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曰:此第三結也。說法者者,謂總舉說法也。無法可說者,謂真理中無有少法可說也。謂要達遍計所執空無而說,是名說法也。若執真如為實無說,即非說法也。
無著雲:報化有說,法身無說。若言法身有說如報化者,即為謗法佛也。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述曰:舍衛漏此文。世親:此第三疑中第三文也。謂有疑曰,若言諸佛說者,是無所說法;不離於法身,亦是其無,有何等人能信如是甚深法界耶?就釋此疑中,初善現問,次如來答。此初也。
無著雲:第六心具足中複有六種:一者,念處;二者,正覺;三者,施設大利法;四者,攝取法身;五者,不住生死涅盤;六者,行住淨。此為初也。問意雲:如來在世,慈悲平等為眾生說,有能聽聞而起思念,如理作意,如法修行,法隨法行,當得成佛。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諸惡眾生,聞說此經之時,有能生信,起於思念,如佛在世時不?佛答言有,為顯有眾生能思念故,名為念處。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
述曰:此第二佛答中,初標、次釋。此初也。彼非眾生者,謂非是闡提無佛性等眾生;非不眾生者,是聽聞般若,發心成佛眾生也。
無著雲:彼非眾生者,第一義故;非不眾生者,世諦故;眾生眾生者,顯示說第一義,是不共及相應故。
【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述曰:此釋也。初言眾生謂凡夫眾生;又眾生者者,謂發菩提心修行眾生也。如來說非眾生者,謂非是闡提無佛性眾生;眾生是名眾生者,是發心眾生也。此上意雲此經典生信心者,即是發心修行成佛眾生,非是無性眾生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述曰:世觀雲:此大段中破第四疑也,即是第二展轉釋中第二疑也。於中曲有二疑。此初也。
謂有疑曰,若如來不得一法,名無上正等正覺者,雲何離於上上證轉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就此文中有二:初,善現問,次,如來即廣辨其義。此初也。為無所得耶者,謂耶是問詞,不是不定詞也。直問佛雲:如來無所得耶?所以佛即印之。若不定為問雲為得不得耶者,佛如何即印耶?故今問意雲:真如理中佛得無上菩提不?
無著雲:此是心具足中第二為正覺故,即謂能證所證觀照實相也。故解深密雲:菩提菩提斷,俱名為菩提。大智度雲:說智及智處,俱名為般若也。謂此為令眾生斷除二障,得二菩提,而有此文,故言為正覺故也。於中文有其五:初,顯示阿耨多羅語,謂無上覺即是法身菩提也;次,已下顯示三藐三菩提,謂正覺即是報身菩提也。以無我人下,雙成上二,前中初問,次印。此初也。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述曰:此第二印問愜真也。謂真理之中,無如所執少有所得,名為菩提也。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述曰:世親雲:此為第三廣辨其義也。於中有三:初,明不增減;次,顯無差別;後,修一切善下,彰方便滿足。此初也。是法平等者,謂真如理無增減故;無有高下者,謂有為法有取舍,菩薩於十地中得勝無漏而舍劣故,無為無勝劣可取舍故,言無高下也。
無著雲:此顯示三藐三菩提,即謂正遍知也。是法平等者,謂一切諸佛共得菩提,智無勝劣故也。無高下者,謂一切諸佛起化身,各類共等,乃至壽命亦等也。子雲:平等者,謂法身;高下者,約報化,謂一切佛報身報身等,化身亦爾也。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述曰:世親雲:此第二顯無差別也。謂一切諸佛法,無我、法執故,法身平等,無有差別,若勝若劣也。
無著雲:自下雙成上二:初,成上阿耨多羅法身菩提;次,成上三藐三菩提報身菩提。此初,可知也。
【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述曰:世親雲:此第三彰方便滿足也。於中初正顯,次結成。此初也。謂要近善知識,聽聞計念,如法修習,法隨法行,善根滿足故,契證真理,名為成就阿耨菩提也。
