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宗乃《悟真篇》外集。仙翁著《悟真篇》之後,尚恐本源直覺之性,有所未究,又作為歌頌樂府及雜言等,附之卷末,以備性命雙修之道也。
絕句四首
其一
如來妙體遍河沙,萬象森羅無礙遮。
會的圓通真法眼,始知三界是吾家。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真空之性也。真空不空,故其體至妙。真空之性本無體,因其內含妙有,以妙為體耳。若空而不妙,即是寂滅頑空,非如來真性,如何能遍河沙?如何萬象無礙無遮?因其妙而不空,所以體遍河沙,而無處不通;因其空而能真,所以萬象森羅,不能礙遮;因其遍河沙無礙遮,又謂圓通法眼。圓者無頭無尾,無背無麵,無前無後,無上無下,無內無外,即如來也。通者,無處不在,無時不現,大則充滿天地,小則細如毫毛,即妙體也。惟圓能通,惟通故圓,光輝朗照,一切境遇,皆傷他不得,故得法眼,即正法眼藏者是也。會的這圓通法眼,便是親自見得如來妙體,則非色非空,即色即空,天堂地獄,一概掃去。三界即是一家.十方即是全身也。
其二
視之不可見其形,及至呼之又卻應。
莫道此聲如穀響,若還無穀有何聲?
視之不見形,空也;呼之又卻應,有也。因空而有,如穀應響;空而不空,似是如來妙體矣。然如來妙體,常空常有,常有常空,何須呼而後應?因呼而應者,猶有空在。有空在,猶為空所拘。空而不通,算不得如來妙體,不如將這個空的東西,一棒子打個粉碎。空無所空,聲自何有?既無有聲,自亦無空,無空無聲,大解大脫,活潑潑的。所謂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更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也。
其三
一物含聞見覺知,蓋諸塵境顯其機。
靈常一物尚非有,四者憑何作所依。
聞見覺知四者,皆昭昭靈靈,識神一物所出。因其一物常靈,所以在諸塵中,四者朋黨互發,無有片刻寧靜也。若能將此靈常一物除卻,則四者無所憑依,而自消滅。一切迷人,識不得如來本性是真空妙有的物事。直以昭昭靈靈之識神,以為真實,或空此一物,或守此一物。殊不知此物為生生死死之根蒂,曆劫輪回之種子。若不將此一物連根挖去,如何認得如來本性?所謂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者是也。
其四
不移一步到西天,端坐諸方在眼前。
項後有光猶是幻,雲生足下未為仙。
如來本性,無頭無尾,無背無麵,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以言其有,又似無;以言其無,又卻有。不落於有無之象,其光通幽達明,能照三幹大千世界,乃自然之妙覺,原不是坐出的。一切參禪打坐之客,專弄識神之流,見些幻景假象,或夢遊西天,或項後生光,或杳冥而眼見諸物,或恍惚而雲生足下,自以為正果成佛,差之多矣。有誌於道者,須要先將一切旁門外道,盡皆掃去,再在無形無色處,追究出個真實妙覺,本性方能得濟。
性地頌
佛性非同異,千燈共一光。
增之寧解益,減著且無傷。
取舍俱無過,焚漂總不妨。
見聞知覺法,無一可猜量。
頌名性地,蓋以真性本體,如地之不動不搖,同之異之。雖境遇事物萬殊,而總以平等之心應之,如千燈之照,無非一光照之,燈不一而光則一。這個性無所增,無所減,無所取,無所舍,火焚水漂,俱皆不能妨礙,亦如地之山重也能載的,水衝也能受的,萬物傷損,俱皆容的。地如是,性即如是。聞見知覺,一無所有,強而名之,惟空而已。空非寂滅之謂,乃因物付物,隨方就圓,以無心應之也。
生滅頌
求生本自無生,畏滅何曾暫滅。
眼見不如耳見,口說爭似鼻說。
如來本性,原是無生無滅的,強求生而畏滅者,何嚐生而不滅乎?有生即有滅,無生方無滅。因其本性無生無滅,故不可眼見,隻可耳見;不可口說,隻可鼻說。眼見口說者,有生有滅之性,耳見鼻說者,無生無滅之性。眼見口說的,皆不是性;耳見鼻說的,方才是性。不見之見,方是真見;不說之說,勝於有說。蓋這個無生無滅的性,無頭無冕,無背無麵;非有非無,不空不色,見個什麼?說個什麼?若能見能說,便不是真空本性了也。
三界惟心頌
三界惟心妙理,萬物非此非彼。
無一物非我心,無一物是我己。
三界者,色界、欲界、無色界。色欲二界,有心之界。無色界,無心之界。有心無心,皆非佛性。頌名三界惟心,非有非無,有無俱不立,物我悉歸空。無心之心,始謂真心;真心之心,萬物一體,無分彼此。無一物非我心者,不著於空也;無一物是我己者,不著於色也。不著於空,不著於色,一心而已。一心即是一性,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也。
見物便見心頌
見物便見心,無物心不現。
十方通塞中,真心無不遍。
若生知識解,卻成顛倒見。
睹境能無心,始見菩提麵。
見物便見心,無物心不現者,有識有知之人心也。十方通塞中,真心無不遍者,無識無知之真心也。人心因物有無而生滅,真心靈光常朗,有物也是這個,無物也是這個,十方通塞,無處不是這個。也不生,也不滅,非有識有知之人心可比。若以有識有知解真心者,便是人賊為子,顛倒之見,錯了多矣。蓋真心是圓陀陀、光灼灼,淨倮倮,赤灑灑的,不離於諸境,不著於諸境。人能睹境無心,便是真心,便是菩提本麵,不必別處再尋菩提本麵。要之無人心,始能見真心。真心一見,立證菩提,頓超彼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