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尋舊歸土(1)(2 / 2)

“你們找到高敬亭之後,切忌不要唱什麼高調,對部隊中存在的問題要讓他們自己去認識和總結。”毛澤東望著坐在那裏的鄭位三、肖望東、程啟文和張體學,專門強調說,“千萬不要用延安批判張國燾那一套去套他們,各地有各地的情況,不能用一個模式去套,你們明白我的意思嗎?”

大家都說明白了。毛澤東說:“那就趕快行動。”

1935年2月1日,在金寨縣抱兒山附近,一支八百人的紅軍隊伍出現了。他們的軍服髒且破爛,大多數人都帶著傷。經過長途轉戰,使他們個個顯得神色疲憊。領頭的一位指揮員瘦高個,麵色嚴峻,微皺濃眉,眼角的皺紋顯示著他飽經滄桑的曆程。這就是當時的鄂豫皖省委常委、紅七十五師政委高敬亭。

那一年他才二十八歲。

1907年8月他出生於河南省光山縣董家店。因家境貧寒,像“三國演義”裏的張飛,跟著父親走南闖北給地主家殺豬。在革命隊伍裏有人給他起個“屠夫”的綽號。

革命使他煥發出新生,也付出過血的代價。父親及妻子被反動地主殺死。在鄂豫皖蘇區裏,他先後擔任過縣委書記、鄂豫皖省蘇維埃政府主席、中共鄂豫皖分局委員、鄂豫皖省委常委。紅七十五師政委等重要職務。

高敬亭盡管年紀不大,卻已經是位資深的中共領導人。毛澤東曾給予他很高的評價,但對他又不無猶豫。殘酷的對敵鬥爭和嚴峻的黨內鬥爭,使這位農民出身的高級領導人的性格被賦予了與眾不同的烙印:辦事利落,善於快刀斬亂麻;疾惡如仇,對部下嚴格得不近人情;但他又熱愛戰士,很能聽取戰士們的意見。戰士們既怕他,卻又愛戴他。1934年9月,他受鄂豫皖省委派遣,到皖西北根據地任道委書記,領導皖西北鬥爭。這時正是紅二十五軍為保衛根據地和敵人浴血奮戰的時刻,由於敵人的分割包圍,他和鄂豫皖省委失去聯係。1934年底,敵人進攻加劇,高敬亭寡不敵眾,於是率領皖西北主力紅二一八團及地方遊擊隊殺出一條血路衝出皖西北,一直殺到原紅二十五軍根據地金寨縣抱兒山下。但紅二十五軍到哪兒去了呢?下一步將怎麼辦呢?高敬亭心亂如麻。他命令經過一夜急行軍的戰士們就地休息,不要驚動尚未蘇醒的村莊。

這時,哨兵忽然報告:有一支數百人的紅軍向這裏開來,聲稱是來尋找皖西北紅軍的。但好像不是紅二十五軍的主力。

是誰呢?莫非是被敵人打散的二十五軍?高敬亭心裏湧起一陣不祥預兆,同時也湧起會師的歡樂……等到兩軍激動地會師後,才知道,原來是鄂東北少共書記方永樂和鄂東北獨立團政委徐成基率領的部隊。他們是奉省委命令殺出重圍,前來尋找他的。方永樂告訴高敬亭,紅二十五軍奉黨中央命令北上抗日去了。鄂豫皖省委決定留下他堅持大別山武裝鬥爭。高敬亭望著茂密的大別山峽穀叢林和被敵人破壞的虛無人煙的殘垣斷壁、村莊、街道,淚如雨下。

1935年2月3日,也正是大雪紛飛的除夕之夜。高敬亭率領部隊轉移到太湖縣涼亭拗,在那裏,他主持召開了幹部會議,宣布成立紅二十八軍,下轄紅八十二師和手槍團,共一千餘人。他任紅二十八軍政委,無軍長,方永樂任八十二師政委。

沒有鞭炮,戰士們鳴槍報喜;寂靜的山林,千裏冰封,萬裏雪飄的除夕夜,響起了紅二十八軍清脆嘹亮的槍聲;大別山上重又飄起一麵赤色的戰旗。

紅二十八軍成立時,敵人正從西北、東北、正南合圍而來,高敬亭立即率領部隊突破敵人的堵截,率全軍至舒城白果樹。在那裏,高敬亭得知反共老手、國民黨安徽省代省長餘誼密帶著護兵回潛山王莊老家過年。他立即集合各營營長說:“這是個好機會,要抓住這個機會觸敵人一下,讓敵人知道大別山的紅軍是消滅不了的!

紅二十八軍是不好惹的!”當即命令部隊連夜疾馳向王莊隱蔽前進,奇襲王莊,處決餘誼密。

這是一個莊嚴宣告:大別山的紅軍沒有被消滅。這是給蔣介石當頭一棒,大罵敵十一軍總指揮劉恩茂“娘希匹,混帳、飯桶”,並責令鄂豫皖“剿共”總指揮梁冠英迅速消滅紅二十八軍。梁冠英立即部署敵十三個師共六十一個正規團加上地方反動武裝共計二十五萬餘人,分三個防區,對不足兩千人的紅二十八軍發動了所謂“五個月清剿”。

紅二十八軍在敵人重重包圍下孤軍奮戰,艱苦異常。沒有一天不遭到敵人的“追剿”、“包剿”。整天行軍、突圍、爬高山、鑽老林。戰士們衣服破得像魚網一樣,每天都過著半饑不飽的日子。更令人心焦的是槍彈越來越少。這時紅二十八軍損失極大。紅八十二師師長羅成雲、紅二十八軍政治部主任熊大海、手槍團副團長蔡澤禮先後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