無著雲:此成上三藐三菩提也。於中初正成,次結釋。此初也。謂前言無我等,除其有執也;今言修善者,破其空執也。我、人空故,須遣自妄心;依圓有故,須存其善法。所以唯學有以非空,妄想以之而更長;唯學空而非有,真智無因而不生;滅妄想於空門,起真心於有府,有空雙觀,方成中道也。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述曰:此第二文也。所言善法者者,謂求菩提善法,或無漏法,順無漏法也;說非善法者,非是有漏生滅惡善法也;是名善法者,是出世善也。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
述曰:世親雲:自下破第二子段疑。謂有疑曰:若一切善法滿足得菩提者,則所說法,不能得大菩提。何以故?以所說法,無記法故。謂此意雲:其能詮教有名句文,體是無記,如何聽聞而生善耶?此是小乘人疑也。就破此疑中,初舉功德,次以受持校量。此初也。
無著雲:此即心具足中第三為施設大利法故。於中有二:初,明大利法,次,汝等勿謂下,彰所利生。初、中,先舉財施,次,以受持校量顯於福利。此初也。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述曰:世親雲:此第二以受持校量也。此經稍略,餘本不同此也。世親雲:此法雖言無記而能得菩提,以遠離所說法,不能得大菩提故,此法能為菩提因故;又言無記者,不然,汝法是無記,我法是善故,此就彼宗釋,佛語是善也。又大乘義一得佛已,聲及名句並是善,是故一受持時,即為菩提廣大因故,勝餘無量珍寶布施也,此正破前疑。百分不及一等者,論家有四種校量勝,謂一者數勝,二者力勝,三者無相似勝,四者因勝。解雲:
數勝者,謂以數校量,謂小乘有六十二數,華嚴有一百二十番數,此方有十五故,謂一十百千萬等如是諸數校量者,於生死果報悉可得知。若受持此經,當得成佛所有功德,非此數等之所校量,故雲數勝也。
力勝者,名為情計勝,謂布施等所獲世間人天善果情計可知,今此受持之因,情計所不計度也。
不相似勝者,謂喻勝也,世間福果喻可能喻,受持之因所得勝果,無喻以可喻也。
因勝者,謂時勝,世間福果可以時限校量多少,此所得果,盡未來際無時分限,不可校量也。如論四名,當人立數計喻時等名也。無著意可知也。以此校量受持既多,即是施設大利法也。
【須菩提!於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
述曰:世親雲:此即曲文中第三段疑也,即是展轉中第三段疑。於中曲有四,至文當悉。此即初也。謂有疑曰,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者,雲何如來名為度眾生耶?就破此疑中,初勸彼除疑,次廣成自義。此初也。謂報化二身,隨機利物,有高有下,可有思念,當度眾生,謂慈悲本願緣故;法身真理,湛寂無思,如何有念當度生耶?但起智作證,即名為度故。又化身隨現,可示度生之思念,報體久無分別之思,如何起念?如末尼珠隨求雨故。又凡夫執由遣而念我當度,諸佛分別永亡,當度之思不有,但隨所化,應機示念也。如是故重汝無作念也。又真理之中都無所得,亦無眾生當可度也。
無著雲:此為第二明所度眾生,科釋其文,大意無別也。
【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
述曰:此第二成自義中。初慰喻其心,示實道理;次成無實度說,假我非真。此初也。謂真理中無有眾生如來可度,隨於外化,可度假生也。
【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述曰:此第二文也。於中初成無實度,次說我非真。此初也。謂如來若說實有眾生實可度者,是則我執未亡,不名為佛也。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述曰:此第二說我非真中,初說我非真,凡夫妄取;次明凡亦非實,但假施言。此初也。如來說有我者,謂因緣和合而假說之;則非有我者,非實執之我也。凡夫以為有我者,所執取故。此意雲:如來說有我者,為除無我怖故。所以初修習必依於我,後漸契真,我相自遣,若言無我,唯欲造修,我即空故。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述曰:此第二,明凡亦非實,但假施言也。謂於貪嗔未亡之類,假名凡夫,非如其言即實凡夫也。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述曰:世親雲:此即展轉疑中第三段疑也。於中曲有三段。此即為初文也。謂有疑曰:雖相成就不可得見如來,以非彼體,以如來法身為體;而如來法身,以見相成就,比知則知如來法身為福相成就。此疑意雲:報化二身,即以法身為體,其外報化身既有相好,以外比知內,法身亦應有其相好也。如睹人麵,即知心事故。就此之中,文有其五:一者,如來問,二善現不正答,三如來卻質,四善現正答,五舉頌以成。此初也。問意雲:可於報化身三十二相觀法身如來不?
