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林。隋富上依。益州淨德寺止宿。繫大笠道傍。坐。其下讀經。人往來不喚令施。有施者。亦不呪願。以路靜故。多載無所獲。人謂曰。城西北。人稠施多。奚為在此。答曰。一錢兩錢。足支身命。復用多為。陵州刺史趙仲舒。酷吏也。甚無信敬。聞故往試。騎馬過之。佯墮貫錢富讀經去遠。仲舒乃令。人取錢富亦不顧。舒乃問曰。爾終日所得一錢。貫錢在也見人持去。何不止之。曰。非貧道物。何為妄認。舒下馬禮謝。歎服而去。
乞食偈 入裏乞食。當願眾生。入深法界。心無障礙。
【箋】入裏。者。分衛化道。不擇貧富貴賤。隨分而乞也。當願者。言乞食以度生為本。眾生無盡。我願亦無盡。故曰深入。言道人以乞食為正命。離此皆邪食。所食既邪。安得無礙。欲得無礙。當知乞食如法。自他俱利。若但得自利。不利他人。謂之障礙。若但利他。不利自己。亦謂之障礙。自他俱利是名心無罣礙。如何難分衛乞食。遇摩登伽女。謂之障礙。但向貧賤家乞食。謂之障礙。但向富貴家乞食亦謂之障礙。貧賤富貴都無分別。是名心無罣礙。
當與老成人俱。若無人俱。當知所可行處。
【箋】老成。即五種闍黎。高年戒德者是。謂初學戒力未深。必依師友為器仗。故。
顯揚聖教論。比丘乞食。五處當避。不可往也。一。唱令家。謂歌唱曲令。但取歡娛。能亂禪定。故不可往。二。婬女家。行止不潔。聲名不正。色欲因緣。障道根本。故不可往。三。沽酒家。酒是起罪因緣。能生故失。故不可往。四。王宮貴戚嚴禁之所。非可幹冒。故不可往。五。旃荼羅。華言屠家。謂殺心甚大。見。者傷慈。壞善根本。故不可往。
到人門戶。宜審舉措。不得失威儀。
【箋】上古乞食。以初日分。斯則時勝。此時則求乞不難。若太早太遲。非時乞食。欲施即無不施又愧。便成惱他。乞之不得無[(歹*又)/食]又饑。是惱自也舉措者。廣說無盡。故略言。下文八則以警之。三千威儀亦在其中矣。學者毋誇遠而忽近。慕廣而疎略也。
家無男子不可入門。
【箋】意林。鄒子曰。寡門不入宿。臨甑不取坐。避嫌也。故君子見其家無男子。不入其戶。世外高人。尤宜珍重。
鼻奈耶律。舍衛國。一婆羅門子。奉父母教。供養迦留陀夷。後於異時出行。囑婦供養。是時便有五百郡賊。中有一賊麵首端正。婦遙見之。便共私通。迦留陀夷數往其家。婦恐泄漏此事。共賊殺之。
若欲坐。先當瞻視坐席。有刀兵不宜坐。有寶物不宜坐。有婦人衣被莊嚴等。不宜坐。
【箋】上言無男子。不可入門。此言雖有男子。亦當審其坐處。謂視履考祥也。刀兵。凶器也。梵網不畜殺具。以慈心故。今見殺具而不忍坐者。行慈心也。下二種。一。恐起貪著之想。二避嫌疑故。
欲說經。當知所應說時。不應說時。
【箋】此與至人家。第二則同義如來五時說法。重在時字。孔子學而時習之。亦重在時字。若非時說者。雖聖經賢傳。如金屑之貴。落眼成翳。故製。
不得說與我食。令爾得福。
【箋】維摩經。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墮三惡道。
五燈。丹霞問僧甚處來。僧雲。山下來。霞雲。喫飯了也未。僧雲。喫飯了。霞雲。將飯與汝喫的人。還具眼麼。僧無語。長慶問保福。將飯與人喫。報恩有分。為甚麼不具眼。福雲。施者受者。二俱瞎漢。長慶雲。盡其機來。還成瞎否。福雲。道我瞎得麼。
附 凡乞食。不得哀求苦索。
【箋】乞食。佛祖行道之法式也。自古相傳。至尊至貴。若乃哀求。則與丐者何殊。所以化導不行者。為有此輩耳。
不得廣談因果。望彼多施。
【箋】行護。不得邪命教化。擊發俗人。令其惠施佛製乞食肅恭儀表。日限七家。次第行道。離簷三尺。空諸懷抱。隨分納些。毋論多少。端默容靜。說即顛倒。而況廣談。起諸貪惱。如彼江湖。說書取討。辱我法門。得罪非小。乞士黽勉。毋視輕渺。
多得勿生貪著。少得勿生憂惱。
【箋】一粥一飯。文錢粒米。雖現世福田。實由昔緣種植。故多得勿貪。少得勿惱。隨緣乞食即為正命去此二途即是邪命。
不得專向熟情施主家。及熟情菴院處索食。
【箋】饑逢香飯固佳哉。珍重應知內自裁。縱使相邀疎禮節。丈夫斷不食嗟來。
入聚落第二十二
【箋】最妙勝定經。千年之後。三百年中。浩浩亂哉。迯奴走婢。亡家失國。多不存活。入吾法中。猶如羣賊。劫奪良善。當爾之時。十二部經。沉沒於地。不復讀誦。經典。設有頭陀者。多不如法。常遊聚落。不在山林。