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
數學名人的趣味故事推薦
數學教學的趣味名人設計數學教師的趣味教學設計與創新1概率論先導王梓坤
王梓坤於1929年4月21日出生在湖南省零陵縣,7歲停學一年回到家鄉——江西省吉安縣楓墅村。自幼家境極其困苦,過著缺吃少穿的生活。
王梓坤父親王肇基,又名王培成,長年在外經商,受雇為商店店員,辛苦一生。他受教育很少,但勤奮好學,自學了不少古書,寫得一手好字。他曾為王梓坤編了一本“字典”,按同音分類,如“一,衣,依,益”等字排在一起,後麵還抄了一些對聯、謎語等(如“黃花崗上黃花女,手執黃花;青草橋下青草魚,口聽青草”;“山石岩前古木枯,此不成柴;白水泉下十口田,五口屬吾”;“兩人兩土兩張口,普遍天下到處有,若是有人猜得著,半斤牛肉一壺酒”(打一“牆”字),還不時寄回來小說(如《西遊記》《民國通俗演義》等)。父親隔幾年回家一次,最後一次教王梓坤打算盤。父子感情很深,可惜父親早逝,那年王梓坤11歲。母親郭香娥是農村婦女,勤勞一生,對人熱情誠懇。
全家生活主要靠母親和兄嫂租種地主的田地度日。他當時年紀雖小,也得勞動。常常天剛亮就光著腳下水田助耕,直到吃過晚飯才能洗腳穿上鞋子。
求學生涯
1940年,王梓坤跟村上私塾先生念完初小。由於在祠堂裏教書的王少誠老師極力說服和幫助,王梓坤終於衝出了困境,到離家10裏外的固江鎮內吉安縣第三中心小學走讀。他自幼聰明好學,也很能吃苦耐勞。在課餘、節假日裏,他風裏來、雨裏去,插秧、割稻、打柴、放牛。艱難培養了他樸實的品質,磨練了他堅韌的性格。王梓坤在兩年裏,走了多少路,幹了多少農活,沒有人計算過,但他利用走路、放牛、車水的時間看書、算題的事,鄉親們至今還傳為佳話。有誌者事競成。王梓坤用兩年的辛苦,換來了優異的成績,數學考試得過多次120分,語文在全縣會考中獲得第一。
王梓坤至今沒有忘記故鄉對他的撫育之情。1987年,他懷著對家鄉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對家鄉後一代的殷切希望,將自己的稿費和科學獎金慷慨捐贈給他的母校——吉安縣固江鎮楓江小學設立“紅楓獎學金”,並先後給此小學贈書上千冊。
1942年,王梓坤考取了吉安中學,當時正是抗日戰爭時期,物價飛漲,民不聊生。他無力交納學費,隨時有輟學的可能。在親友和班主任高克正老師的幫助下,他勉強念完了初中,又考上了國立十三中的公費生。十三中是抗日戰爭時期全國的重點中學,很多老師是從大地方來的,教學質量高,王梓坤的成績提高得更快了。
王梓坤從中學時代起興趣就十分廣泛,而且特別注意方法問題。高中時他就鑽研過《孫子兵法》,並把這本書從頭到尾抄了兩遍。一本畢業時作禮物送給了同學,另一本一直留在身邊。後來他寫《科學發現縱橫談》就與此有關。
1948年,王梓坤結束了中學生活,他的思想更成熟了,有了更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數學。當時他麵臨考大學的問題,可是身無分文,連赴考的旅費也沒有。由於同班同學呂潤林的慷慨幫助,他才登上了去往長沙的旅程。
這一年暑假,有5所大學在長沙招生,王梓坤都報了名,全考取了。這5所大學中,最好的是武漢大學。他選擇了武漢大學數學係,而且獲得係裏兩個獎學金名額之一,從而解決了學費問題。
王梓坤在革命的熏陶下,很快提高了覺悟,他還寫了“堆在下層的落葉”、“奢侈品論”、“論消費”等文章。前者是短篇小說,發表在1948年《新世紀》雜誌上;後者是關於經濟學的論文,刊登在1949年武漢《大剛報》上。這些文章在當時是進步的。在大學的四年裏,王梓坤還逐步培養了使他終身受益的自學能力。