無著雲:此即心具足中第四為攝取法身故。謂欲令諸眾生內觀真理清淨法身,外自具其形相,不可以其形相而觀法身如來。就此之中文有三。初問答略顯,次舉頌廣成,後釋外意難。前中有四,如文可知。然準餘本,無善現不正答,亦無如來卻質之文。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述曰:義可知也。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彼如來妙體即法身諸佛法體不可見彼識不能知】
(編者注:此讚述以鳩摩羅什譯本為主,但現有之鳩摩羅什譯本中並無第二頌,是否在窺基大師時代,原有二頌,則無法確定。)
述曰:此舉二頌,以成前義。於中初偈顯不應以色聲以觀法身如來,若取色聲,不契真理,是行邪道,不見法佛故;次偈明法身妙體超尋思故,凡夫不可見,亦非分別之識,所能知故。涅盤雲: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也。
無著雲:初偈顯示如所不應見,不可見故;次偈顯示不應見及不能見因緣,雲何不可見?諸見世諦故。何因緣故不可見?以彼法真如相故。非言說而知唯自證故。如是等說如論。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述曰:世親雲:此第三段釋展轉疑中,曲文第二疑也。謂有疑曰,若不依福德得大菩提,如是諸菩薩則失福德及果報也。此疑意雲可說如須彌山王七寶有人持用布施,不及人受持此經至四句者;是則福德不得大菩提果。準此,即福德空,果報亦空,則法斷滅,是則佛相好身亦無,唯有法身空理也。就斷此疑之中有三:初顯相好非無;次汝若作是念下,明因果不失;後若菩薩以滿下,校量功德。前中有二:初述彼疑心,次勸勿邪念。此初也。述彼疑雲:既以法為佛,是則無報化形相身也。
無著雲:此即為攝取法身中第三文釋外疑難也。論雲:若爾如來雖不應以相具足見,應具足為因,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離此著故,明相具足,體非菩提,亦不以相具足為因也,以相是色性故。於中有二:初逆招彼心,次勸令除念。此初。謂述彼念言,法身如來以具足相為因故得,應除不字,撿能斷及婆伽婆文並無不字也。
【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述曰:第二文也。世親雲:汝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得菩提,以報身化身具足相得故。
無著雲:莫作是念者,勸令勿生前念,以相為因而得法身。何以故?如來不以具足相為因得菩提故。故論雲:以相是色性故,謂要以智為因,方得菩提,非用相也,相是色故。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諸法斷滅。】
述曰:世親雲:此第二明因果不失也。於中初述彼心,次勸勿念,後釋所以。此初也。謂有念曰不依福德得大菩提者,是則福德無,果報亦無,若爾發菩提心者,便說諸法斷滅也,以無福德因及果故。
【莫作是念。】
述曰:此第二勸勿念也。
【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述曰:此第三釋所以也。謂諸菩薩知因知果去離斷常,但無所執實福德因及果,非無因緣,假因果也,但遮作用緣,非無功能緣故。
無著雲:自下明心具足中,第五為不住生死涅盤故。於中有二:初,明不舍生死,次,若菩薩以滿下,明不舍涅盤。上來初文竟。謂不舍生死,故不住涅盤也;不舍涅盤,故不住生死,為令得此,故有此文。於法不說斷滅者,謂發心菩薩知因說果去離斷常,故不說斷滅也。謂雖得涅盤,還住生死,然不令斷生死,若斷滅生死者,即同二乘,住涅盤故,以此故名不說斷滅相也。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
述曰:世親雲:此第三功德校量也。於中初正校量,次釋所以。前中初舉施,次以福校量。此初也。
無著雲:此第二明不舍涅盤也。
