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七
人我眾生壽者,寧分彼此高低。法自通照沒吾伊,念念不須尋覓。
見是何嚐見是,聞非未必聞非。從來諸用不相知,生死誰能礙你。
人我眾生壽者,彼此高低,吾伊見聞是非,皆是假相。能於此等處,一概通照看的破了,付於不知,生也如是,死也如是,生可也,死可也,生死無礙.自然了卻生死矣。
其八
住相修行布施,果報不離天人。恰如仰箭射浮雲,墜落隻緣力盡。
爭似無為實相,還元返樸歸淳。境忘情盡任天真,以證無生法忍。
無相之相,即是實相。實相不從住相,修行布施,果報中成,乃從返樸歸淳;境忘情盡中生。識得實相,一動一靜,俱是天真,自獲無生法忍矣。《楞嚴經》曰:“是人即獲無生法忍。”疏雲真如,名無生,法無漏,真智名忍。
其九
魚兔若還入手,自然忘卻筌蹄。渡河筏子上天梯,到彼悉皆遺棄。
未悟須憑言說,悟來言語成非。雖然四句屬無為,此等仍須脫離。
筌所以捕魚,得魚可以忘筌;蹄所以捕兔,得免可以忘蹄。筏所以渡河,過河可以棄筏;梯所以上高,已高可以棄梯。比之言語,所以辨理,理悟可以忘言。然忘筌蹄棄筏梯四句,雖是教人悟的真性,本屬無為,亦不可以空空無為,即便了事。若隻空空無為,如何得到真如妙覺之地。必須將此無為脫離,方能深造自得。
其十
悟了莫求寂滅,隨緣且接群迷。斷常知見及提攜,方便指歸實際。
五眼三身四智,六度萬行修齊。圓光一顆好摩尼。利物兼能自濟。
佛法以悟性為先,非悟了便空空無事。須要將這個空性,歸於實處,方是真正佛性。故曰:“悟了莫求寂滅,隨緣且接群迷。接群迷正所以行方便立功行耳。五眼者,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是也。三身者,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是也。四智者,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是也。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是也。萬行者,一切方便功德是也。五眼三身四智六度萬行,內外兼修,真如本性,愈煉愈明。如一顆摩尼寶珠,光輝照耀,通幽達明,利物利己,永為有用之物,豈僅一空而已乎?”
十一
我見時人說性,隻誇口急酬機。及逢境界轉癡迷,又與愚人何異。
說的便須行的,方名言行無虧。能將慧劍斬摩尼,此號如來正智。
此詞重在“能將慧劍斬摩尼,此號如來正智”二句。如來正智,無處不通,即慧劍也。因其正智能以除妄歸誠,故號慧劍;因其正智圓明不昧,無時不在,故號摩尼。斬摩尼非斷絕之謂,乃采取之義,不使光輝外用耳。以體言則為摩尼,以用言則為慧劍。慧劍摩尼正智,總是一個,不是三物。這個正智,不是口說成的,須要身體力行度煉出來,方為得真。若身不能行,隻圖口說,機鋒應便,以為見性,及至逢境遇事,即便昏迷,濟得甚事?故曰:“能將慧劍斬摩尼,此號如來正智”言。言行無虧者,方是正智;口急酬應者,不是正智也。
十二
欲了無生妙道,莫非自見真心。真身無相亦無音,清淨法身隻恁。
此道非無非有,非中亦莫求尋。二邊俱遣棄中心,見了名為上品。
見了真心,即是妙道,再不必別處尋妙道。夫真心不染不著,不動不搖,無相無音,又名清淨法身,是心也,是身也。非有非無,即有即無,不可於有中尋,不可於無中求,亦不可於非有非無中取。三者既非,試想是個什麼物事?見得此物事者,頓超無生,名為最上一乘之妙道。真身真心,原是一個。以體言謂真身,以用言謂真心。體用如一,身心渾望,形神俱妙,與道合真,非無生之謂乎?
附:
讀《周易參同契》
大丹妙用法乾坤,乾坤運兮五行分;五行順兮常道有生有滅,五行逆兮丹體常靈常存。一自虛無質兆,兩儀因一開根,四象不離二體,八卦互為子孫。萬象生乎變動,吉凶悔吝茲分。百姓日用不知,聖人能究本源。顧易道妙盡乾坤之理,遂托象於斯文。否泰交,則陰陽或升或降;屯蒙作,則動靜在朝在昏。坎離為男女水火,震兌乃龍虎魄魂。守中則黃裳元吉,遇亢則無位無尊。既未慎萬物之終始,復姤昭二氣之歸奔。月虧盈,應精神之衰旺;日出沒,合榮衛之寒溫。本立言以明象,既得象以忘言。猶設象以指意,悟真意則象捐。達者惟簡惟易,迷者愈惑愈繁。故之修真之士,讀《參同契》者不在乎泥象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