帽—— “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季老自問隻是寫了一些關於國學的文章,但對國學沒有深入研究,與其他國學大師比起來根本算不了什麼,所以“國學大師”對他來說完全是無中生有。季老也不承認自己是學界泰鬥,泰山北鬥者,地位至高無上。他這一輩子隻是爬格子,作為教育者工作了幾十年,若說“苦勞”倒是有一點,但他一直擔任行政工作,絕對沒有什麼學術上的巨大成就,所以稱學界泰鬥有點名不副實。至於“國寶”,使他立刻聯想到憨態可掬的大熊貓,他自問比不上熊貓的可愛,也沒什麼特別之處,可是每到一處大家都這麼叫他,這“國寶”的稱呼更讓他覺得這是“無妄之災”。季老的一生都在謙虛和淡泊中度過,名利對於他來說,已經是淡而無味的東西,有則有,無則無,不該得到的就絕不能拿。
縱觀季老對待稱號、名利的態度,不難發現,季老雖學識淵博,在學術界、文化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卻謙虛有加,而季老此種態度的實質卻是:他已將名利看透,稱謂隻是一個名號,圖有表麵光鮮,有名無實。季老也是以自身的言行告誡我們:莫為名利所累。
著名高僧弘一大師也自始至終都是一個不為名利困擾的人,即使在他作為法師再度出名之時,依舊對“法師”、“老法師”、“律師”等諸如此類的名目十分反感,總是要求別人在寫書或稱呼他時去掉。
他認為一個真正的學者、追求學問的人就應該孑然一身,踏踏實實地做學問,不應該為了名利而去沽名釣譽。為名利牽絆,隻會讓我們驕傲自滿,而做學問則需要實實在在的精神。
的確,虛名無益,古哲雲:“嚼破虛名無滋味”。可謂一針見血。下麵故事中的小和尚就深知此理:
洞山禪師感覺自己即將離開人世了。這個消息傳出去以後,人們從四麵八方趕來,連朝廷也急忙派人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