【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述曰:此第二以福校量也。謂因了達二我空故,而得於忍,其福過彼所施功德也。得成忍者,忍有三種:一者,本性無生忍,謂觀遍計所執人法二相本無體故;二者,自然無生忍,觀依他假因緣非自然生故;三者,惑苦無生忍,勸於真如惑苦本不生故。
【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述曰:此第二釋所以之中,初佛略標釋,次善現問,後佛答。此初也。不受福德故者,謂菩薩所行福德,不著自體等故,但希出世,故雲不受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
述曰:此第二善現問也。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述曰:此第三佛答也。以不貪著自體等而行福德,故名為不受也。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述曰:世親雲:此第三大段中曲文第三釋疑也。謂有疑曰:若諸菩薩不受彼果報,雲何諸菩薩福德眾生受用?此意如釋迦佛舍第五分壽,留福德與未來眾生,故知菩薩亦受福德,如何言不受耶?如是等菩薩受福德無量故。
就釋此疑中有四:初,明報化外利物故,亦受福德;法身無去來故,無受福德。次,碎為微塵下,明法身一,化身有多。次,若人言佛說我等下,明我法無實。次,若有人以滿下,明化身有無盡福。此初也。
若來者,謂成道來;若去者,入滅去;若坐者,說法利益時;若臥者,謂唱滅相。化身有此,而法身無。故雲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也。如天上月,影現水中,水清即現,水濁便隱,月體本無來去,由水致有生滅;法身本湛寂,由心故見去來也。子雲:法身本無來,由眾生向佛故見來,此即不來來,猶如趕遠質以臨台,睇影顏而府己也。法身本無滅,眾生厭佛故,不去之中而見去,猶如泛駛舟而東邁,矚凝沼而西流,此即不去去也。
無著雲:此心具足中第六為行住淨故,於中複有三種:一者,威儀行住;二者,破名色身自在行住;三者,不染行住。此初也。謂化身有威儀行住等,法身無此也。行者即謂去來,住者即謂坐臥也。法身無有威儀,故雲無去來等。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雲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述曰:世親雲:此第二明法身一、化身多也。於中有二:初以微塵為喻,次以世界為喻。前中初佛問,次善現答。此初也。
然此喻中含其二意:(一)者,聚塵為界喻,如攝指成拳;(二)者,散界為塵喻,如開拳作指。初名聚喻,次名開喻。
若聚喻者,塵喻煩惱多,聚塵成一世界,喻斷多煩惱,成一法身也。
若開喻者,世界喻法身,散界作多塵,如依一法身,起無量化身也。今問多,不挾此二意也。
無著雲:此為第二破名色身自在行住,於中有二:初明二種方便,次若人言下,明入相應三昧不分別。前中有二:初明破色身方便,次明破名身方便。前中初,明細末方便,次明無所見方便。前中複二:初問,次答。此初也。謂以世界漸次析至於極微,是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述曰:此第二也。世親雲:但寄微塵為喻,非如言而有實,如衛世師等所執微塵也。佛說微塵眾者,謂寄微塵以喻化身也,則非微塵者,非如外道等所執實微塵也。
無著雲:但破一合執故,觀解分析至不可析,假說微塵,非實有也。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
述曰:此第二以世界喻法身也。於中有二:初標,次釋。此初也。如來說世界者,謂寄世界為喻也。則非世界者,非如外道等執以眾多實極微成實世界也。彼執兩兩極微生第三,如是等故。
無著雲:此破名身方便也。世界者,謂眾生世間也,彼唯名身得名也。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
述曰:此第二釋中,初卻執,次說非,後明執實。此初也。謂若如其所執有世界者,即非是執,是正見故,非虛妄也。以無實執實,故一合相也。一合相者,謂我執,謂執一身總聚五蘊以為我,故名一合相也。