1952年,王梓坤大學畢業時,本來被學校保送去北京大學當研究生,到北京報到時,突然方案改變了,王梓坤被分配到南開大學數學係。從此,開始了他的教師生涯。他在南開大學工作了32年,直到1984年才調到北京師範大學任校長。
王梓坤熱愛教育事業,在他心目中,沒有什麼比親眼看見一批批新人成長,而其中也有自己的一份辛勞,更有樂趣了。1955年,王梓坤在南開大學任教期間,經推薦考取了留蘇研究生,去莫斯科大學數學力學係攻讀概率論。當時國內的數學係還沒有這門課,而蘇聯的5年製本科生從三年級就開始學這門課了。王梓坤在蘇聯莫斯科大學的學習期限,實際上要完成蘇聯同專業的研究生累計5年的課程。王梓坤沒有辜負祖國人民的重托,三年裏,他的大部分星期天都是在圖書館和教室裏渡過的。假期裏,他放棄了去伏爾加河沿岸旅行的機會,留在學校刻苦攻讀。他的女友譚得伶(現在是北師大蘇聯文學研究所教授)當時也在莫斯科大學讀書,他們絲毫不敢費時光,而是相互勉勵,以優秀成績向祖國人民彙報。
王梓坤在蘇聯的導師是近代概率論的奠基人柯爾莫戈羅夫,當時還很年輕、才華橫溢的杜布羅辛,那時莫斯科大學念概率論的研究生在念大學本科時都已寫過論文。王梓坤在出國前僅自學過三個月的概率論,現在要從頭念起,因此學習任務非常艱巨。杜布羅辛幫助王梓坤訂好學習計劃,開始念哈爾摩斯的《測度論》,再念杜布的《隨機過程論》。杜布羅辛指導很具體,很耐心,王梓坤至今對他滿懷感激之情。1958年,王梓坤三年苦心的結晶《生滅過程的分類》在莫斯科大學的學術答辯會上一致通過,校方授予他副博士學位。王梓坤在莫斯科期間交了很多蘇聯朋友。結業後,本來可以安排一段時間訪友和旅遊。但他當時一心想快點回國,報效國家,連學校組織的遊覽都沒去。在蘇聯期間,王梓坤一直保持著勤儉的作風,結業時節省出的生活費全上繳國家,回國時連一個小杯子也沒有買。
王梓坤1958年回國,當時正值大躍進。他先到數學所為一位波蘭統計學家當翻譯。有人告訴他,可以跟這位專家到南方轉轉,王梓坤無動於衷,馬上回南開大學工作了。
學術生涯
回國以後,王梓坤繼續進行概率論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的是一類重要的隨機過程,即馬爾科夫過程。現實中許多客觀對象的演變過程具有偶然性(數學上稱為隨機性),它的發展前途人們不能準確地預言,隻能預測它的各種可能性,這種過程稱為隨機過程。例如,全世界人口總數是隨時間而變化的,它是隨機的。我們不能確切預言10年以後全球的人數,隻能須測人數在某一範圍內(比方說,在60億至70億之間)的可能性有多大,因此人口總數的演變過程是隨機過程。類似地,某地區的年降雨量、癌症患者人數、炮彈運行的軌道、液體中微粒所作的布朗運動等等,都是隨機過程。由此可見,隨機過程是非常普遍的。嚴格說來,幾乎現實的運動過程都有隨機性,隻是偶然的程度大小不同而已。有一種隨機過程,在已知它的現在的情況下,它將來的發展,不依賴於過去的曆史,我們稱這種隨機過程為馬爾科夫過程。它是由俄國數學家馬爾科夫首先研究的。例如,上麵所說的布朗運動、進入到某百貨商場的人數、森林中某種動物總數等等,都可近似地看成為馬爾科夫過程。
馬爾科夫過程論是近幾十年來數學中很活躍的一個分支,有許多新問題有待人們去探索。如果把這些尚待研究的問題比作一片原始森林,王梓坤則是這片森林的開墾者之一。在中國,王梓坤則是開創這一領域研究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