【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述曰:此第二,說非也。謂佛但於假蘊因緣和合之上假說一合,非則如其所執一合相也。則非一合相者,非是所執一合相也。但假說一合既非,即明世界亦非有實也。
【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述曰:此第三,明執實也。謂如來假說一合相,凡夫於中起執為實也。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述曰:世親雲:第三明法我無實,於中有二:初明無我,次發阿耨多羅下,明無法。前中初佛敘其外疑問其解不?次善現懸解答明不閑。此初也。謂小乘人等說,言必有體,心不緣無。言有體故,佛說我見等,明有我實心不緣無故,所執之義必成其有令能彼言,故雲若有人言也。
無著雲:此下第二明入相應三昧不分別,於中初明如所不分別為入之方便,次發菩提心下,明何人何法不分別。前中初問,次答。此初也。
【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述曰:此第二答也。謂於諸法本無我、法,眾生妄情執為實有,佛為破彼執故,隨其情,說其解,而說為我、法,非謂言詮,即有實體,縱令心取,何廢無真?大乘之義,緣無得生心,言詮不稱實故,謂世尊隨情逐解,假說我、人,非如其執,即實有體,故雲即非我見、人見等也。是名我見等者,謂如來假說也。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述曰:此第二明無法也。於中初勸知見,次總結之。此初也。謂若發心者,證真如時,不見所執法相,名為正智也。
無著雲:發菩提心者,顯示何人是無分別也。於一切法者,顯示於何法不分別。應如是知見等者,顯示增上心、增上智,故於無分別中知見勝解。於中若智依止奢摩他故知,依止毗缽舍那故見,此二依止三摩提故。勝解以自在故,解內攀緣影像,彼名勝解,謂知與見但是一,無分別智與意相應,今言依止觀為別者,據前加行而說也。謂前欲修止故,發智名之為知;欲修觀故,生智名之為見也。
【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述曰:此總結也。所言法相者者,謂假說法相也。即非法相者,非是實執之法相也。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隻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述曰:世親雲:此為第四子段中第四文也。於中初福校量,次明離相而說。此初也。謂法身不受福德,其化身福德無盡也。以化身福德無盡,故能為人說,故發心成佛者,受持及為人演說,其福勝以七寶布施也。
【雲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述曰:此明離相而說也。謂化身說法,不取於相而說,已無分別執,故不言我是化身等,是故得福多也。如如不動者,謂下一如字是真如,上一如字是比喻,謂化身說法之時,不取有為相,猶如真如湛寂不動也。
無著雲:此段文下即是第六行淨住中第三為不染行住故,彼不染複有二種:(一)者,說法不染,即上來所陳受持演說此經,福勝七寶布施也。謂有大利益故,決定意應演說而無所染也;(二)者,流轉不染,謂說九喻(編者注:鳩摩羅什譯本中是六喻,其他譯本中有九喻,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此顯示不可言說故。不演說彼法有可說體,應如是演說,若異此者,則為染說,以顛倒義故。又如是說時,不求信敬等,亦為無染說也。
【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述曰:世親雲:此釋展轉疑中大文第四也。謂有疑曰,若諸佛如來常為眾生說法,雲何如來入涅盤?為破此疑故立九喻,如玄記說。
無著雲:此即第二為流轉不染故。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述曰:此第三大段喜悟修行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